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世官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到商朝时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仲丁以后,王室内部继续发生王位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针对这种状况,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B;根据材料“诸侯莫朝”说明已经实行了分封制,A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实行世官制,不符合题意,D错误。‎ ‎2.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 A. 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 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 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 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的意思是说人民对于分封制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强推郡县制导致人民的不满,最终秦朝灭亡。故答案为C;材料未提及用人不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统治残虐和刑法严苛,排除BD。‎ ‎3.议政王大臣会议曾经是清政府 最高决策机构。但自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这个机构乾纲独断。为此,皇帝逐步通过增加这个机构的成员、减少其参与决策的事务、设立别的机构逐步分割其权力、甚至长时间不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措施。至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这个过程表明 A. 康雍乾三帝决策缺乏果断性 B. 传统习惯势力影响力很强 C. 清政府国家机器运转不顺畅 D. 康雍时期不属于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B ‎【解析】‎ 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乾纲独断,采取了多种措施,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才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说明传统习惯势力影响力很强,故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政府国家机器运转不顺畅,排除C;康雍时期实行君主专制政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这个机构乾纲独断”“至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可知,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拘泥于古人经书,故A正确;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B错误;陆九渊主张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并非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排除C;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D错误。‎ ‎5.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 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 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答案】B ‎【解析】‎ 稻米是粮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经济作物,而茘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南方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少了,但是靠进口稻米,不能说粮食供给危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点考查的是福建地区选择种植茘枝、柑桔而进口稻米的原因。‎ ‎6.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 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 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还有论件或包工的”可以看出随着作坊和行会的发展,雇佣人数增多,手工业者比较自由,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手工业雇佣情况,没有体现政府对手工业管理的失控,A错误;商业市镇崛起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严守的经济政策,C错误。‎ ‎7.《宋史》载:宰相薛居正之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相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这反映出,在北宋 A. 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 男尊女卑的观念发生改变 C. 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D. 婚姻观受到商品经济影响 ‎【答案】D ‎【解析】‎ 士大夫争相求娶宰相薛居正之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原因在于其携资再嫁,可见婚姻观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宋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未发生变化,争相求娶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柴氏将携资再嫁,选项B排除;材料并未反映理学,排除C。‎ ‎8.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 A. 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 B. 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C. 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 D. 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而众多的神祇的功能与民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说明民间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故选B;民间信仰的功利化源于世俗生活的多元化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并非只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尽管材料中存在女性神祇,但并不表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 A. 世俗生活改变绘画的技法 B. 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提高 C. 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 D. 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 ‎【答案】D ‎【解析】‎ 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体现出绘画发展的商业化趋势,说明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绘画的技法、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排除AB;文人画注重神韵意趣,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0.据记载,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转型 B. 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 ‎【答案】D ‎【解析】‎ 同样为全国选举,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选民人数远高于清政府时的咨议局选举,说明国人对选举方式的认同提高,也就是对民主范式认同的提高,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政治转型,只是形式上实行了民主政治,故A不正确;选民人数大幅增长,不能反映出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C两项。‎ ‎11.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说明当时 A.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 C. 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D. 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根据《向导》发刊词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把握住了人民的需要和要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当时尚没有出现国共合作,遑论称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向导》的发刊词,没有涉及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12.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A. 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 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答案】B ‎【解析】‎ 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说明江南地区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分工的信息,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排除C;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无法反映城乡差距,排除D。‎ ‎13.有学者指出,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的总额约为22亿元,并未抽走分文;他们设立的13家银行、599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该学者认为,当时列强 A. 已视中国为其战略后方 B. 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 C. 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一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的贷款、借款、投资没有抽走分文,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机构也没有撤走,这说明当时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信息中判断不出列强把中国视为战略后方,排除A项;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也不能说明列强是否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排除B、D两项。‎ ‎14.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这表明当时( )‎ A.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B.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C.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D.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种“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正确;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是辛亥革命后,A与材料不符;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B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其局限于知识分子,故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说法错误,C错误。