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一、单项单选题
1.1741年2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B.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C. 体现责任内阁制的运行原则
D.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首相由议会中的下议院的多数党出任,对议会负责。因此材料“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沃波尔”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责任内阁的运行过程,与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说法无关,A选项排除;在责任内阁制下,如果首相遭到下议院的反对的话,一种是直接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另外一种就是解散下议院在进行选举,如果新一届议会再次提出反对意见,那么需要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因此B选项排除;《权力法案》确立的是议会主权,D选项排除。
2.1760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选项B正确;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A排除;1689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1689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D。
3.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而工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
A. 《权利请愿书》出台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照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事件是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上升,选项D 正确;《权利请愿书》与工业资产阶级无关,排除A;《权利法案》涉及的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排除B;责任内阁制的出现意味着国王丧失了行政权,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无关,排除C。
4.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虽经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参议院此举
A. 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
B. 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 反映了多党制斗争激烈
D. 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对总统布什提名任命托尔为国防部长进行否决,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末强调国会的立法权,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党派矛盾问题,C不符合题意;美国总统为权力中心,且材料未强调权力中心,故D不符合题意。
5.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帝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1870年4月,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念味着
A.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C.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D.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可知,元老院的地位被削弱,而民选议会的政治地位相对提高,故选A。元老院只是削弱为普通上院,并非无足轻重,故B项错误,排除;维护皇帝专制统治的元老院受到削弱,C项说法与材料的说法相悖,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工人拥有了罢工和结社的权力,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其权力得到切实保障,故D项错误,排除。
【点睛】材料考查法兰西第二帝国议会改革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学生注意备选项的程度词进行逐项排除即可作出判断。
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裁体制相比,不失“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 )
A.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
C. 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D. 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7.
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1875年宪法长命秘诀在于,“它使得1789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1875年宪法
A 保留了专制传统
B. 满足了不同诉求
C. 确立了民主共和
D. 保障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B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A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8.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 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C. 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D. 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材料“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推动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排除;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这本小册子根据对政治、经济、历史和哲学的研究,真正全面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隐含着无产阶级为拯救人类而斗争这一象征性的意义。”“这本小册子”
A. 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B.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C. 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D. 率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真正全面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隐含着无产阶级为拯救人类而斗争这一象征性的意义”,联系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并提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故A正确;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空想社会主义率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巴黎公社成立后,不仅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的选举权利,“要是你们(敌对者)别有信念,尽可以投空白票以示抗议,这也属于公民的义务”。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缺乏对敌人的防范意识
B. 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
C. 严格要求公民履行义务
D. 完全抛弃了旧民主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的选举权利”,可知巴黎公社在选举方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B项正确;敌对者可用空白票以示抗议等,可知巴黎公社并不是对敌对者没有防范,A项错误。只有相关选举权问题的说法,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对公民履行义务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认可敌对分子的选举权,说明其对传统民主形式有继承,CD两项说法错误。
1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在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首次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B. 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
C.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D.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在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可知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在俄国民众心中影响深刻,表明革命群众基础广泛,答案为D;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A错误;对于革命运动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也有反对派不同意暴力革命,B错误;C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
12.有一段文字残缺的《列宁选集》:既然建造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根据所学此残缺部分的文字应该是
A. 发展文化事业
B. 增强经济实力
C. 利用革命手段
D. 采取和平过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前提就是政权即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要实现这个前提就要利用革命手段,故C正确;发展文化事业、增强经济实力不能实现建立政权的目的,排除AB;史实证明,苏俄采取和平过渡的策略是失败的,排除D。
13.1871年4月10日,巴黎《公社报》在刊登的《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中提出:废除王权,取消官员的高薪,减轻人民的税负,把主要税负放在富人身上,把土地分给农民。这说明巴黎公社
A. 要求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B. 希望农民配合公社的斗争
C. 具有全国性政权的性质 D. 制定了较完善的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提出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这可以说明巴黎公社希望农民也起来进行斗争,这样就配合了公社的斗争,故选B项。材料信息表明巴黎公社并未提出建立工农联盟政权,排除A项;巴黎公社只是一个城市政权,并不具有全国性,排除C项;材料所反映的“书”并非革命纲领,排除D项。
