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50 KB
  • 2021-08-26 发布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该时间也可以也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0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1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前70年代属于前期。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2.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都是指贵族成员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逐渐泯灭,大量的氏转化为百代不变的姓,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百姓”称谓的变迁表明 A. 官僚制度逐渐产生 B. 贵族政治开始弱化 C. 世袭制度趋于解体 D. 禅让制度已经消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以前到战国时,百姓称呼由贵族变为民众,说明贵族政治开始弱化,故B符合题意;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名号、爵位以及财产,故C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和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中国古代有诗文证史的传统。下列优美诗文按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①② D. 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出自南宋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指1127年金朝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战国晚期屈原的《离骚》。“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出自唐朝杜甫的《忆昔二首》。“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出自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故顺序是②③①④,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4.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B. 丘陵山地有利条件 C. 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 D. 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可见玉米种植得以推广与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有关,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是强调自然条件,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对科举心灰意冷,受战败耻辱刺激,转而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希望借用西方世界的特点尤其从英国这个在“经济活力和自由思想都位居头等”的国家中,寻找近代化的理论依据,这位近代学者是 A. 梁启超 B. 张謇 C. 康有为 D. 严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受战败耻辱刺激,转而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可见与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相关。由材料“借用西方世界的特点尤其从英国这个在‘经济活力和自由思想都位居头等’”,说明受英国影响大。结合所学,严复留学英国,受英国国家富强和自由主义经济影响大,所以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英国政治制度,故D符合题意;梁启超和康有为没有留学英国,对英国社会现实体验不深,故AC不符合题意;张謇是晚清状元,属于民族资本家,对英国政治制度影响不深,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6.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孙中山托着一列满载货物(金、银、铜、铁锡、煤等)的火车。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 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完成推翻清朝的统治 B. 呼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支持孙中山从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转变 D. 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而此图正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以及对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寄予的期望,故C项符合题意;由材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可知此图出现在1912年之后中华民国已建立,故AB项不符合题意;保路运动与材料中“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不符,图中侧重于对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的希望,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蔡元培)到校的第一天,校役们排队在学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而他也非常郑重地脱下帽子向校役们回礼……就是这件小事,给存在严重封建积习的北大吹进了一股强劲的平等、民主之风,也预示着这所学校将会走上改革的新征程。以上划线内容属于 A. 历史事实描述 B. 历史过程的叙述 C. 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事件的评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 历史评价作为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重在给出对该人该事的历史作用、意义、局限等等的认识。由材料“给存在严重封建积习的北大吹进了一股强劲的平等、民主之风,也预示着这所学校将会走上改革的新征程”,可见属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故D符合题意;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不符合题意;历史过程指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沿革,来历,故B不符合题意;历史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某同学酷爱历史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四张反映中国共产党军事行动的残缺地图,于是该学生迅速通过残缺地图上的信息进行整理,将地图所反映的四次军事行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四组排序。下列四组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②① B. ④②①③ C. ①③②① D.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八路军进攻方向”“忻口”“娘子关”,结合所学,①与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相关;由材料“遵义”“赤水”,可知②与长征途中的1935年的四渡赤水相关;由材料“解放军总部西柏坡”“北平”“天津”,可知③与1948年到1949年的平津战役相关;由材料“井冈山根据地”“三湾”“文家市”,可知④与1927年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9.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开放性、包容性,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项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新中国与苏联是结盟关系,依然体现意识形态,故A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在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时间晚于1953年,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下图是古罗马司法女神朱斯提亚的雕像,她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在眼睛上蒙着布条。这表明 A.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 B. 古代的罗马法是神圣不可抗拒的 C. 罗马法蕴含着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D. 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来维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材料“眼睛上蒙着布条”表明不受表象迷惑,可见材料体现了罗马法蕴含的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A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罗马法的神圣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顶峰时期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中上层阶级对于教会的感情里掺合着极度蔑视的反感,但默认着日常生活中表面的宗教习惯和一种信赖圣礼和圣典的意识。