‎ ‎15.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经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批准的法律、法令达50件之多。这表明 A. 人民政协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 B. 中央人民政府决议需政协批准 C. 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权 D. 新中国立法程序日趋完善 ‎【答案】C ‎【解析】‎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最高权力机关。由材料“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批准”,这表明人民政协并非唯一的立法机关,故排除A,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人民政府与人民政协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 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 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 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17.1957年,苏联同意全面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研制。但据老同志回忆,苏联部分专家在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心细如发,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的问题历来沉默是金,而且每当有甲种分离膜脱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苏关系改善推动合作 ‎ B. “一五”计划为核弹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C.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 D. 苏联专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强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的问题历来沉默是金,而且每当有甲种分离膜脱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体现的是苏联专家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中苏关系改善推动合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为核弹研究奠定物质基础,B选项错误,排除;D选项属于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排除。‎ ‎18.如图1960—1962年中国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统计图(以1950年价格为100)由此可知,当时 A. 我国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B. “大跃进”刺激了消费 C. 经济调整压缩了商品供应 D. 商品供销存在着脱节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至1962年,我国零售商品的物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导致我国市场商品数量减少,供销存在脱节,选项D正确;零售商品主要是日常消费品,而非工业品,排除A;“大跃进”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消费,选项B排除;我国的经济调整在于加强农产品供应,其目的在于补充商品供应,而非压缩,选项C排除。‎ ‎19.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城市经济改革开始实施 B. 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C. 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改革 D. 单一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个体企业””雇工“等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所突破,故D项正确;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题干中不能反映当时中国初步形成市场经济模式,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改革开放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排除。‎ ‎20.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正式并且公开提出 B. 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 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 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为了扫除障碍,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和细化,赢得了与会代表的欢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得到扩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系统提出于1953年12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非在亚非会议上正式并公开提出;B选项中“消除了”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1969年8月,某西方报刊在《美国与中国调情:为什么罗杰斯宣扬对中国的友谊》中评论:“美国对北京的姿态、罗杰斯(美国国务卿)在他旅行的每一站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对‘友谊’一词的慷慨使用,这一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评论说明 A. 美国完全改变了对华政策 B. 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C. 美国放弃了对华敌对态度 D. 中美外交关系缓和实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评论说明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缓和及中国打开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大门,折射出了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故B项正确;美国虽改变对中国政策,但并非完全改变,故A不正确;美国至今对中国仍有敌对态度,故C不正确;中美关系改善实现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故D不正确。‎ ‎22.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4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92抗美援朝战争 ‎93中国第一领原子弹爆炸成功 ‎94尼克松访华 ‎95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列四件大事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选项B正确;尼克松访华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助于中国扩大交往,抗美援朝、原子弹爆炸和扩大国际交往无关,选项A不是共同点,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选项D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材料所列事件无关,排除。‎ ‎2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截止到1996年,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A. 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 重视参与区域组织活动 D. 外交机制不断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可知,说明我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这说明我国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联合国”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没有涉及“区域组织”,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可知,说明中国积极参加世界各种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没有体现中国外交机制不断成熟,故D项错误。‎ ‎24.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谜去……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孙中山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欧美等国家只是解决了政治革命,但未解决社会革命,故中国要既要解决政治革命问题,更要解决社会革命问题,由此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C项符合题意。民族主义属于民族革命,排除A项;民权主义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的思想成果,排除D项。‎ ‎25.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 A.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模式 B.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 C.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认为照搬苏联模式是必要的,但同时存在弊端,这说明他主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改革开放之后实行,故C项错误。‎ ‎26.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 A. 城邦支配和干预个人生活 B. 城邦充分尊重自然和生命权利 C.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彰显 D. 城邦鼓励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答案】A ‎【解析】‎ 材料“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体现的是希腊城邦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干涉,这说明公民是希腊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充分尊重自然和生命权利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城邦鼓励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的说法,D选项排除。‎ ‎27.文艺复兴时期的“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曾被“排除”在语言之外的个体在新语言赋予的交谈功能的帮助下正式走入道德世界。这表明俗语运动 A. 取代了宗教神学的主体地位 B. 降低了个人的道德水平 C. 推动了近代人权意识的觉醒 D. 消除了传统话语的弊病 ‎【答案】C ‎【解析】‎ 材料“曾被“排除”在语言之外的个体在新语言赋予的交谈功能的帮助下正式走入道德世界”体现的是俗语运动使个体人权意识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宗教神学至今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权意识的觉醒,与个人的道德水平无关,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8.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百科全书编写的热潮,开端是培尔编写的《历史与批评辞典》,其后半个世纪就有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多种百科全书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学者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为著名。百科全书的编写(  )‎ A. 