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文综试卷 一、选择题 ‎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A.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 繁荣了春秋时期文化教育 C. 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 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从稷下学宫吸纳学者来看,均为战国时期人物,因此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稷下学宫是荀子思想的发源地,排除D项。‎ ‎2.唐代,在官营手工业中,以官奴婢配作坊重役。到宋代,官营手工业中官奴婢、刑徒等劳动者则完全被从民间雇佣的募匠、番匠所代替。此变化反映出 A. 官府对官营手工业部门管理放松 B. 当时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D. 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唐代官营手工业中从事作坊重役的工匠是官奴,官奴完全依附官府,没有独立的人身关系,到宋代,来自民间人身相对独立的募匠、番匠取代了官奴匠,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问题,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3.‎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 A. 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 B. 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 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宜战权 D. 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起源于唐代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而得名,同时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藏区和全国宗教的中央机构,故A项符合题意;宣政院没有宣战权,不管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且人员设置和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关系,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下表为江南25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表(单位:座),其中官建与民建的比例是1:12。表格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时期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中后期 清前期 清中期 数量 ‎10‎ ‎27‎ ‎27‎ ‎99‎ ‎30‎ ‎59‎ A. 宋代商品经济落后 B. 政府财税收入下降 C. 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D. 商贸贩运逐渐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江南市镇桥梁建造数量增加,并且民间自行修建的远远高于官府修建的,反映出江南市镇注重交通建设,有利于商业交流、区域贩运,故是商贸贩运发达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体现宋代江南市镇桥梁建造数量比以后的朝代少,但仅从江南桥梁数量多少,不能得出宋代商品经济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虽然民间建造桥梁的比例高于官府,但材料没有体现桥梁的质量情况,故不能得出民间建桥技术更高的结论,排除B项;桥梁建造情况与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5.下表为1873年和1893年中国消费资料类进口占进口总值比率(%)‎ 年份 消费资料 直接消费 消费品原料 合计 ‎1873‎ ‎83.4‎ ‎8.5‎ ‎919‎ ‎1893‎ ‎78.6‎ ‎13.0‎ ‎91.6‎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B. 进口呈现畸形局面 C. 机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D. 民众消费水平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率一直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可见进口品种类单一,进口出现畸形局面,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此时期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的对比,排除A项;表格显示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率一直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可见当时中国的机器生产能力不足,排除C项;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率几乎没有变化,表明当时人民的消费水平是基本稳定的,排除D项。‎ ‎6.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旅居昆明时,在‎1911年10月27日日记中写道:“在地平线上不远处的西方,在金星下面有一彗星,这对革命者意义非凡,可能价值五个军团。民众相信这顆星传递着天意改变的信息,这些星宿在它们的軌道中为反对满族而战。”由此可知 A. 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 B. 革命运动传播借助了传统文化 C. 辛亥革命的风暴浪一触即发 D. 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已经爆发,题干反映了借助传统星象学说以附会资产阶级革命,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故B项正确;A项,无法得知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和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时间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该事件为云南重九起义,排除C项。‎ ‎7.如图为梁白波的抗日宣传漫画:《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梁白波创作这幅漫画意在 A. 强调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 宣传游击战是抗战的主要方法 C. 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 D. 反击对共产党游而不击污蔑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中,游击队员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屹立在日寇面前,表现了抗日游击战在打击日寇中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决心和信心,故C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根据地的中流砥柱地位,排除A;漫画也不能体现游击战是抗战的主要方法,排除B;漫画无法体现反击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污蔑,排除D。‎ ‎8.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 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1978年 ‎81.3%‎ ‎95.7%‎ ‎97.2%‎ ‎1998年 ‎7.6%‎ ‎6.1%‎ ‎8.3%‎ A. 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 B. 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 C. 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 D. 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78年和1998年的数据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少了,说明资源逐渐由国家计划转由市场配置,故答案为B项。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基本建立,排除A项;C、D两项从表格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9.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人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指 A.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 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价格革命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B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排除D。‎ ‎10.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A. 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 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 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 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苛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效率高、节奏快,不容工人们在工作中马虎、大意,否则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这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故C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不是人工与科技的密切结合,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厂对工人进行严格的规定,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与英国城市化进程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体现的是马克思这时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进行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放弃暴力革命手段,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结论,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当时俄国的部分革命党人还是主张暴力革命的,排除。‎ ‎12.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经济宣言》单列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条款,并指出“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已认识到 A. 发展中国家联合政治斗争的力量 B. 民族独立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意义 C.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D. 