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 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判断是体现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宗法制, 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中王位世袭制与材料无关;B 项主要是分封诸侯,与题干无关;D 项是原始社会领导人产生方式,与材料无关。 2.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据此分析 可知,魏征当时任职的部门可能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权审核、驳回“唐太宗签署”的“敕书”的,是当时三省中的门 下省,所以魏征就职于门下省,C 选项符合题意;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 选项排除;中书省 是决策机构,B 选项排除;枢密院管理的是军事,D 选项排除。 3.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 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 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A 项是唐朝消弱相权的措施;C 项是明 朝采取的措施;D 项是宋朝采取的措施;只有 B 项是唐宋时期消弱相权的共同措施,唐代凡 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都是宰相,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因此答案为 B。 4.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 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B 【解析】根据《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中相当数量的进士出身“三代不士”家庭,即便父辈是 官员的,也多是等级低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科举制使很多出身比较低微的人进 入仕途,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B 项符合题意。仅凭“进士出身统计”不能得出科举制度废除 了世代享受特权的贵族体制,也无法得不出科举制在“制度”上走向成熟,更不能得“考试”是 做官的必经之路,ACD 三项错误。 5.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A. 河北 B. 江西 C. 陕西 D. 四川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河北属于“腹里”即中书省的管辖区域,不属于具体 行省管辖,A 选项符合题意; 而江西,陕西和四川都分别属于河南江西行省、陕西行省和四 川行省,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6. 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满洲贵族商讨并 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使皇权受到限制。故选 C 项。 7.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 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 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 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不过是城邦中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至于妇女、 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可言的,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 展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半岛 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 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布满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古代中 国文明孕育在黄河流域,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中国是典型的 内陆文明,A 选项正确,排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央 到地方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权 力集中在君主手中,秦朝之后中国历代都实行君主专制,B 选项正确,排除。古希腊城邦的 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 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除贵族制和民主制 外,古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D 选项正确,排除。 8.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A.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 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 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 C。A 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奴隶不可能参与立法;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 项说法过于绝对。 9.“罗马人的办法是……不但把交易权、婚娶权和承继权给予愿入籍的人,而且还把选举权和 任官权给予这种人,并且这种的授权其受者不限于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受这些权利,不但 如此,一城的人,有时一国的人也可如此得享罗马公民的权利。”由此表明,当时的罗马实 行的法律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把交易权、婚娶权和承继权”等的授权给一个人,一个 家族、一座城甚至一国的人,让其“得享罗马公民的权利”的做法与万民法相符,D 项符合题 意;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和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适用范围仅包括公民,其他外邦人没有同 等权利,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大不列颠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 威。驯服专制王权指的是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 年议会制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树立了 议会权力至上的权威,B 选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的胜利仅仅意味着夺取了政权,A 选项排 除。英国责任内阁制剥夺的是国王的行政权,C 选项排除。1832 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资 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D 选项排除。 11.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 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 自由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 A.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 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 州两名,美国设立缅因州是为了平衡“密苏里是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这一状况,即平衡南 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故选 A。矛盾与分歧只能缓解,不能完全消除,排除 B;众议院议 员是按人口比例选出的,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州并不是一个人口大州,不能确保北方在 众议院的优势地位,排除 C;材料提及的是南北两方矛盾,并未提及中央权力运作方式,无 法体现对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的维护,排除 D。 12.某宪法被认为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 在这部宪法之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 1787 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体现出这部宪法中民主的成分不够高,又有君主 制的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 1785 年宪法是一票共和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保 守性,故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力进行了明确的限制;B 选 项错误,美国历史上不存在君主的传统,建立之初就实行民主制;C 选项《德意志帝国宪法》 是完全君主制的体现,故排除。 13.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 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 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C. 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D. 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 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内容——宰相的产生方式。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 BCD 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 合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史实,排除 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 14.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 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 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德、美、法 B. 英、德、法、美 C. 英、美、法、德 D. 美、英、法、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循序渐进”得出该国采用是温和改良的方式,结合所学应为英国,以宫廷 政变确立君主立宪制;“借尸还魂”得出该国民主政治保留很多旧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应 为德国,保留较多的专制残余;“循环往复”得出该国民主政治确立较为曲折,出现很多反复, 结合所学应为法国,共和制度确立十分曲折;“独辟蹊径”得出该国的民主政体不同于之前的 国家,是一种开创,结合所学应为美国,是第一个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选择 B 项符合 题意,排除 ACD 项。 15.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 “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A.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中英两国对《南京条约》的本质和认识角度的不同,清政 府不了解世界形势和英国发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本质,天真以为《南京条约》可以“永 保和平”,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看作是对华贸易的宪章,忽视了其侵略性和不平等性, B 选项符合题意;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只是清政府的认识,在英国人看来只是打 开中国大门的第一步,A 选项错误;中英实现国际贸易接轨是英国人对《南京条约》表面的 认识,忽视了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差距,中国是屈辱地被迫开放,不是与世界接轨,C 选项 不符合题意;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与材料中两国说法无关,D 选项错误。 16.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 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同时盲 目自大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故 A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故 B 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不符,故排除 CD 两项。 17.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 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这种情况得以转变是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清朝与日本签订《马 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在《马关条约》刺激下,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 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 的斗争高涨。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集体醒悟的转变”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意 识空前觉醒,C 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A 选项排除。第二次 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B 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于甲午中日战争, D 选项排除。 18.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 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下列对 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 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B. 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C. 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 D. 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这是毛泽东 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 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大计,C 选项符合题意。这首诗写于 1945 年,不属于国民大革命 时期(1924——1927 年),A 选项排除。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1937 年,B 选项排除。抗 日战争时期是 1937——1945 年,D 选项排除。 19.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 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民众觉醒,从而使更 多的阶层参与到五四运动之中去,故 D 项正确;A 项是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群众基 础的表现,排除;B 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中共成立的时间是 1921 年,故 C 项排除。 20.