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是 A. 重农抑商 B. 集体劳作 C. 自给自足 D. 合作经营 ‎【答案】C ‎【解析】材料“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种植庄稼和纺织桑麻,“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即不与外界接触而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这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没有体现合作经营,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是小农经济,主要是男耕女织,不是集体劳动,故B项错误。‎ ‎2.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徳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 A. 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 B. 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 C. 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 D. 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 ‎【答案】A ‎【解析】浮梁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说明该局生产完全是依靠政府的意愿,故A项正确;材料中生产方式属于官营手工业模式,生产技术和工业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故B项错误;徭役劳动说明手工业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措施,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故D项错误。‎ ‎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西周 C. 明清 D. 宋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珐琅彩最早出现在清朝,由此可知,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西周和宋朝不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排除。‎ ‎4.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的政策 B.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文化专制的政策 D. 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中国在近代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B正确;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重农抑商的政策、文化专制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都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 ‎5.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当时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人群体,排除④。‎ ‎6.《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八股取士 D. 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抓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机会。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国内政策,故A项错误。八股取士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主要是针对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7.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甲午战争后 C. 一战期间 D. 国民党统治后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指的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项正确;A项是兴起,属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排除。C项是指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排除;D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 ‎8.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部分)。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年)‎ ‎12.1‎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可知,1912-1920年处于民国初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了,①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实业的法令,提倡使用国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项符合题意;此时期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 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推行的是屈辱的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没有实质上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1949年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故D项错误。‎ ‎10.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是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实施一五计划 B. 进行三大改造 C. 开展公社化运动 D. 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表格中“1950年”我国“钢产量”“发电量”数据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这就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的“钢产量”“发电量”都属于工业领域,但是三大改造不只包括工业领域,还包括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改造,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改革开放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1.1984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张瑞敏着力改造青岛日用品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了一款“东方魔水”健力宝饮料,王石在深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他们的事迹反映了 A. 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B. 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C. 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 D. 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 ‎【答案】C ‎【解析】几位企业家创业,反映的是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所有制企业,新的经营模式,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故选C。材料中的企业并非国有企业,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改革,而非开放,排除B;材料并未揭示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D。‎ ‎12.梁启超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造成中西航海命运差异巨大的根源是 A. 航海方式不同 B. 政治体制不同 C. 经济基础不同 D. 对外政策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主要服务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当时是小农经济模式,远洋航行是宣传国威,是经济目的服务于政治目的,故C项正确;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明朝都是封建王朝,故B项排除;航海方式和对外政策是造成中西方航海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A、D项排除。‎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英国获得“充裕流动劳动力”的途径是 A. 殖民扩张 B. 开辟新航路 C. 圈地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设问不符,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原料、市场等,但与设问不符,B项错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但与设问不符,D项错误。‎ ‎14.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A. 大机器生产的出现 B. 手工工场的建立 C. 工厂制度的建立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采用机器大生产,大量工厂建立,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使英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故C项正确。A项,机器大生产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而是生产力,排除。B项,手工工场为英国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项,垄断组织的出现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布局 C. 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D. 农村人口大量迁往殖民地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工厂纷纷建立,工人的数量增多,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故选B。“圈地运动”和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是城市人口增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圈地运动后失地农民流向城市的原因也是工业革命给予的就业机会,排除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不包括 A. 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C.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 D.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等,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17.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A. 手工工场的消失 B. 工厂制度的出现 C. 垄断组织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衰落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正是垄断组织发展表现,C正确;A中消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 ‎18.地球逐渐形成为一个同一的共同体,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发展。如生态领域,它导致了无数的生物交换,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的现象,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一事例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A.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 B.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C.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 D. 亚非拉国家被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地球逐渐形成为一个同一的共同体……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的现象”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物种交流也日益频繁,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专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某一个地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对全球的影响,CD两项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19.下面是一组与“三角贸易”相关的图片。图片反映了 A. 