14.1917年11月7日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一则声明:“它保护地主的、皇室的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将它无偿地转移给农民委员会;它将创立工人监督工业生产制度;它将以面包供给城市,以首要必需品供农村。”这则声明反映了俄国革命
A. 缔造人民政权与社会主义的改造并举
B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C. 以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为根本出发点
D. 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7年11月7日晚,俄国的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土地所有制、工业生产制度、市场供需问题的声明,立即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符合题意;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是巴黎公社,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革命政权缔造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行,故C项不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后,开始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有学者说:“美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充当独占鳌头的角色还将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期。然而,尽管是唯一超级大国,但它已越来越不可能不顾别国利益而肆意主宰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此观点认为美国
A. 构建单极世界的目标难以实现
B. 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巩固
C. 在经济全球化下失去了竞争优势
D. 阻碍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但它已越来越不可能不顾别国利益而肆意主宰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来看,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受到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冲击,构建单极世界的目标难以实现,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认为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巩固,而是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认为美国失去竞争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阻碍,排除D项。
16.如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时间
人物
主张
1306年
法国外交家杜布瓦
为了避免战争,建立“基督教共和国”
15世纪
法国国王亨利
建立由欧洲国家君主委派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
1713年
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
提出《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建立“欧洲联邦”
1932年
法国外长白里安
“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
1950年
法国政治家让莫内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
A. 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 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 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 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是错误的,当时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排除A。法国对德的政策并不是一直主张和解,二者之间还有矛盾,排除B。从销量可以看出,从中世纪开始就存在着欧洲联合的思想,故选C。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法国人的思想和政策,只能看出法国人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不能说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排除D。
17.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文件宣布:“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不管它们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并强调“穷国”和“小国”要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目标转向
A. 团结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共同维护各民族国家的独立
D. 抵制美苏等大国霸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打倒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再结合20世纪70年代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之中的形势可知,此时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共同抵制美苏等大国的霸权主义威胁,故答案为D项。A项,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只是手段而非目标,该项概括不准确,排除;BC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维护各民族国家的独立”概括题干都不全面,排除。
18.美国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威廉汉得森指出:“干预的本质与其说是‘法律的统治’,还不如说是‘强者的统治’,因此干预威胁着正在形成中的国际社会的和谐一致。尽管干预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干预的责任,作为国家独立主权的必然结果,仍然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在形成中的国际社会中,干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异议和谴责。”这表明
A. 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受到有效制约
B. 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仍得到普遍遵循
C. 国家独立主权已成为应对强权的有效支撑
D. 美国的对外强权政治行径越来越不得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干预的本质”是“强者的统治”,“干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异议和谴责”,说明美国的对外强权政治行径越来越不得人心,故D正确;A、B、C与现实国际政治状况不符合,排除。
19.不结盟运动产生于美苏冷战时代,近年来其作用明显下降。面对近期北非和西亚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国际社会如联合国、欧盟、东盟等都很活跃,然而不结盟运动失语,从中可以看到( )
A.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挟持
B. 美国等西方国家成功地对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实施分化瓦解
C. 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分化重组,导致利益差异
D. 不结盟运动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即将走向终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争霸时期产生,针对美苏霸权主义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后来“不结盟运动失语”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失衡导致,C正确;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不是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挟持,A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成功地对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实施分化瓦解,B错误;不结盟运动并不是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即将走向终结,D错误。
20.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
A. 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 B. 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C. 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 D. 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冷战大背景之下。而当时美国的“反共反苏狂潮”与苏联“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正是受冷战作用与影响在两国国内的表现,这反映出冷战初期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和斗争,故选B项。A、C、D三项是对材料中美苏两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曲解。
21.1975 年至 1989 年,欧共体依据《洛美协定》共向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了约 422.5 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 世纪 90 年代欧盟发展总司发布的评论中指出:“1989 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力图弥补政治多极化弊端 B. 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C.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欧盟说法,“1989
年的巨变”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欧洲对非洲的援助和争取落后地区支持的不再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在美苏争霸的环境下,制定和实施援助非洲等落后地区的《洛美协定》是基于冷战环境下,为发展、生存而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分析是《洛美协定》对外经济援助,政治多极化对当时的欧洲是有益无害的,A项正确;《洛美协定》是对非洲的援助,与争取国际政治新秩序无关,C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欧洲对外援助问题,不是欧洲内部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D项错误。
