• 396.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 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B.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答案】B ‎【解析】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体现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B正确;“尊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A错误;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是在魏晋时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拜金逐利盛行的信息,D错误。‎ ‎2.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属于墨家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并不代表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道家也没有反映平民和小生产者的诉求,故C项错误;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B ‎【解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D错误。‎ ‎4.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B.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D.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 ‎5.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 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 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 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 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答案】C ‎【解析】屏风上书写的孔子生平和孔子画像并不能反映孔子言论,故A项错误;仅凭海昏侯墓出现的隶书无法说明汉朝统一文字,故B项错误;屏风上的字与画都与孔子有关,说明孔子地位很高,间接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马王堆汉墓的史料价值,故D项错误。‎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 胡汉文化相互吸收 B. 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 C. 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 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 ‎【答案】B ‎【解析】A只符合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从材料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故排除D,B正确;A、C两项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不能说佛教文化影响扩大,排除。 ‎ ‎7.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理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理学观念普及民众生活 C. 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说明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的信息,排除A;B中“普及”不当,排除B;材料无关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C。‎ ‎9.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 反对盲从孔子 B. 力挽儒学危机 C. 维护理学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思起而救之”、“不如见诸行事”等可以看出,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孔子主张的态度,排除A项;该思想家的出发点不是挽救儒学危机,排除B项;该思想家的目的不是维护理学正统,排除C项。‎ ‎10.明初,朝廷对官民婚礼有严格规定,但到明代中后期,这些规定渐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等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折射出 A. 新兴阶层摒弃了门第观念 B. 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 C. 市民文化容纳了传统礼仪 D. 平等观念冲击了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规定渐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等成为普遍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金钱的风尚,因此出现了“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门第观念,但“摒弃”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中后期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金钱的风尚,没有强调市民文化容纳传统礼仪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的现象,没有体现平等观念对专制统治的冲击,故D选项错误。‎ ‎11.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尚未有纸质书,故①错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的确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②正确;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而不是楷书,故③错误;《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而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④错误;因此符合史实的只有1个,所以答案选A。‎ ‎12.“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在明朝,故A排除。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属于唐宋时期,故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属于明清时期,故C排除。《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属于元朝后,故D排除。‎ ‎13.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西方 I596年刊印李时珍《本草纲目》‎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37年刊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9年刊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l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42年刊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 A.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B. 中西文化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可知,中国科技成就趋向总结,主要注意的是经验方面,而西方则注重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同,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科技趋向总结,而西方更注重自然科学成就,没有体现政治体制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政治体制差异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对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B选项错误;分析表格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在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西方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这不能代表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故D选项错误。‎ ‎14.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这种揭示“人欲,人性”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 A.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B. 中国文化内涵多样性 C. 民间思想借助文学作品广泛传播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在明清时期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提到了一种新文化的代表,并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某种思想,但是却无法体现民间思想通过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故C选项错误;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但是传统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钳制了他们的思想,故市民阶层渴望“人欲,人性”的解放,符合题意故D选项正确。‎ ‎1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 ‎16.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峰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A. 确立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 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C. “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 不认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下院旁听议员辩论时,感到是一窝蜂的吵架,表示“无甚可观”,反映李鸿章坚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纲常伦纪的思想;在外国在华投资问题上,李鸿章强调了外国在华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思想;综上这些表明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选C。A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属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故B错误。李鸿章是不满意议会的吵闹,但并非不认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D。‎ ‎17.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违背当时洋务运动倡导器物思想,故C项正确;“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18.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曾劝说袁世凯“围园劫后”(包围圆明园,劫持慈禧太后)关于在这一事件前后,袁世凯在何时告密有不同的记载。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一文中声称,自己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告的密;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则称,袁世凯在政变发动之后,为撇清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才告的密。这反映出 A. 当事人的叙事一定真实可信 B. 历史现象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 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答案】B ‎【解析】材料讲的是对袁世凯告密一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记载,所以答案选B;当事人的历史不一定真实,排除A;CD说法都太绝对,排除。‎ ‎19.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 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C. 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 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答案】C ‎【解析】“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故A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C正确。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故B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20.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 A. 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 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 D. 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 ‎【答案】D ‎【解析】中国传统观念是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材料中“政教修明,俱有本末”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说明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不能说明郭嵩焘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也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排除。‎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材料论述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到思想转变,主要是适用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冲击导致,国人学习内容的转变,A正确;学习器物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冲击传统思想,C错误;D属于材料部分信息内容。‎ ‎22.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3.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 ‎24.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 培育民族精神 B. 弘扬侍统文化 C. 倡导学术自由 D. 激发学史兴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尖锐,把“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选A;依据民国以来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中国民族矛盾一直比较激烈,教科书编纂者们虽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目的,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只能居次要地位,故可排除BD两项;材料的意思并没有涉及倡导学术自由的意思,故可排除C。‎ ‎25.