对于本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人文主义者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虔诚 B. 文艺复兴没有影响到意大利中上阶层 C. 意大利对宗教改革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D.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意大利中上层阶级……默认着日常生活中表面的宗教习惯和一种信赖圣礼和圣典的意识”,说明人文主义者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虔诚,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局限于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上层,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意大利与对宗教改革的需求并不强烈,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下图为18世纪末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可能表达出作者 A. 将“恐惧”与“自由”联系,影射英国民众忧惧情绪 B. 对拿破仑进行妖魔化处理鼓舞被压追民众战斗决心 C. 对法国爆发革命的乐观态度以及改良旧制度的愿望 D. 借此讽刺英国君主专制统治,号召英国人民推翻帝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自由之颠”反映法国达到自由的顶点,而到处是绞首的白色恐怖,故漫画影射英国民众忧惧情绪,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态度,故B不符合题意;漫画是对法国革命的白色恐怖的反思,故C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已经是君主立宪政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明治维新最初的25年里,共建有铁路2039英里,还出现了九州、山阳、关西、北海道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明治维新 A. 追求强兵,实现了军事现代化 B. 追求富国,大力推行文明开化 C. 政府主导,帮助民营企业发展 D. 殖产兴业,私人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私人经济发展迅速,故D符合题意;材料与军事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文明开化无关,故B不符合;材料与政府主导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表为[苏联]雅·阿·约夫菲、列·巴·兹洛马诺夫编著《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书中的一则数据,该数据中“?”应该填入的时间为 ‎“?”年度各种经济成分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百分比)‎ 经济年份 社会主义经济 城乡小商品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宗法式经济 ‎?‎ ‎35.5‎ ‎51‎ ‎8.9‎ ‎1.0‎ ‎0.6‎ A. 1918-1919 B. 1923‎-1924 ‎C. 1936-1937 D. 1956-1957‎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21年到1928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B符合题意;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强调单一公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1936年到1937年时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而1956年到1957年的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依然是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 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免于匮乏”的权利是以国家力量保障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符合题意;A是工业方面、B是从工业方面、C是农业方面,均不符合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日出·印象》——20世纪光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B. 《等待戈多》——美苏冷战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 C. 《人间喜剧》——工业革命带来的物欲横流社会现实 D. 《英雄交响曲》——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日益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的代表。而印象画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受当时光学的影响,故A错误,符合题意;《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属于美苏冷战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的精神迷茫的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物欲横流社会现实的批判,故C不符合题意;《英雄交响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受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部符合题意。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10分,19题18分,20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1095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 ‎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1)用来研究中国沙糖的历史。第一则史料,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第二则史料《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证明了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第三则史料《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糖的最终形态。‎ ‎(2)真实。第一则源于笔记文笑话集,反映了一个时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宋代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资料。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世界学术名著之一,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典籍。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流质的,正与前两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一般原则。所以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可知,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沙糖的主题。由材料“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可见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由材料“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可见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 由材料“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可见《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糖的最终形态。‎ ‎(2)第一则源于宋代笔记文笑话集,以 “亲历”、“亲见”和“亲闻”来反映了宋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流质的,正与前两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一般原则。所以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关于“灾异之变”事件 ‎《史记·儒林列传》这样写道:“中废为中大夫,居合,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书·董仲舒传》中则这样写道:“先是,辽东高庙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东汉班固《汉书》‎ ‎(2)从材料二中,找出司马迁与班固对同一人物(董仲舒)同一事件(“灾异之说”)的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描述?‎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2)不同:①《史记》有“中废为中大夫,居舍”的记载,而《汉书》中未提及此事。②《史记》中记载“主父偃取其书奏之天子”,而《汉书》中记载“主父偃窃其书而奏焉”。③《史记》中有“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的记载,而《汉书》中未提及此事。④《史记》中记载“竟不敢复言灾异”,《汉书》则记载“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⑤《汉书》中董仲舒的地位相对《史记》要高一些。‎ 为何会有不同: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地位日益提高,董仲舒的地位也在上升。或事实描述不一样;对董仲舒的价值判断不一样。