欧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B.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C. 非洲人口过剩的状况 D. 三角贸易的血腥本质 ‎【答案】D ‎【解析】题干图片描述了 三角贸易中贩卖黑奴的过程,这一贸易过程体现了殖民者的血腥本质,D正确;黑奴主要运往美洲而非欧洲,排除A;通过图片展示内容无法反应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B;黑奴贸易的兴起不是因为非洲人口过剩,而是因为美洲缺乏劳动力,排除C。‎ ‎20.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创立这一制度的是 A. 哈格里夫斯 B. 阿克莱特 C. 卡特莱特 D. 韦奇伍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工厂制度之父”,故选B;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端,但他并没有创立工厂制度,排除A;卡特莱特虽然发明了水力织布机,但工厂制度也不是由他创立的,排除C;尽管韦奇伍德创办制陶工厂的时间要早于阿克莱特创办机器纺纱厂,但是他的制陶工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厂,而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故工厂制度并不是由他所创立,排除D。‎ ‎21.麦克尼尔在《全球史》中记述说,村民们渐渐获得了一些都市生活的品味,许多村民一生中至少有部分时间是在大城市中度过的。(到后来),由于当时乡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使得乡村不再有过剩的青年可以往城市输送,乡村的规模也因此萎缩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A.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B. 新兴城市不断产生 C. 城乡间差距逐步缩小 D. 职业结构发生巨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村民一生中至少有部分时间是在大城市中度过……乡村不再有过剩的青年可以往城市输送,乡村的规模也因此萎缩”可知,工业革命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致使农村规模走向萎缩,人口日益向城市集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新兴的工业城市产生,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城市与农村差距随着人口迁移变化而不断加大,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 ‎22.“‎5G”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4G、‎3G和‎2G系统之后的延伸。这一技术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电话通讯技术,当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发明电话机的是 A. 法拉第 B. 莫尔斯 C. 贝尔 D. 马可尼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贝尔根据声音振动产生电流的原理发明了电话,故C项正确;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排除A项;1835年莫尔斯在实验室内成功架设有线电报机,排除B项;1898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排除D项。故选C ‎23.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表明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降低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B ‎【解析】美国提高关税后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设置关税壁垒,通过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来转嫁经济危机,B正确;A与题干内容描述相反,排除;题干未涉及金融体系的整顿,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题干的是进口关税,显然是为了限制进口而非出口,排除D。‎ ‎24.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和中国的邓小平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先后采取了一些摆脱危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他们的共同做法是 A. 自由放任 B. 政治游说 C. 拟订法案 D. 大胆试验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他大胆试验,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邓小平与他是一样的,面对困难的经济形式,大胆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选D;罗斯福是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不可能是共同点,排除;邓小平在摆脱危机的过程中并未进行过政治游说,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法案基本都是在试验之后才逐步拟定完善的,这点与罗斯福新政通过拟定法案来推动改革的做法还是有所区别的,故排除C。‎ ‎25.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8%。这主要是因为联邦德国 A. 用收入调节实现社会公平 B. 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C. 保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 D. 推行“中央统制经济”的模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8%”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实行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货币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联邦德国经济竞争的信息,C项错误,二战后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答案】(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可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的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图一、二、三可以看出,为了搞活经济,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说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城镇人口的变化中可以得出,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上网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27.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为什么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是如此的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可可、茶、咖啡)新的染料(靛蓝、胭脂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能够进行的经济条件。‎ ‎【答案】(1)无形之手: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黄金热”的推动;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商路危机: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 ‎(2)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加速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中 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殖民扩张引发商业革命,东西方贸易加强、欧洲消费结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本;英国早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本、市场、原料;英国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提供了市场。‎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事件指新航路开辟,故可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因素、商路危机进行概括解答。‎ ‎(2)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3)根据材料三“海外扩张之后……最重要的项目是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从殖民扩张的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经济因素进行综合阐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新政期间,罗斯福在向国会递交的咨文中曾承认“我国1/3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农业和工业中”;“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损害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 罗斯福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心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身上”。‎ ‎——据邓蜀生《罗斯福新政述评》等整理 材料二 ‎ 克林顿政府在继承民主党“新政”主要传统的同时,也采用了某些共和党的做法,自称是走在“中间道路”上的新自由主义者和新民主党人。其8年任期中,美国取得了过去30年以来好的经济成绩。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时限超过了60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在克林顿的第二届任期内,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5%,失业率降到了4%,这种水平是30年前汉弗莱——霍金斯所确定的国家政策的目标。‎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新政期间为改善那些“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指出美国新政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克林顿政府走在“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简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答案】(1) 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或既反对完全的放任自由,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分)新特点: 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和快速发展(或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 ‎(3)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 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 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解析】(1)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如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根据材料“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心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身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特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新特点:‎ ‎ 根据材料“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时限超过了60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可知,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和快速发展(或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根据材料“在克林顿的第二届任期内,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5%,失业率降到了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经济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 ‎(3)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过程:根据所学知识,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到逐步确立的过程,具体历程如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 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 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