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 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 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 A;B 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 B;根据 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 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以知道,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即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 C 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 D。 21.德国商人拉贝在其 1937 年 12 月 14 日的日记中写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 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 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拉贝经过的“市区”是指今天的 A. 北京 B. 南京 C. 武汉 D. 广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概况。 通过材料“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都是平民的尸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12 月, 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故 B 正确;北京、武汉、广州日本并 没有制造大屠杀,排除 A、C、D。 22.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 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 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C 【解析】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就为避免了日军掠为己有,为持久抗战保存了物质基础,这是最重要的意义,故选 C;题干 中抢运的是高等学校、战略物资和工矿企业,而且不仅是运往重庆,而是运往西南各省,故 说为迁都重庆做全方位准备是以偏概全的,故排除 A;日本掠夺资源并没有因为这些抢运而 失去企图,所以 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工业企业抢运到西南地区,对我国改变工业布局有一 定意义,但是最重要意义是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不是 D,所以排除。 23.“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 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这里的“转变关头”是指 A. 抗日战争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材料“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可以判断出的是抗日战争,实现了 全民族抗战,中国历史上全民族第一次一致对外,因此“转变关头”是指抗日战争,故 A 正确; 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没有体现全民族抗战,故 B 错误;北伐战争、解放 战争属于中国内战,而且没有体现全民族抗战,排除 CD。 24.《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 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 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 接目的是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识,与列宁“在四月份”,“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半 年后听起来完全合理”相符的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其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 选项符合题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也是 1917 年初俄国大多数人认可的 第一次革命的目标,A 选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决定退出一战, C 选项不符合事实;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任务,D 选项不符合题意。 25.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某个制度,规范了政府与 人民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该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 高权力属于人民。”可知,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答案为 A 项;BCD 三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和史实,排除。 26.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 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 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 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 C 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 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 “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国两制”的 内涵,故排除 B 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拓展香 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 D 项。 27.“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 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A 项,结合所学知识,“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与题 意不符,排除;B 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所签订的一切条约,与题意不符, 排除;D 项,“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与题意无关,排除。 28.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 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 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 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 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普京是资产阶级代表, 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而“遗憾”,也不可能是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因此这里的“遗 憾”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C 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排除 AB 选项。人 民生活水平降低的现象是苏联或俄罗斯经常出现的现象,D 选项排除。 29.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 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 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A. 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 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C. 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这位学者指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进行的干涉,是霸权,是“在反共这个 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揭示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项; 材料探讨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而不是“冷战爆发的原因”,A 项错误;本题与马歇尔计划 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分析杜鲁门主义与冷战进程的关系,D 项错误。 30.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 1946 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 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政策,并要保持“坚 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 批评冷战政策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46 年”,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排除 B; C 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 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 D 项表述错误,因此选 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 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 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回答: (1)材料一出自何处?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 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得摘抄原文)如何看待材料二的 内容? (3)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说明。 【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2)第十九条,总统权力受国会监督或参议院可以弹劾总统第四十五条,总统权力受国务 员制约或总统提出的法案命令须经国务员同意 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幻想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 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换取帝国主义的对临时政府的支持。 (3)任选一个观点加以说明即可成功: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 和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资本主义发展创 造了条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命运;也没有彻底发动群众,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临时约法》被废除;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之手 【解析】(1)出处:根据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于临时大总 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 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分权制衡 的思想。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中“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 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国务 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信息,用三权分立思想, 归纳相关内容,可知《临时约法》通过这两条规定,旨在从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权与制衡上 做文章,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看法:根据材料二中“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 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入手,分析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和本质。 (3)论证:根据题目提出的两个观点,即评价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结合个人对辛亥革命的 理解和认识,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说明。如肯定辛亥革命成功,需要从革命的目标、成果和 作用、地位等方面说明;如果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则需要从革命任务,社会性质和局限 性等方面分析论证。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图表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 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 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 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 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 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 1999 年讲话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现象:图 1 代表欧洲走向联合;图 2 代表日本崛起;图 3 代表第三世界兴起。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3)观点: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理由: 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样化趋势遭遇美国“一级”图谋的挑战。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和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 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这些图片分别 反映了什么现象,并说出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此问难度相对较低,根据图片并结合 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具体现象为:图 1 代表欧洲走向联合;图 2 代表日本崛起;图三代表第 三世界兴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此问属 归纳总结性题型,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材料可得出主张是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 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三总结出此材料提出了什么观点,并根据材料 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此问难度较大,不仅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还要 对材料进行前后总结,即可回答。材料的观点是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理由: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样化趋势遭遇 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