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阶段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0个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所以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选D;A属于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排除;中国不符合“小国寡民”,排除B;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2.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 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 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 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 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核心教义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种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即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故C选项错误。
3.《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 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 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 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D. 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的特点,没有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和强调人人平等的特点,无法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否综合原各城邦立法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文明的代表,不能彰显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故C选项错误。
4.当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后,便逐渐取代了埃及传统的、原料单一的纸莎草造纸术。这表明埃及纸莎草造纸术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A. 竣及纸莎草短缺且依赖进口
B. 中国和埃及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
C. 中国造纸术造纸成本降低
D. 埃及纸莎草造纸工序未见详细记载
【答案】C
【解析】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原料易得,成本低廉,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后,导致了纸莎草造纸术的失传,C项正确;纸莎草是尼罗河特产,是埃及的主要出口物资,排除A项;中国造纸术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并非通过中埃双方的商业贸易,排除B项; “埃及纸莎草造纸工序未见详细记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5.从“兴起于伊朗高原”“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制度”“行省制度”“君权神授”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A. 马其顿帝国的统治 B. 罗马帝国的兴衰
C. 波斯帝国的强大 D. 雅典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等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根据以上总结可知提炼的主题是波斯帝国的强大,答案为C;马其顿产生于小亚细亚希腊地区;罗马帝国产生意大利半岛;雅典产生于希腊半岛;均不符合题意于“兴起于伊朗高原”,排除ABD。
6.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答案】A
【解析】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分权和制约,A项正确;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形成的,排除B项;“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排除C项;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在古代罗马就已经产生,D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合。
7.《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项消除错误,排除;B项唯一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8.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A. 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反映罗马法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是否属于罗马帝国,排除A;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B;罗马妇女不可能取得公民权,排除D。
9.城内最大一座金字塔台庙其规模甚至可与古埃及的媲美。为了满足城市稠密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在湖泊中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以扩大种植面积。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把这座城市烧成了废墟。后来建立在这座废墟上的城市是
A. 墨西哥城 B. 温哥华 C. 布宜诺斯艾利斯 D. 巴西利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金字塔台庙”、“水上园地”和“西班牙征服者”等信息的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A项正确。温哥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西的巴西利亚,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BCD三项错误。
10.古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古代美洲金字塔的主要用途是
A. 传播宗教场所 B. 用于祭祀 C. 用作国王陵寝 D. 贮藏文化遗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玛雅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代表之一,塔顶的平台上建有庙宇,主要功能是用于举行各种宗教祭祀仪式,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古老的东方‘黄金遍地,充溢于野’,快到东方去吧,哪怕路途再遥远,路途再艰辛!”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表述,与之最为吻合的是
A. 科技条件:航海技术的进步
B. 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的渴求
C.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东西商道
D.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B
【解析】地球仪、航海图、罗盘针和与远航有关的图书等出现,反映当时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的进步。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西欧对东方黄金、香料等贵重商品的追求。该说法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引发了商业危机。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经济根源,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12.15世纪前后欧洲的航海家们以空前的热情和勇气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往欧洲以外世界的新航线,下列属于达·伽马开辟新航线的直接影响是
A. 葡萄牙以侵占据点和商站为主,在非洲和亚洲殖民扩张
B. 西班牙以掠夺金银为主,在中南美洲实行殖民扩张
C. 在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答案】A
【解析】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出到印度最短的航线,而葡萄牙王室肯定会成为最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葡萄牙立足新航路开辟开展早期殖民扩张,故A正确;西班牙开辟了到美洲的航线,与达·伽马开辟出到印度的航线无直接联系,排除B;在西班牙支持下麦哲伦船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与达·伽马开辟出到印度的航线无直接联系,排除C;D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达·伽马开辟新航线的直接影响,排除。
13.有学者说:“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该学者强调
A. 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B. 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C. 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D. 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商人需要海外市场,推动了英国政府殖民扩张,强调的是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故A正确;根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可知,材料强调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B错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是侵略行为,无法体现殖民扩张的合法性,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英国的商业活动,D因果倒置,排除。
14.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奴隶贸易 B. 宗教扩张 C. 商业革命 D. 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16世纪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将“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体现了当时欧洲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奴隶贸易、宗教扩张和价格革命,均与中国的茶叶出现在西欧的市场上无关,ABD三项错误。
1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答案】D
【解析】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和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错误。
16.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是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 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 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17.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
