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8-26 发布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测试卷(三)历史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二级历史科测练卷三 ‎ ‎ ‎ 一、选择题:3*20=60分 ‎1、先秦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说“宽则得众”(《论语·尧曰》)、孟子说“与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由此可知,先秦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极力宣扬“兼爱”思想 ‎2、汉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监察官,变为常住性的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刺史监察职权                            B.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 C.废止了郡国并存制度                            D.便于了刺史惩处贪官 ‎3、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C.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4、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 时期 ‎ 内容 ‎ 出处 ‎ 北魏 ‎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 ‎《魏书·食货志》 ‎ 隋朝 ‎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 ‎《隋书·食货志》 ‎ 唐朝 ‎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 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 ‎《册府元龟》 ‎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5、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6、据《宋会要辑稿》载,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文献通考》中提道,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按当时2/10税率计算,年产铜在7000多万斤。据此可知,宋代(  )‎ A.冶金业摆脱政府控制                            B.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 C.私营冶金业获得发展                            D.政府税赋形式发生变化 ‎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 出处 ‎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 唐·高彦休《阙史》 ‎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8、明朝设立的巡抚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据此可知明朝的巡抚的设立(  )‎ A.有助于地方机构的正常运转                B.解决了元朝行省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 C.强化了皇权对地方官员监控                D.体现了临时差遣官员向行政官员的转化 ‎9、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10、下面为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举办的煤矿企业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 名称 ‎ 开办时间 ‎ 停办年份及原因 ‎ 创办人 ‎ 经营方式 ‎ 湖北兴国煤矿 ‎ ‎1875年 ‎ ‎1875年经费无着 ‎ 盛宣怀(李鸿章幕僚) ‎ 官办 ‎ 台湾基隆煤矿 ‎ ‎1876年 ‎ ‎1892年亏损 ‎ 沈葆桢(台湾巡抚) ‎ 官办 ‎ 直隶开平煤矿 ‎ ‎1878年 ‎ ‎—— ‎ 李鸿章(直隶总督) ‎ 官督商办 ‎ 广西富川煤矿 ‎ ‎1880年 ‎ ‎1886年质劣 ‎ 叶正邦(广西地方官) ‎ 官督商办 ‎ 北京西山煤矿 ‎ ‎1884年 ‎ ‎—— ‎ 吴炽昌(李鸿章幕僚) ‎ 官督商办 ‎ 湖北马鞍山煤矿 ‎ ‎1891年 ‎ ‎—— ‎ 张之洞(湖广总督) ‎ 官办 ‎ A.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                        B.近代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日趋均衡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民族工业遭到帝国主义的资本制约 ‎11、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时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剧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12.、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13、毛泽东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向来自全国的八百多名学员系统讲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学员们把报告的精神函告家乡。湖北省农协会员由3月份的80多万人,猛增到6月份的250万人。方志敏领导了赣东北地区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这一报告(  )‎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B.有力地配合了国民革命军顺利进军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D.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创造了条件 ‎14、1935—‎ ‎1936年间,共产国际莫斯科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决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决定逼蒋抗日,放弃苏维埃政权口号,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反映(  )‎ A.中国抗战得到广泛国际支持                B.全民族联合抗战的局面形成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D.国共关系结束对峙走向合作 ‎15、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 A.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D.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16、某次会议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决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7、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演说家艾索克拉底声称:“我们的法律是大众的利益,并且对于人道的生活具有重要的贡献。”这句话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全体人民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民主政治发展得益于法律基石 C.法律提高了全体居民政治地位            D.少数贵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 ‎18、1816年,美国联邦政府依照国会法案建立合众国银行,抢了各州立银行的业务。不久,马里兰州议会通过一项税法,向设在该州的合众国分行征税。最后,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并推翻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该事件表明,此时美国(  )‎ A.各州丧失了征税权                                B.联邦宪法的权威下降 C.联邦制得到了巩固                                D.最高法院是权力中心 ‎19、下图为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的代表作《乔治·戴尔,一个在意自己外形的男人》。一个人独自坐在奇怪的镜子前,很难面对正确的方向,因为他的扭曲,镜中另外一个自己的画面也在粉碎。这一作品(  ) ‎ A.客观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的现实状况    B.以传统画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C.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    D.用扭曲变形揭示现代社会精神危机 ‎20、19 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 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10 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1分)‎ ‎2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杜佑《通典》中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材料二 ‎ ‎1888年 ‎ 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 ‎1898年 ‎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 ‎1901年 ‎ 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 ‎1904年 ‎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 ‎1905年 ‎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 ‎1906年始 ‎ 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 材料三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文革”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概括为十六个字“‎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上大学盖几个章就行,还有补贴,工农子女有优势。1977年,《人民日报》头条刊出,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 ‎(1)归纳材料一蕴含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哪些信息?(4分)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社会背景。(13分) ‎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教育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历史科测练卷三参考答案 ‎1-10CBBCDCDADC 11-20DBDCDCBCDA ‎21【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全国卷25分题(真题和模拟题)‎ ‎【解析】(1)材料一“经济民族主义”、“应扩大贸易顺差”“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材料二中主张“商战”,同样属于经济民族主义。希望中国政府“绸缪商政,体恤而扶植”,以便“其厚输而无怨也”,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等可知两者在本质、措施、中心等方面具有相同点。 ‎ ‎(2)依据材料一“国家……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国家会日益殷实”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世界史知识,可整理出其对西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收回利权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即可获得其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 ‎(3)需要从材料立意出发,如本题中谈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实质和如何选择等即可。‎ ‎【答案】(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4分) ‎ ‎(2)对西方:推动了西方列强的对外贸易和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刺激列强间的殖民争夺;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4分)对中国: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6分) ‎ ‎(3)中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1分)‎ ‎2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1)材料一蕴含信息包括“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有一定的出身等限制;“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录取人数少,以明经科为主;“太宗皇帝真长策”‎ ‎,符合长远统治需要。 ‎ ‎(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将经济等实用内容纳入考试范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创建近代教育体制;“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废除科举考试。第二小问背景,从外部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内部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旧科举制的弊端,以及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回答。 ‎ ‎(3)分阶段分析教育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教育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从当时巩固政权和恢复重建的双重任务方面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内建设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革时期强调阶级斗争,学校教育受到冲击,工农兵推荐上学现象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了满足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恢复高考。可见社会发展带来教育政策的变迁。‎ ‎【答案】(1)信息:有一定的出身等限制;录取人数少,以明经科为主;符合长远统治需要(唐朝统治选拔了优秀的人才)。(每点2分,两点4分,) ‎ ‎(2)特点:将经济等实用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创建近代教育体制;废除科举考试。(每点2分,任意两点5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增加;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受西方的侵略,清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旧的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正人才;受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开明人士的倡导。(每点2分,任意4点8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 (3) 联系:‎ 新中国成立,我国面临着继续民主革命和恢复重建的双重任务(或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重要任务),教育服务于“革命与建设”。(2分) ‎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为使教育事业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提出与生产劳动结合。(2分) ‎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学校教育受到冲击,工农兵推荐上学现象突出。(2分) ‎ 文革后为满足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或文革造成人才断层,不利于社会发展或),文革后恢复高考。(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