22.二战后初年,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常发表关于美国很快将爆发经济危机的文章。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在就该计划向外交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正处于深刻的经济危机的边缘,一定会不惜代价处理其过剩物资,苏联可从中获益。这表明当时
A. 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
B. 苏联积极参与马歇尔计划
C. 苏联尚未认识到美苏深层矛盾
D. 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援助欧洲是为了处理过剩物资,避免经济危机。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并未认识到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也就是对美苏深层矛盾没有深刻认识,故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说法绝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并未参与马歇尔计划,故B项错误;单从材料看不出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故D项错误。
23.《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 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故选A。
24.1852年,马克思对法国发生的股票投机和金融危机问题作了探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I卷,涉及1865年英国工人工资状况问题、1866年爱尔兰农业平均产量问题、1867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这说明马克思经济学
A.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 源于产业工人生产实践
C. 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D. 直面资本生义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和关注,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故选D。由材料中1867年《资本论》涉及“1867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等”,说明马克思经济学也关注到了资本主义缓和社会矛盾的自我调整,这并非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故A项错误,排除;材料仅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象的关注,不能体现马克思经济学是工人生产实践的结果,故B项错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应该是《共产党宣言》,而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故C项错误。
25.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 联邦原则 B. 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总统在获得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拥有的具体权力,体现了宪法的制衡原则,故B符合题意;联邦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表现为总统合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不符合题意。
26.如果美国当时继续维持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即地方州权至上),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这说明
A. 分权制衡可防止专制独裁 B. 北美并没有真正获得独立
C. 必须建立强有力联邦政府 D. 州权至上有利于各州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作者认为,新生的美国只用改变“地域性的权力”结构,才能避免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即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建立统一的国家,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的信息,故A不正确;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已经取得独立,故B不正确;州权至上的邦联体制不利于各州的交流,故D不正确。
27.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 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 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 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B正确。A、C、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
28.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 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能佐证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远动 B. 巴黎公社运动
C.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 美国的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本身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进发生,法国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故B项正确;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未涉及革命,排除;C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更加稳固,排除;D项,美国南北战争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的障碍,与欧洲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29.二战后,美国极端反共的福音派传教士约翰·布鲁格提出“战斗的自由”理念,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布鲁格强调“自由”是附带责任的“自由”,并声称这是全世界人民“无论其文化传统,无论其社会风尚”都应当遵守并享有的。这反映出此时的美国
A. 决策高层赞成宗教改革
B. 成为民主自由思潮发源地
C. 政府支持冷战思想传播
D. 自由理念得到全世界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以“自由国家”自称,冷战初期,布鲁格等人提出“战斗的自由”,属于冷战思想,据“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等信息表明,这种思想的传播得到了美国政府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上欧洲国家兴起的民主自由思潮早于美国,B项不符合题意;“全世界认同”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
30.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多,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合作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
B. 军事冲突主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
C. 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
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经济联系加强,但军事冲突此起彼伏,故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符合题意,选择D;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军事冲突主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的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一句只符合材料后半段的意思,与材料整体不符合,排除B;“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合,排除C。
3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内容
出处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史记·赵世家》
“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汉书,食货志》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
A. 春秋时期秦国出现牛耕
B. 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普及牛耕
C. 西汉时期政府推广牛耕
D. 东汉时期牛耕存在地域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迁庐江”“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汉书》”可知,东汉时期的牛耕使用在平都、庐江等地情况不同,即存在地域差异。故答案为D项。AB项,从题干“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无法得出春秋时期秦国出现牛耕和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普及牛耕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题干“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可知体现的是当地缺乏耕牛,排除。
32.白居易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歌反映出当时传统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分工明确
C. 精耕细作
D. 保守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存模式,“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了基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形成的安土重迁的思想,因此诗歌反映了当时传统社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男女分工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主要体现的不是保守落后,故D选项错误。
33.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
A. 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 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C. 牛耕已普及全国
