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8-2019学年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 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 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据材料“相伊尹……周公……共和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相伊尹、西周的周公以及“共和行政”都明显体现的是贵族干预政治的色彩,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不能说明权力与血缘相联系,故A排除;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王权受到制约,故B排除;仁政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的色彩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 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 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 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 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辅助机构,在设立内阁的同时,重用司礼监宦官,显然皇帝的目的是分散内阁的权力,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的设立表明皇权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枢机构,内阁并不能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附属机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显然内阁首辅的权力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 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 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 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 D. 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表明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而不是根据权力的大小或地位的高低。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A、B、D项。‎ ‎4.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A. 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所述可知,对罗马法的研究“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罗马法保护商品经济和私有财产,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复兴”运动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等级代表制度的形成出现与中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契约理论是启蒙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封建斗争,故D项排除。‎ ‎5.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 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C. 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 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国王之友”派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国王王权存在滥用的现象,表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就已经形成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政党,体现不出议会内部两党斗争,故C项错误。‎ ‎6.下图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立法权 B. 议会徒有虚名 C. 德国皇帝没有实权 D.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皇帝干涉议会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D项正确。德国皇帝掌握立法权,并拥有实权,排除AC;B项不是实质的反映,只是表象,故排除。‎ ‎7.‎ ‎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A. 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 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 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 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符合材料,故答案为C选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单是十月革命的影响,A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就是青年学生参政的表现,B选项排除。材料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无关,D选项排除。‎ ‎8.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是 A. 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咸丰帝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是其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表现。‎ ‎9.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 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 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表示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后,毛泽东表示赞同,可见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故答案为D选项。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关系,B选项排除。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10.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建交数量 ‎1969‎ ‎44‎ ‎1972‎ ‎88‎ A.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 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72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与中美关系改善有关,是中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C项不是这一特定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D项。‎ ‎11.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 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 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 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 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美苏在马歇尔计划不要态度说明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C正确;A中决绝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 ‎12.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出台后,肯尼迪政府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售农产品。苏联也每年平均向这些国家提供6.83亿美元经济援助,3.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反映了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C. 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 D. 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这说明美苏通过各种形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没有体现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项;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与史实不符,美苏冷战局结束于1991年,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C。‎ ‎13.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A.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 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晋商涉及的行业很多,并且贸易的范围很广,可知此时期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C选项。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于鸦片战争,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选项排除。‎ ‎14.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5.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工业化开始启动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城市化进展显著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等描述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C项正确。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16.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A. 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 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D. 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可知体现的是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C选项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外资企业挤压民族工业的发展,A选项排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表现是政治性贷款、控制关税、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方面,B选项排除。民族工业并未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D选项排除。‎ ‎17.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 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1937年到1939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增加至25.78亿元”并且“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明显可知,政府扶持民营工商业、工矿业。联系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增加对民营工矿业的支持力度是为了满足战争对工业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体现的是1937年以后的贷款扶持,排除;C项,材料中增加对民族工商业的贷款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资本的增加,与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无关,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的扶持,体现不出对轻工业的扶持,完整的工业体系无从谈起,排除。‎ ‎18.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性质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改变的是经营方式,B选项排除。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放松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D选项排除。‎ ‎19.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 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政府出资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特点,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政府在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政策,选项B排除;胡佛的政策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选项C排除;美国胡佛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21.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A. 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 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 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 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社会福利制度措施,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大力倡导社会福利制度,由于政府财政开支过大,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减少社会福利的开支,材料中对于社会保险费用的压缩,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明显是压缩社会保障的范围,故B项错误;虽然实行社会福利措施,英国的贫困并没有消灭,故C项错误;材料目的是缩减社会福利范围,显然不是提高妇女的地位,故D项错误。‎ ‎22.2018年以来,美国罔顾国际规则,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精神和原则,采取单边主义做法,发起针对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战,破坏了国际贸易关系和经济秩序。这表明 A. 全球化陷入困境 B. 美国主导全球贸易 C. 贸易战不可避免 D.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做法是一种逆全球化举动,D是正确的。仅从贸易战无法得出全球化陷入困境,A错误。B主导表述有错误,各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贸易战是可避免的,排除C。‎ ‎2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 “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20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撰文介绍和评价西方某一艺术形式,认为其审美趋向重视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这一艺术形式应是 A. 印象派绘画 B. 浪漫主义音乐 C. 现代派绘画 D. 荒诞派戏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印象派绘画注重通过色彩来体现绘画者的思想,非注重形似而是注重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情感的抒发,但没有体现重视神韵,故B项错误;现代派绘画反传统,表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与注重神韵无关,故C项错误;荒诞派戏剧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同样体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与注重神韵无关,故D项错误。‎ ‎25.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 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26.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观点蕴含的文化精神是 A. 蒙昧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想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知,B项正确;蒙昧主义强调迷信和愚弄,A项与题意不符;理想主义是有明确的目标和对现实的超越,C项错误;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揭露,D项错误。‎ ‎27.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只是启蒙运动的思想,③不适应于智者运动,排除含①、③的选项。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者共同点 ‎28.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君主立宪制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不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材料“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可知,这是康有为在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D项不符合材料“道咸以来”;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 A. 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 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 C. 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 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陈独秀 ‎30.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出自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②出自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出自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④出自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故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II卷 本卷包括31、32、33三个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3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均选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不同之处。‎ ‎【答案】(1)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 逐渐发展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不同之处:中国:行政监察不受社会重视;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西方: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其监视作用是有限的,不能真正起到监察作用,同时还要指出,虽然如此,事实上中国古代日益完善的监察制度对于整顿吏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清明,客观上是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2)不同之处: 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可知,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不被重视,更多的是帝王的统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监察制度。西方:根据材料二“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原罪论,推行西方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并影响了西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 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基础)。‎ ‎(2)历程:19世纪末创立并初步发展。原因:清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历程: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原因:西方工业技术的引入;民国政府鼓励;“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3)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的信息可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及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依据材料一“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的信息可知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依据材料一“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 ‎(2)历程:依据材料二“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逐步形成工业区”的信息可以归纳出19世纪末创立并初步发展。原因:结合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分析回答;依据材料二“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可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原因:依据材料“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可知西方工业技术的引入;其他原因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短暂发展的原因,从国内和国际因素分析回答。‎ ‎(3)因素:依据材料三“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可知是日本掠夺;依据材料三“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的信息可知是战争的破坏;依据材料三“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的信息可知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 政府之所以存在并拥有权力,只是因为人民造就了它并赋予了它权力,如果政府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拥有当然的权利来建立一个新政府,他们有造反的权利。‎ ‎——【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 ‎ ‎【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 ‎(2)基本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倡导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政治权利。‎ ‎(3)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权利;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进步思想家的探索与推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并联系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是“美德即知识”。‎ ‎(2)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只是因为人民造就了它并赋予了它权力”“他们有造反的权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独立思考、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方面来回答。‎ ‎(3)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经济、政治、自然科学和进步思想家的作用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