C. 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可知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故答案为C项;欧洲文明曾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带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影响首先是灾难,然后才是客观进步效果。A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欧洲殖民以扩张和掠夺等为主要目标,B项排除;在16-18世纪,东方的中国和印度在当时仍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D项排除;
18.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地理知识的积累
B. 航海技术的进步
C. 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
D. 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考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开始阶段。我们知道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于地理大发现,促使探险家去出海探险的因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原料场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这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保障,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9.(0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 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 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 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因此各地联系接触的较少,使各文明 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故C正确。
20.15至16世纪,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主要由于
①海上航路的扩展 ②世界人口迁移 ③世界物种交流 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海上航路的扩展、世界人口迁移、世界物种交流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都有利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故选D。
21. 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活动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主要作用是( )
A. 抢占了广大海外市场 B.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 削弱了封建贵族势力 D.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答案】B
2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反映了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教会势力的强大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当时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大力量对抗封建教会势力,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故C正确;新航路开辟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A错误;教会势力的强大属于客观因素,B错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
23.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B. 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C. 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统治不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中世纪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的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通过西班牙人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贪婪和腐化极为不满,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4.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人类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是对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反抗”。这反映了宗教改革有利于
A. 破除宗教迷信 B. 推翻君主统治 C. 解放人们思想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追求“心灵自由”,对“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反抗,反映了宗教改革有利于解放人们思想,C项正确;破除宗教迷信与宗教改革运动不符,A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君主统治,B项错误;“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25.法国启蒙运动主将、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说:“若无英国人,理性和哲学在法国可能还处在最可鄙的蒙童状态。”据此推断,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狄德罗忽视了法国人对理性的创造性
B. 英国启蒙思想直接导致法国启蒙运动
C. 牛顿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D. 英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判断、归纳的能力。根据材料表述“若无英国人,理性和哲学在法国可能还处在最可鄙的蒙童状态。”,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肯定部分英国人对欧洲启蒙运动兴起,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选项,只有C符合史实和题意;D项表述错误;其余AB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26.在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中,某人提到:“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他意在表明
A. 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尖锐
B. 分权不利于国家行政效率提升
C. 分权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
D. 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是说明权力不能过于集中,表明分权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故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尖锐,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分权对于国家行政效率提升作用,B错误;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D错误。
27.下面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政府(内阁)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变化反映出
A. 内阁取代议会成为立法机构
B. 内阁在议会中影响日益增强
C. 内阁与议会的矛盾日益加剧
D. 议会已转向对内阁首相负责
【答案】B
【解析】图表信息显示内阁所提出的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越来越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成为内阁首相,内阁在议会中的影响日益增强,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内阁只是行政机构,并不是立法机构。“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说明内阁与议会日趋一致而不是矛盾加剧,C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是首相对议会负责,D项错误。
28.历史学者钱乘旦指出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历程
A. 曲折艰难
B. 复杂多样.
C. 稳健渐进
D. 缓慢保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推断英国的改革是稳健渐进的,为此C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曲折艰难、复杂多变和缓慢保守,故A选项、B选项和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29.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美国独立后,州际贸易由美国中央政府管理,各州政府则继续保留管控公司的权力。上述现象的法律依据源于《1787年宪法》规定的
A. 三权分立机制
B. 联邦制
C. 中央集权原则
D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独立后的美国起初事项邦联制,中央没有实权,《1787年宪法》提出强化中央权力的要求,实行联邦制,“州际贸易由美国中央政管理”调节矛盾,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各州政府则继续保留管控公司的权力”显示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故答案为B。材料不能体现行政、立法、法院的三权分立制度,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实行中央集权原则,C错误。民主共和制是中央机构产生,总统选举等问题体现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体现民主共和制原则,与题意不符,D错误。
30.“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 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 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C. 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D. 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是指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指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使俄国的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故AB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
31.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为日本确立近代天皇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④使日本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⑤是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使得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是日本走上现代化的转折点,并且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材料①②③④⑤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A、B和C项不全面,可以排除。
3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
A. 英国人追求动态消费刺激工业革命出现
B.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C. 英国引领世界消费潮流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可知,尼尔·弗格森认为工业革命的发展离不开需求量的无限增加,而这种需求量上的变化来源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故选B。材料未反映英国人的消费观念,排除A;材料未体现英国对世界潮流的引领,排除C;D项只看到了材料中的结论,而忽视了其发展的前提,排除。