D. 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知地宜需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等信息反映的是按照时令进行生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注重遵循自然规律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根据季节、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管理、收获庄稼等,强调了按照规律办事,没有体现自然灾害的抵制能力是否弱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牛耕普及的问题,并且牛耕的普及全国在汉代,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陈述的是应当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问题,没有体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4.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简化了赋税征收标准,有利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选D;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排除A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后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故选D。
3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规定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正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A说法错误;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D与材料无关。
36.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A. 使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
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 意在维护土地私有制度
D.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盗律》、《法律答问》均在土地私有权属上有明确规定,并设立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侵占私有土地行为,故C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开始出现合法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秦朝法律对侵占私有土地的处罚,不能说明秦朝厉得严刑峻法,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37.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A. 异常兴盛发达 B. 技术领先世界 C. 经营模式僵化 D. 官营特征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可以得出所述为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官营特征较为明显,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的分类或性质,不能得出其异常发达的结论,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世界地位,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营模式僵化的信息,故C不正确。
38.观察下表中的信息。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材料
文献
汉代设铁官的郡县有45处,设于河洛地区的有7处;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河东郡安邑、皮氏、平阳、绛等均“有铁官”
《汉书》卷二《地理志》
“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余人,以黄金为器,工冶之声,震于都鄙。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
《拾遗记》卷六《东汉》
A. 冶铸业较发达
B. 冶炼工艺高超
C. 官府专营铁业
D. 出现雇佣劳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铁官的郡县有45处” ”反映铁官分布广,“工冶之声,震于都鄙”反映冶金业规模大,两者说明当时冶铸业较发达,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冶炼工艺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郭况的冶金业并非属于官营手工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雇佣经营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39.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A. 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 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C.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只好借助民窑生产,因此导致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
可知,由于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而为了完成朝廷的需要,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其规模超过官窑,占据主导地位,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制瓷业产品种类,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现象,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的问题,没有涉及劳动分工,D 错误。
【点睛】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
4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这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各有所长,这体现的是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选B;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市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的后半段。
41.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 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B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D。
42.《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城“潘楼……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据此可知
A. 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北宋时已经出现了晓市
C. 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D. 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至晓即散”可知,北宋时已经出现了晓市,故选B;唐代已有夜市,排除A;材料只能显示商业的活动时间及商品的种类,看不出规模,排除C;材料未就城市的职能进行比较,无从得出D项结论,排除。
43.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嘉祐三年,即增加到2200万贯;此后虽有所变化,但平均每年总在1000万贯左右。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 对外贸易萎缩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商品经济繁荣 D. 农业生产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此后虽有所变化,但平均每年总在1000万贯左右”,可知商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税数额巨大佐证商品经济繁荣,故C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商税,没有反映对外贸易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农业生产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4.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 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 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 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 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5.明末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明朝徽商将一官僚家女子“认做点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还写了一些商人家庭的成员进入到官僚队伍之中。该小说内容反映出当时
A. 商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B. 从事商业需要寻求权势保障
C. 官商勾结恶化了社会空气
D. 官商间的政治诉求趋于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人往往通过对于官员们的经济资助或者联姻以取得与官员结盟,以作为自身经商的权势保障,故选B项。材料表明商人地位有所变化,“空前提高”夸大了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商人群体的活动,而非官商勾结,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商人的活动,无法体现官僚的诉求,故官商间的政治诉求趋于统一结论错误,排除D项。
46.明朝中叶以后,缙绅地主迅速崛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大肆兼并耕地,造成“子粒不归于公廪”。这一现象
A. 壮大了自耕农的队伍 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D.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缙绅地主迅速崛起,利用特权,导致地租没有收归国库,故D符合题意;土地兼并造成自耕农大量破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品买卖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7.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建成后的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其深远影响是
