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纪元 一、选择题(4×12=48)‎ ‎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 ‎2.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 重用亲信 B. 频换丞相 C. 分化事权 D. 废除宰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B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措施 ‎【名师点睛】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的目的。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 ‎3、实施“强干弱枝”策略:一是精编禁军,二是分散地方事权。‎ ‎4、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 ‎3.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镇江失守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故A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略势力尚未渗透到中国内地,故B排除;甲午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镇江府……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后果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4.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到:“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绝非排外。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文中所提的运动 A. 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B. 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 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D.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民国初期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该运动“仅是针对日本人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美国对此置身事外,可得,该运动是针对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五四运动,而导火线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项正确;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的运动是护国运动或新文化运动,但均不针对日本人,A项不符题意;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的是国民革命,但主要是针对北洋政府,并非仅针对日本人,C项不符题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但题干是民国初期,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时间不符,D项错误。‎ ‎5.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反映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人们改变了物质文明发达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故B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社会主义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1917年,故C排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6. 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书目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所以选B。‎ ‎7.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阐述了农民问题的地位,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出发,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来看,这一认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故答案为C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D项;1938年中国抗战还处于艰难时期,不利局面没有实现扭转,排除B项。‎ ‎9.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中强调“协助国家机关”“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反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发生转变。‎ ‎10. 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D ‎【解析】‎ 题干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A、B、C。‎ ‎11.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化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立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 对权力的监控 B. 对君主的制约 C. 突出法治 D. 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内阁制之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之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者,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所以答案为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时注意理解题干中三种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比较能力。‎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了议会 B.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C. 总统对议会负责 D.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法国总统没有能力控制议会,故A 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彼此制衡关系,而不是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总统对议会负责,故C排除。‎ 二、非选择题(25+12+15=52)‎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国王很少干涉法院的司法活动。但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历任君主力图将之驯服为王权的政治工具。自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起,议会一直担当着推动法院司法权独立改革的主导力量。此后,法官的遴选与任职保障、固定高薪制和司法豁免权等制度相继建立,同时君主的法律特权受到严格限制。由此,普通法法院得以独立于王权。‎ ‎——摘编自邵政达《革命与司法:17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的独立》‎ 材料二 1906年,法部编成《大理院审判编制法》,经核准颁行。其中,第六条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然不受行政衙门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第九条“大理院、京师高等审判厅、城内外地方审判厅,均为合议审判,以数人审判官充之。”‎ ‎——摘编自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三 从1999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启动了司法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先后发布了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与前两个改革纲要的内容相比,第三个改革纲要从更为宏观的层次对审判组织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摘编自江省身《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司法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中世纪,英国司法独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主权的确立;君主立宪体制的逐渐确立与发展。‎ ‎(2)特点:以法律形式进行确定;借鉴西方分权制衡体制;完善各级审判体制;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 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 ‎(3)意义:司法体制改革,健全了国家司法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英国普通法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议会一直担当着推动法院司法权独立改革的主导力量……君主的法律特权受到严格限制。由此,普通法法院得以独立于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司法独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主权、君主立宪体制概括17世纪英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关于司法裁判,全然不受行政衙门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形式、分权体制、审判体制等方面指出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说明其改革的背景。‎ ‎(3)意义,根据材料三“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司法体制改革、国家司法体系、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简析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道: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学习研究小组拟围绕以下关键词,撰写历史小论文:第二次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请结合材料所述观点和所学知识,运用上述关键词,确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展开阐述。(注:至少运用四个关键词)‎ ‎【答案】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种因素促成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一战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在十月革命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一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环境,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为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 ‎【详解】主题,结合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确定一个主题,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种因素促成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变。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方面对该主题展开阐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 ‎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150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 ‎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或:南方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南北方在土地、市场、关税等问题上矛盾尖锐。)②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④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现代化的障碍,它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⑤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各邦觉得无望,纷纷退出联邦,这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废除了黑奴制,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根据“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据“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得出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根据“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根据“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得出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根据“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废除了黑奴制;根据“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得出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根据“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出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