33.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 地中海甚至比大西洋还宽阔
B 突尼斯一直都没有开始工业化
C. 民主政治对工业化非常重要
D. 北美地区的工业化比法国更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等信息可知,工业化浪潮先在法国发生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体;而工业化浪潮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是因为北美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C正确;据所学知可知,地中海甚至比大西洋还宽阔的说法错误,A错误;据材料“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可知,北美工业化早于突尼斯,但材料没有体现“突尼斯一直都没有开始工业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法国工业化稍晚于英国;而美国工业化完成于南北战争后的19中后期,D说法错误。
34.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 居住环境的改善
B. 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 工业革命的完成
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近代英国人口不断增加的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加显著,和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业化合城市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居住环境整体恶化,排除A;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英国不特意掠夺殖民地人口往英国,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实际中期,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35.“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主要是因为英国
A.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 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C.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 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结合所处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工厂,通过自己的优势商品和军事力量不对对外扩张,故答案为A。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B错误。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是在16-18世纪进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航海技术只是对海外侵略的一个条件,对全世界的扩张是以经济实力出发的,D不符合题意。
36.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历史的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在两次工业革命中,推动世界化进程的因素包括
①通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②电力的广泛使用
③瓦特万能蒸汽机的问世 ④轮船、汽车的发明
A. ①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通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器应用的普及,万能蒸汽机推动生产和交通动力发生革命性突破,电力的使用为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轮船、汽车的发明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每一项都对世界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7.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 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 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 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 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实际上指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能源和市场。“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而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B;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因此黑人奴隶贸易逐渐停止,故C错误。
38.“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 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
B. 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
C. 促使工人运动产生
D. 因时代需求而产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可知,时代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主旨和史实;C说法是因果倒置,排除。
39.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人们热情参加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 B. 科学社会主义呈现强大吸引力
C. 美国宪法颁布后带来稳定秩序 D. 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主要是为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故选A;欧文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排除B;材料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无关,排除C;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40.1871年3月18日
,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其中最能体现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的是
A. 要求公社委员因公务缠身在公共食堂就餐时自己付钱
B. 公社行政,司法等部门的各职位人选都是由普选产
C.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企业交给工人管理并监督
D. 通过法令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答案】C
【解析】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最能体现其本质为无产阶级政权的是,“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企业交给工人管理并监督生产”,C项正确;“公社委员因公务缠身在公共食堂就餐时自己付钱”、公社公职人员由普选产、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和实行义务教育,都不没有精准体现无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和使命,不能充分说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 ABD三项错误。
41.有学者说:“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该学者强调
A. 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B. 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C. 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D. 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商人需要海外市场,推动了英国政府殖民扩张,强调的是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故A正确;根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可知,材料强调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B错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是侵略行为,无法体现殖民扩张的合法性,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英国的商业活动,D因果倒置,排除。
4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潮,从人权角度讲,非洲的特征是
A. 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和独立权
B. 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和政治民主权
C. 争取环境保护权
D. 争取独立和政治民主权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地区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掀起了反帝斗争的独立运动,故A项正确;“政治民主权”不符合非洲的时代特征,排除B、D两项;C项与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不符,排除。故选A。
43.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斗争中涌现的,是具有爱国色彩的集团,共同努力和妥协的产物。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还慎重地规定,分配大地产,不管大地产是本国人、教会或外国人所有。材料说明这部宪法
A.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美国结束了对拉美的“大棒政策”
C. 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D. 工人阶级登上墨西哥的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可以看出,该宪法突出民主原则,其颁布推动了墨西哥的现代化进程。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变化,B排除;1813年已经结束西班牙统治,C排除;墨西哥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D排除。故选A。
44.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的条件包括
①英国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 ②将石油行业收归英国国有
③英军仍然驻扎在埃及境内 ④英国继续保留领事裁判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埃及独立的史实来看,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埃及独立后,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②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4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A. 国家利益决定的
B. 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
C. 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