A. 妨碍了君主专制加强
B.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表明明清商人致富后,并不是将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做官和大兴土木,从而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无关,排除A;B不是深远影响,B项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晋商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直接联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联系所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解答即可。
48.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些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
B. 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
D. 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项;材料只是提到苏州丝织业中私营机房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及其他行业的情况,因此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的结论,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是在洋务运动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9.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A. 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 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 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 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可以知道清朝此时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故A正确,D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朝贡贸易,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相关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的结论,故C错误。
50.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 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B. 官府的大力支持
C. 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D. 三角贸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的十三行与外商进行贸易,所以导致材料中“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的现象,C正确;十三行属于官方规定的贸易,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并不是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A错误;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鼓励贸易,B错误;三角贸易的形成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点睛】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
二、主观题
51.有学者提出,二战以来,美欧关系经历重大调整,实现了从“特殊关系”向“正常关系”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至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最终建立了大西洋联盟,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框架由此确定。50年代,尽管双方在西德重新武装、对苏态度以及苏伊士危机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但……美欧仍存在根本利益的一致,加上这一时期保守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盛行以及美欧领导人之间的友谊,大西洋联盟的运转基本正常。
材料二 曾几何时,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在西欧还不受欢迎,但到了60年代末,大多数西欧国家都主张在外交政策上同美国拉开一定距离。……里根政府时期,法德英等国还坚决反对美国阻挠西欧与苏联进行石油管道交易的“治外法权”行径,并顶住压力同苏联履约。……1986年里根政府事先未与欧洲盟国磋商差点就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同苏联达成协议,令西欧国家大为震惊……60年代以后,美欧关系从战后初期的绝对依附状态向控制反控制的状态转化。但尽管如此,美欧“特殊关系”的大逻辑依然存在
材料三
今天的美欧(盟)关系是超越传统的大西洋同盟的框架发展起来的包括经济、政治及安全关系在内的一种新型双边关系。……如果说冷战期间美国主导了大西洋同盟的话,那么,欧盟在冷战后美欧“正常关系”的演进终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美欧关系态势的变化,导致这一关系实质的改变……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二战后初期美欧“特殊关系”及“根本利益的一致”?并分析影响二战后初期美欧“特殊关系”形成的国际性因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60年代以后美欧关系为什么出现转化?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美欧“正常关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美欧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殊关系:美国主导下的美欧联盟。
根本利益: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因素:冷战爆发(两极对峙)。
(2)原因:欧洲一体化,推动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实力的增强;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实质:平等关系。
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综合国力:领导人个人因素;外交政策调整。
【解析】
【详解】(1)特殊关系:依据材料一中“至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最终建立了大西洋联盟”信息可概括得出二战后初期美欧“特殊关系”。
根本利益: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美欧的“根本利益”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
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二战后初期美欧“特殊关系”形成的国际性因素是两极对峙。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但到了60年代末,大多数西欧国家都主张在外交政策上同美国拉开一定距离。”、“1986年里根政府事先未与欧洲盟国磋商差点就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同苏联达成协议,令西欧国家大为震惊”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推行、美国在此时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此时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方面说明60年代以后美欧关系出现转化的原因。
(3)实质:依据材料三中“今天的美欧(盟)关系是……一种新型双边关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冷战后美欧“正常关系”的实质是平等关系。
因素:依据材料三中“欧盟在冷战后美欧‘正常关系’的演进终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结合所学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领导人个人因素、外交政策调整等方面归纳影响美欧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生产出未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摘编自《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观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人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史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1)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答案】(1)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2)表现: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城市的规模扩大;工商业市镇兴起。原因:两宋时期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两宋时期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可归纳为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和精耕细作;由材料“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可归纳为男耕女织;由材料“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归纳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2)表现:由材料“宋代以前……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可知,北宋时期城市
经济功能增强;由材料“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等信息可知,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由材料“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城市的规模扩大;由材料“草市当作城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
原因:由材料“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可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由材料“草市当作城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另外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相对统一、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交通的便利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