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容易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对应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D项对应的是社会基本矛盾,与进化论无关。‎ ‎26. 读下图,为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 A. 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 B.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C.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结合井冈山斗争实际写的,著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该时期中共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7.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就指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正确。‎ ‎28. 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D. ④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延安召开的七大;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的解决了党内问题是遵义会议,A、B、C均不符合史实;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故选D。‎ ‎29.“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排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排除。‎ ‎30.下面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给书目中提到“湘赣边界的割据”,表明是在土地革命期间,根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强调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等,其内容与题干中的目录信息相符合。故B项正确。1927年初,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并无“割据”一说。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皆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1.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对外政策 C. 世界潮流 D. 科技实力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化无关,故AD项错误;“世界潮流”属于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 ‎32.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此,下列表述中对其意理解正确的是 A. 历史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 B.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是同志 C. 历史学应该涵盖各学科 ‎ D. 史学研究应重视客观性而非主观取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等信息可知,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的是通过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历史学的客观性,而不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傅斯年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历史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但A选项没有涵盖傅斯年“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的观点,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尽量避免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故A选项不全面;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史学研究应重视客观性而非主观取向的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是同志”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主旨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傅斯年强调地质、地理、考古等学科都为历史研究提供工具,而不是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并且历史学也没有必要涵盖各个学科,故C选项错误。‎ 第Ⅱ卷 ‎33.从古至今,各个思想家的主张来源于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同时也受时代和自身阶级的局限。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則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2)根据材科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四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 材料五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以心学呼唤人们投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运动。他从君、民平等,君权民授出发,进一步指出:“君者,公位也。庄子曰:‘时为帝’,又曰:‘递相为君臣国,人人可以居之。’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不言而喻,谭嗣同的“合同志以讲明心学”,用心学的思想资料陶铸维新理论,对清末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谭嗣同用心学的思想资料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编自吴雁南《谭嗣同“合同志以讲明心学”》‎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思想的影响。‎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局及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背景下,孔子主张不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专制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没有被诸侯采纳,主张无法实现;董仲舒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需要,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原因:反侵略战争失败教训;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影响: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3)发展: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 局限:没有从思想上扫除旧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 ‎(4)影响:面对民族危机,呼唤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他宣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主张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1)主张,根据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根据材料“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结局及原因,孔子以德为政的主张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由于当时处于诸侯混战,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专制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董仲舒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建立了正统地位,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侵略战争失败教训是“师夷智”运动产生的背景之一;根据材料“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可知,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也是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背景。影响,根据材料“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进一步推动晚清经世实学思潮的发展;根据材料“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夷智”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3)发展,根据材料“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 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只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而维新变法时期除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外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局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主张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但没有从思想上扫除旧思想;仍然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 ‎(4)根据材料“谭嗣同以心学呼唤人们投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运动”可知,谭嗣同面对民族危机,呼唤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根据材料“他从君、民平等,君权民授出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宣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根据材料“对清末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可知,主张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谭嗣同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理论固体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彭吉虎,派往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学习波导光学,1981年1月3日回国;张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反应堆物理计算,1981年10月19日回国;赵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国;郑衍横,普度大学,学习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1981年3月6日回国;李衍达,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地震波的信息处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张楚汉,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坝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国;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大学,学习铸工冶金学,1981年1月1日回国;催国文,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高温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国。‎ ‎——清华大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赴美留学潮的发生背景。‎ ‎【答案】(1)同:都是向美国学习;以科学技术为主;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留学生回国取得了较大成绩。‎ 异: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清朝留学生以广东、江浙为主,而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 ‎(2)背景:传统教育难以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业人才缺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解析】‎ ‎(1)同:根据“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得出都是向美国学习;根据“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学习理论固体物理”得出以科学技术为主;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等方面总结。‎ 异:根据“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得出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根据“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得出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根据“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得出清朝留学生以广东、江浙为主,根据“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得出而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根据“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得出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 ‎(2)背景:根据“1872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从内忧外患、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洋务运动的开展等说明19世纪70年代赴美留学的背景。根据“1978年12月26日”,联系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背景分析,可从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总结回答。‎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且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解析】‎ 阅读材料,依据“正统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可拟定一个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结合所学,可从汉代、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和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地位分析说明,即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理学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是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最后进行总结,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取其他信息,提炼出论题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