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8.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
A. 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 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
C. 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 D. 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称之为朝聘,而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朝聘,反映了各诸侯国通过定期遣使的方式访问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对西周朝聘礼仪文化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齐、晋称霸诸侯,鲁国朝聘齐、晋以依附大国而生存,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排除A项;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反映周王室依然具有影响力,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
2.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大一统的心理认同,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C。
3. 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 13 -
A. 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 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 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 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排除。故选C。
4.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 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这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正确;这一举措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消除了”说法欠妥,故A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
5.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 13 -
A. 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 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C. 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 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有“活卖”“找贴”“绝卖”等,并且有着不同的买卖方式,说明当时土地买卖市场化程度较高,故选D;租佃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与材料的土地买卖不同,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材料显示土地买卖,没有体现高度集中,B错误;不管怎样买卖,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错误。
6. 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四次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表)。这些合同的签订
A. 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B. 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
C. 反映了洋务派妥协与退让 D. 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通过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签订合同保障了轮船招商局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这在客观上维护了中国权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故D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保障了经济权益,不意味着提高其行业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故C错误。
7.
- 13 -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D. 反映了自然经济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8. 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农民部的统计,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五(一亿八千六百万人)是无地的佃农、雇农、游民,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在有地的农户中,土地占有情况见如表。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关系仍占据主要地位 B. 无地人员成为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 土地拥有者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D. 国民大革命解决了土地集中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有主要地位,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无地人员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排除B;土地拥有者成分有贫农、中农,贫农、中农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排除C;由图表看,中小地主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百分比较大,故D项中“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表述错误,排除。
9.
- 13 -
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D错误。
10. 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一直是十将军之一,且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
A. 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 B. 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 财产资格限制彻底打破 D. 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雅典早期的关键职位如执政官、十将军等都被精英政治家所垄断,这也说明雅典的民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D正确;完全平等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旧贵族特权的废除,B排除;财产资格的限制被打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
11.
- 13 -
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 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 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C. 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迸步 D. 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使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推动了西北欧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B项正确;商业革命使贸易中心向西欧转移,而影响西班牙发展的是大量金银并未转化为商业资本,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封建制度阻碍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排除C项;西班牙并未成为经济中心,不存在转移一说,排除D项。故选B。
12.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大量聘用外籍教师,在人文科学领域,聘用的英国人数占第一位;在社会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和美国人大约数目相等;在自然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数占第一位。日本此举旨在
A. 借鉴英国的政治制度 B. 吸收德国的科技成果
C. 推动日本的迅速发展 D. 扩大文明开化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聘用的英国人数占第一位;……聘用的德国人数占第一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引进人才,传授西学,加快日本“脱亚入欧”的步伐,推动了日本的快速发民菜,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英国,还有德国,且日本借鉴的是德国式的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除了德国还有英国,B项不全面,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扩大途径”,排除D项。
13.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其中,丁国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答案】A
- 13 -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1891年间,欧美四国中英国在1871年的生铁、钢、煤的产量应该是最高的。由表格数据可知,丁国是英国,故A正确;法国的钢铁产量是四国最低的,故甲是法国,故B错误;德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丙是德国,故C错误;美国后来居上,在1891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乙是美国,故D错误。
14. 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材料主要说明
A. 意识形态斗争深入人心 B. 法国和平主义情绪蔓延
C. 法国竭力维护欧洲安全 D. 法西斯主义尚未危及西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结合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换取和平的和平主义情绪,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法国人民的态度,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斗争,A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法国民众的态度是为维护法国的安全,而不是为维护欧洲安全,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法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没有强调法西斯主义是否危机西欧的问题,D项错误。
15. 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 13 -
【详解】苏(俄)联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俄国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不适用于粮食专政政策,A项错误;集体农庄基础地位无法体现整个题意,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 “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德州运河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答案】(1)现象:德州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重要;德州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
说明:德州地处漕运要道,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德州运河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例1:补充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材料。
理由:明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为运河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原料和产品(或可以使历史解释更加全面)。
例2:补充明清时期社会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
理由:社会环境稳定状况会影响运河经济的发展。
【解析】
- 13 -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康熙南巡期间沿运河往返,并在德州建有行宫,多次停留驻畔”可知,德州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重要;根据材料二中“”明清两代德州考取举人和进士的数量远较其它州县多”,“(顾炎武)多次在德州常住并讲学”,“德州也产生了诸如田雯……等著名诗人”等信息可知,德州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联系: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联系材料一、二所列举的历史现象分析可知,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德州运河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补充材料:根据材料前面的名词解释即“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还需要补充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方面的表现或成果等相关材料。理由: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主题和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在现有的德州地理位置、政治地位重要、运河运输沟通便利、人才辈出和文化氛围深厚等条件之外,工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或进步成果是佐证当时各种社会条件影响运河经济发展的史实依据和事实明证,是论从史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学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庁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 13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
原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实践的失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渗入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或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矛盾尖锐,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一战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也客观上进一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利于近代化进程。
总之,这一观点是依据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对整个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来阐释的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李大钊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述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观,经历了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的变化历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革命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国情入手分析,并指出十月革命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其特有的历史观发展演变进程。
(2)论证:首先按照要求找到材料二里的第一个观点,即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明确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利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论证时,注意从所学知识中,选取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中最主要的规律,即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明发展的基础,从进入20世纪(即1900年)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变化体现出的现代特征等层次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论证过程中,注意按照题目要求,明确观点为开端,史论结合为方法,逻辑严密,表达通畅,书写规范,字数在280字左右。
- 13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海关部署,必须是统一集中的和独立自主的国家机关,海关部署负责对各种货物及货币的输入输出执行实际的监督管理……以此来保护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决定》明确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本原则: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或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品的进口采用保护税率;对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订征更高的税率;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其税率要低或免征关税;一切必需的科学图书,防治病虫害等物品及若干药品、免征或减征关税;对于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家,要规定比一般高的税率;为了发展我国的出口货物的生产,出口只订低税或免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政务院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税则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用途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17大类、89组、939个税号,共1700多个税目。这一税则实施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国务院颁布新的税则和条例为止。
——据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等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关税税率政策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高关税,关税优惠面相对狭窄;重积累、轻消费;将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等。
(2)积极意义: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海关部署负责对各种货物及货币的输入输出执行实际的监督管理”可归纳出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政策;根据材料“对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订征更高的税率;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其税率要低或免征关税”可归纳出实行高关税,关税优惠面相对狭窄及重积累、轻消费;根据材料“;对于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家,要规定比一般高的税率”可归纳出将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等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维护国家利益及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3 -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ロ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ロ1万匹,増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増加:棉布的输入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変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变化:根据材料“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可归纳出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可归纳出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根据材料“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可归纳出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英国社会的变化可知,关于解释可从新航路开辟及英国的殖民扩张带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棉布的价格优势、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 13 -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