‎ ‎【解析】‎ ‎【详解】(1)由材料“秋大一统者”,可得出“大一统”;由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得出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结合所学,在为人处世方面,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2)关于“不同”,由材料可知《史记》有“中废为中大夫,居舍”的记载,而《汉书》没有;史记》有“主父偃取其书奏之天子”,‎ 而《汉书》将“取”改为“窃”;《史记》有“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的记载,而《汉书》没有;《史记》有“竟不敢复言灾异”,《汉书》则为“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从内容来看,《汉书》中董仲舒的地位相对《史记》要高一些。关于“原因”,结合所学,汉武帝以后,儒学地位日益提高,董仲舒的地位也在上升,故后世对董仲舒的评价判断就不一样。‎ ‎19.关于“图像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到”历史现场,感知历史的真实。‎ 下面是美国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插图和思考题。‎ ‎(1)概述美国教材中思考题的特点。‎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现代旅美画家李自建创建于1991年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 ‎(2)材料二中的《1937·南京大屠杀》油画为何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而一些日本人却提出撤画的请求?‎ 材料三 ‎ ‎(3)材料三中的照片传递了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有人说:“何应钦接受受降书时弯腰毫无气节”,你如何认为?请解释。(从历史语境等方面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材料四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叙述一下这段历史。(要求内容完整,史论结合,史实清楚,逻辑清晰)‎ ‎【答案】(1)设问角度的多样性;主题的明确性;分析作为信息源照片的可靠性;研究问题的拓展性。‎ ‎(2)轰动的原因:含有对和平、对爱的希望之情;对暴行的控诉。日本要求撤除的原因:日本政府担心损害日本政府的形象掩盖日本犯罪事实;日本教科书掩盖侵华史实,造成日本民众对历史的不了解。日本民众爱国,心里一时难以接受。‎ ‎(3)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弯腰幅度比小林浅三郎大;何应钦是亲日派;中国是礼仪之邦,日本投降,中国还礼应该的;受降仪式上,仅凭一张照片不可以看出何应钦媚日或中国受辱,应找出照片前后的联系,变换角度,辨析史料的真实性。‎ ‎(4)国共合作抗战;14年抗战;日军暴行;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这张照片是在这场战争之前、之中和之后拍摄的?”等,可得出设问角度的多样性;由材料“《硫磺岛升起的星条旗》”,可得出主题的明确性;由材料“这张照片是黑白的,有彩色的吗?”,可得出分析作为信息源照片的可靠性;由材料“照片能够传达哪些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可得出研究问题的拓展性。‎ ‎(2)关于“轰动的原因”,“生”和“佛”含有对和平、对爱的希望之情;“屠”是对暴行的控诉。关于“日本要求撤除的原因”,从日本政府、教科书和日本民众三个角度解释。‎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认为何应钦弯腰毫无民族气节,可从弯腰幅度比小林浅三郎大;结合教科书所讲,何应钦是亲日派的定论。如要否认“何应钦接受受降书时弯腰毫无气节”,可从还礼符合中国是礼仪之邦和孤证不立。‎ ‎(4)材料四反映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四反映了14年抗战;材料二反映了日军暴行;材料三反映了抗战胜利;材料一,结合所学,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英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大事年表 ‎1765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埃德蒙·卡特菜特发明动力织机 ‎1829年 乔治·史蒂芬孙的机车——火箭号——达到时速‎45公里 ‎1832年 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1833年 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2年 煤矿法案限制煤矿雇佣妇女和儿童 ‎1836年 英国工人掀起了宪章运动 ‎1851年 伦敦水晶宫博览会召开 ‎——依据《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二 丘吉尔于‎1948年10月9日在兰达诺保守党会上发表演说时,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说:“在这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时刻,当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而言,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以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联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提出挑战。”‎ ‎——《论马歇尔计划时期英美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2)请评析材料二中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思想”。(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瓦特改良蒸汽机,世界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跃。(生产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获得了选举权,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进行宪章运动,努力争取民主权利;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断抗争,资产阶级也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努力通过提供立法为妇女、儿童带来保障;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期间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2)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并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国家控制世界事务的时代过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老殖民大国受到严重挑战。‎ 要辩证的看待三环外交。首先这一外交政策是美苏两极格局下英国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非常睿智的现实选择,有一定的必然性。二战后美国战略地位大大提高,英国将美国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没有考虑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思想,很有可能会损害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将和欧洲的关系放在了最后一环,导致其在欧洲联合中步伐较慢,影响了其发展。总之,丘吉尔的外交是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非常睿智的外交选择,影响了二战后英国的长期外交政策。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 ‎【解析】‎ ‎【详解】(1)从生产力而言,“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埃德蒙·卡特菜特发明动力织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即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而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机器运转的动力问题,使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从世界市场来看,由材料“乔治·史蒂芬孙的机车”,可知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革命,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从政治关系来看,由材料“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引发了1832年议会改革;由材料“英国工人掀起了宪章运动”,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由材料“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可得出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断抗争,资产阶级也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由材料“伦敦水晶宫博览会召开”,可得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厂”。‎ ‎(2)关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要从提出的背景来看,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并争夺世界霸权,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英国殖民帝国受到严重挑战。就“三环外交”的取向是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非常睿智的外交选择,但是没有考虑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思想,而英国将和欧洲的关系放在了最后一环,不利于欧洲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