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50 KB
  • 2021-08-26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4月线上自我检测历史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线上自我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 A. 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 B. 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 D. 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汤灭夏后,正值天大旱,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说明君王只有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王权受神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经济活动和以暴制暴,故BC错误。‎ ‎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 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 农民田间集体耕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由此可知,最合理的推论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故C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故B错误;井田制是集体耕作,故D错误。‎ ‎3.‎ 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亲信,一旦皇帝昏庸或年幼,容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可知,民间契约的订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民间订立的买卖、租佃等的政府态度,故A选项错误;“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中的“完全符合”表述绝对化,故C选项错误;题干强调是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没有体现订立民间契约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5.《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 内容 筹海篇 地图 各国地志 夷情备采 西洋器械 地球天文 表 国地总论 筹海总论 增补卷数 ‎1‎ ‎1‎ ‎25‎ ‎1‎ ‎4‎ ‎5‎ ‎1‎ ‎1‎ ‎1‎ 总卷数 ‎2‎ ‎2‎ ‎66‎ ‎3‎ ‎12‎ ‎5‎ ‎3‎ ‎3‎ ‎4‎ 据此可知,魏源 A. 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 B. 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C. 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 D. 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源增加《海国图志》的内容多涉及西方地理、军事等,说明魏源渴望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故答案为C项。A项重点介绍地理不代表主要精通,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就其增补内容来看,不能说明其倾向政治意识,排除。‎ ‎6.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 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 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 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 ‎7.下表为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统计。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中国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4‎ ‎2303619‎ ‎1845‎ ‎2394827‎ ‎1846‎ ‎1791439‎ A. 实行了保护本国商品经济的政策 B.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C. 已经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列强通过其特权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但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导致1845-1846年又呈下降趋势。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排除。‎ ‎8.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 A. 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B. 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 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D. 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维新变法,因此其小说内容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选项正确;梁启超小说内容折射出了当时救亡图存的主题,而不是体现空想色彩,故A选项错误;材料与清朝政府的无能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渐进改革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 ‎9.时事政治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漫画反映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 美国放弃敌视中国政策 C.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一反映的是1960年代中美双方互相对立,漫画二反映的是1970年代中美握手言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开始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破裂恶化,即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故A正确;中美意识形态依然对立,故B错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漫画体现的现象,不是原因,故C错误;此时中国的国家实力还比较弱,故D错误。‎ ‎10.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 A. 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 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C. 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 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但丁认为中枢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俗语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体现,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故C选项错误。‎ ‎11.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答案为A项。B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C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项。‎ ‎12.1930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戏票,五美元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创下那个年代百老汇的天价。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股票投机热潮的推动 B. 民众的购买力得到提高 C. 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 D. 美国人民仰慕东方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民众渴望逃避和解脱,由此出现了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梅兰芳戏票现象,即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故C正确;此时股票泡沫已经破灭,故A错误;此时民众的购买力低下,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国人民仰慕东方文化,故D错误。‎ ‎13.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黄金的60年代”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C. 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 欧洲具有较完善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黄金的60年代”可以联系1967年欧共体的建立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故选B;A是1947年,排除;西欧在60年代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政策问题,排除D 。‎ ‎14.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 1936年3月~1937年2月 B. 1937年3月~1938年9月 C. 1938年10月~1939年2月 D. 1939年3月~1939年9月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3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国疆域不断扩大。解答此题必须抓住地图中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等标志物是否被德国占领。由图中的苏台德区在德国的疆域内,而捷克的首府布拉格在德国的疆域外,可以判断德国的疆域为慕尼黑协定后(1938年9月)至德国吞并捷克前(1939年3月),答案为C;1938年9月,英、法、德、意鉴定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0月德国占领了图中的所示的苏台德地区,这样,便可排除AB两项;另外1939年3月,德国控制了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绝大部分地区,而图中所示布拉格还没有被德国占领,说明图中所示德国疆域应在1939年3月之前,这样,便可排除D项。‎ ‎【点睛】解答此题只要抓住图示中苏台德地区和布拉格这两个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 ‎15.“二战”后期,盟国曾召开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指 A. 德黑兰会议 B. 开罗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答案】C ‎【解析】‎ ‎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因此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的大一统,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 ‎(若从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和社会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然后,自拟论题,论题要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予以阐述,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隋、唐、五代”和“两宋”两个阶段可以得出: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阐述”,依据材料信息“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和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解析】‎ ‎【详解】现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也可以分析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政策: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详解】(1)政策:依据材料一中“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信息可归纳得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的矿业政策。‎ 原因:依据材料一中“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等信息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重要价值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意义:依据材料二中“……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先决条件。”、“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19.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 “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 ‎ 材料二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 ‎——摘编自刘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 ‎ 材料三 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 ‎ ——摘编自葛勇平、苏铭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反思》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态度,分析其 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1)策略: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主导地位)。‎ ‎(2)态度: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 ‎(3)影响: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 ‎【详解】(1)策略:根据“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丘吉尔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 ‎(2)态度: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根据“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得出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 ‎(3)影响:根据“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得出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根据“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得出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