D. 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矛盾重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因此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故D正确;国家利益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但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是加速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故B错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有强权色彩,旧的矛盾没有完全解决,故C说法错误。
46.下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对图解读全面的是
A.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短暂的
B. 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 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 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一战期间,俄国社会两对矛盾交织。据此可知,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二月革命之前的情况,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二月革命之后的史实,A项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当时俄国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沙皇政府与人们大众的矛盾,二者交织。无产阶级最受压迫,革命性最高。B项排除;俄国民主革命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沙皇改革失败是其中的一个因素,D项排除。
47.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甘地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下列项中,有关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甘地以国大党主席的身份领导运动
B. 起因于殖民当局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C. 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空前高涨
D. 运动中甘地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空前高涨,故C正确;当时甘地并不是国大党主席,故A错误;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因于阿姆利则惨案,排除B;甘地曾谴责人民使用暴力,排除D。
48.1933年,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新政采取的措施是
A.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复兴工业 D. 政府举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指的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故D正确;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都不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故ABC错误。
49. 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 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 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 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历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二战期间,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的急剧扩张,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对其实施贸易限制,故排除C、D两项;B项应为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二战期间,日本为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对美国的珍珠港事件,故本题应选A项。
50.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1946年2月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废除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这反映了
A. 中国借助治外法权存废之争进行主权宣示
B. 二战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相互脱节
C. 法国在华治外法权废止时间早于英美两国
D.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赢得了治外法权废止
【答案】A
【解析】中国政府处理“白尔丁号事件”的过程,成为一次宣示主权的行动,表明了捍卫主权的决心,也表明此时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影响中外关系的重要一环。A正确,材料表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B排除;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法国在1946年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C排除;治外法权的废止是当时中国政府奋力抗争的结果,D排除。故选A。
二、材料题
51.砂糖等世界商品给予人类历史的影响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到19世纪在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砂糖生产兴盛起来。甘蔗的栽种必须要有庞大的人力规模,因此很早就开始动用奴隶进行强制劳动,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此外,还必须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时间搬运甘蔗,要在短时间内碾碎,绞榨出糖汁,这一工程需要巨大的动力,一开始就得使用某些工具机械。该地区大部分种植园只栽培一种作物,只生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成为世界商品的农作物,使地方经济偏于一途,压制和延缓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早期,食用砂糖是英国贵族、绅士和富有的商人用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的做法。整个18世纪,因砂糖等殖民地生产的世界商品的贸易可以赚取巨额收入,英国和法国不断地进行着战争,英国最终取胜,占领了法国在加勒比海的砂糖殖民地。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多数英国人的生活场所从农村变为城市,人们开始严格地遵守时间,这使得人们无法花太长的时间来做早餐。以加糖红茶为特色的英式早餐迅速流行,制作简便而且能提供大量热量。这样一来,糖成了那些住在城市的贫民窟中、被迫遵守严格劳动时间的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美洲砂糖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砂糖生产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砂糖消费发生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砂糖等世界商品给予人类历史的影响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
【答案】(1)特点:种植和加工一体化;采取大规模种植园经营方式;劳动力需求庞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需求;黑奴贸易的兴盛。
(2)变化:由贵族化消费逐渐转变为平民化、普及化消费。
理解:光明的一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黑暗的一面:引发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加剧了殖民争夺;阻碍了殖民地的持续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还必须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时间搬运甘蔗,要在短时间内碾碎,绞榨出糖汁”可知是种植和加工一体化;依据材料一“因此很早就开始动用奴隶进行强制劳动,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可知采取大规模种植园经营方式;依据材料一“甘蔗的栽种必须要有庞大的人力规模”的信息可知劳动力需求庞大;依据材料一“这一工程需要巨大的动力,一开始就得使用某些工具机械”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和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需求以及殖民扩张引起的黑奴贸易等回答。
(2)变化:依据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早期,食用砂糖是英国贵族、绅士和富有的商人用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的做法”“糖成了那些住在城市的贫民窟中、被迫遵守严格劳动时间的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信息可知由贵族化消费逐渐转变为平民化、普及化消费。理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光明的一面可以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以及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回答;如果从黑暗的一面回答结合所学从引发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加剧了殖民争夺以及阻碍了殖民地的持续发展等回答。
52.应对弊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们不断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
——根据王顺义《简明科学神话》、庞龙《人类的故事》等整理
材料二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1895年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针对工业革命弊端进行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无阶级“崭新的斗争方式”,并结合所学分析采用这种斗争方式的时代背景。
【答案】(1)探索: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答其中的一次也可以)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家创作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2)斗争方式:合法斗争(议会斗争)。时代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解析】(1)注意是针对工业革命弊端的探索,从材料来看“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可知是资产阶级进行立法,缓和矛盾;结合必修一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争取自己的权益;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结合必修三可知文学艺术家通过创作揭露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可知新的斗争方式是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时代背景”,注意材料的出处“1895年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即19世纪末。从材料看“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还不够发达,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根据所学及材料一可知,资产阶级通过改革立法,完善代议制度,使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合法斗争获取权益。同时19世纪末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在改善,阶级矛盾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