国际经济秩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单列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条款”“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可知,不结盟运动已开始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评估工作,并已要求改变现存国际经济秩序,为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政治斗争的力量,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情况”“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不是民族独立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不结盟运动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没有体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 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格局;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2)差异:梭伦改革规定,成年男性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求公平公正;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 原因:雅典是城邦制国家,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美国则受欧洲民主启蒙思想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3)意义:古代中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古代雅典,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美国,独立的司法权使其不易被立法权、行政权所牵制,保证司法的公正;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对司法机构亦有所约束,这有利于避免独裁政治的出现,保证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且基本在隋唐时期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基础上演变发展;根据材料“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可知,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根据材料“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是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2)差异,根据材料“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等信息可知,梭伦改革时期,本邦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并行使司法权,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梭伦时期的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而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 ‎(3)古代中国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的格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古代雅典建立陪审法庭,公民参与城邦政治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维护公民的权力,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对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可以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 论证: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之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突破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维新变法思想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利于推动社会向现代转型。‎ 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愿望,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存在则是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 总之,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化。‎ 示例二 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过程十分艰难。‎ 论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发生的,西方的侵略虽然直接导致中国被迫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但同时西方侵略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与中国反动政治势力勾结,如晚清时期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辛亥革命后支持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这些都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障碍;在经济上,列强在华取得了经济特权,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列强垄断了中国重要的工业资源,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中国传统势力顽固,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要“除旧”,西方国家现代化改革往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下进行的,而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中国现代化运动政治的民主化、工业化、科学理性等思想转型的过程自然十分艰难。‎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十分艰辛。‎ 汞例三 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论证:可从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的史实来论证。‎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论证: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辛亥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化转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是扫除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进行阐述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为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5.‎ 材料 ‎ ‎ 民国期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各出版机构遵照标准自编课本;官方虽不断推行统一教科书,但统一教科书编写科目残缺且没有形成专门发行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教材编写事业的新篇章。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1950年,作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人教社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文化教育方针和“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参考苏联,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的编辑方针,组织大批专家开始重新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材。‎ ‎——摘编自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 ‎【答案】(1)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借鉴苏联经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2)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根据“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得出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根据“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得出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根据“作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得出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根据“参考苏联”得出借鉴苏联经验;根据“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得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2)根据“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得出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等方面总结回答。‎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朝野孤立主义盛行,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不干涉的态度,而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军事上以日本为假想敌。随着希特勒上台,经过慕尼黑会议,美国认识到德国已经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法国沦陷让美国不得不再次发挥“离岸平衡手”的角色,调整“太平洋弟一”为“大西洋第一”的战略,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英国和苏联支持赞赏这一战略方针,而中国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对“德国优先”,希望美国“先打日本”;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高度考虑,则认可美国的这一战略“先欧后亚”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引领美国加入和实施战争的战时战略,也是带领美国走出西半球,问鼎世界霸权的大战略。它不仅抓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枢纽,而且凝聚了主要盟国的战争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它使美国顺利接手了英国世界霸主的接力棒。‎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影响。‎ ‎【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形势严峻;法西斯全球肆虐。 ‎ ‎(2)影响:联合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有步骤地打垮了法西斯阵营;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939年夏季美国陆海军参谋长会议一致认为,美国的直接威胁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来自德国”可知,这时期“二战”爆发;根据材料“尽管日本参战,我们仍旧认为,德国是首敌,打败德国是胜利的关键,一旦德国被打败,随之而来的就是意大利和日本的崩溃”可知,欧洲战场战略地位突出和法西斯在全球扩张是美国实行“先欧后亚”战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主要是针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和团结反法西斯国家而制定的,所以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打败法西斯国家和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作战上。‎ ‎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唐代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 ‎【答案】(1)唐朝日益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激化了社会矛盾;一些将领对藩镇用兵,在平叛战争中立功。‎ ‎(2)直面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敢于揭露问题和批评朝廷,体现了正直无私的创作品质;歌颂评判中立功的将领,希望国家统一,升华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从李商隐诗中揭示的“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 等,可知那个时代国运走向和各种社会问题;从“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可知他的创作素材来自社会现实的具体存在,并由此得出正面的背景要素。‎ ‎(2)根据材料“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可得出其创作内容、风格;根据材料“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敢于揭露问题和批评朝廷的做法,可知其正直无私的创作品质;根据材料“李商隐……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可得出其政治主张和价值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