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 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 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D. 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是把当时的科学、神学、哲学等汇编起来,是传播启蒙运动思想的载体,因此大量百科全书的问世有利于宣扬民主和科学,答案为C;百科全书是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而不能说就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普遍实现,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知识的普及,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针对封建神学的世界观,D错误。‎ ‎29.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30.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表明,巴黎公社 A. 继承资产阶级代议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加强工农联盟的巩固 D. 体现人民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地区公社的事务由代表会议处理,而国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由地区选派代表,而且“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意识,选项D正确;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试,其代议制的性质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性质不同,因此不属于继承关系,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工农联盟的属性,排除C。‎ ‎31.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其重要影响之一是使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措施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工业,公平竞争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调整农业,控制价格 D.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答案】B ‎【解析】‎ 所谓经济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惜牺牲他国利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出口,但是这是转嫁经济危机的措施,不利于他国,符合经济民族主义,选项B正确;选项A、C、D都属国内经济政策,并未损害他国利益,不符合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指的是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惜牺牲他国利益。‎ ‎32.列宁高兴地认为:“我们通过粮食委员会的机制来筹集,我们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列宁找到的这条路 A.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C. 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 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有效保护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可知,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选项C正确;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不是正确的过渡途径,选项A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选项B排除;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判断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3.1953-1964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垦荒运动的推行 B. 经济体制的转型 C. 农业政策的调整 D. 产业结构的重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53~1964 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问的年均产量增长62%。”可知苏联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故C正确。垦荒运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经济结构的重建,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故D错误。‎ ‎34.1971年尼克松总统在经济报告中说,“我不想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管制工资和物价,因为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多麻烦和新问题,我也不想借口管制工资和物价来装饰门面。”这说明美国政府试图 A. 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B. 减少国家干预,调整经济政策 C. 扩大政府职能,解决民生问题 D.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不想借口管制工资和物价来装饰门面”信息可知,美国政府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经济政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试图减少经济干预,但并非放松恢复自由放任;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试图减少经济干预,并非扩大政治职能,也并非建立福利国家,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5.1950年,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16%,1980年为32%。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8.5%上升到17%,同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系数从7.7%增加到26.8%,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出口系数从2.6%增加到9%。这表明 A. 两极对峙格局日益瓦解 B. 苏联及东欧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C.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D. 关贸总协定超越社会制度差异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其中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上升,而且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出口都在上升,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选项C正确;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苏联和东欧的出口系数增速低于发达国家,说明其市场化进程并未加速,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6.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 C. 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D.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因此选C。A错在瓦解殆尽, D错在根本变化,B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特点 二、非选择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相关事宜,诸如代办外商出入口税、转递官方与外商之间的文书等。怡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对外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伍国营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行。嘉庆十二年(1807年)成为广州第二大商行,1813年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1830年,怡和行仅茶叶就卖出50800箱,价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两。1842年后怡和行走向衰落。‎ ‎——摘编自《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第210期》‎ 材料二 ‎ ‎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公司拥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状,垄断好旺角以及马来群岛的贸易。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1858年,宣布撤销英国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李侃、龚书择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走向衰落的共同原因。‎ ‎【答案】(1)相同点:资金雄厚,垄断贸易,利润丰厚,由鼎盛走向衰落。‎ ‎(2)共同原因:失去了垄断贸易特权的政策保护;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不适应工业革命后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怡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1830年,怡和行仅茶叶就卖出50800箱,价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两”和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资金为7.2万英镑。公司拥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状……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可知,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资金雄厚,垄断贸易,利润丰厚。根据材料一“1842年后怡和行走向衰落”和材料二“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1858年,宣布撤销英国东印度公司”可知,两家公司由鼎盛走向衰落。‎ ‎(2)共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通商口岸开放,怡和行失去了垄断贸易,根据材料二“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可知,两家公司失去了特权的政策保护;从管理方式来看,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渐落后时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而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显然不适应这种经济政策的要求;根据材料“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不适应工业革命后市场需求的变化。‎ ‎38.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人类物质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妨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4分)‎ ‎(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主导地位。(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提到,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据此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冷战·原因影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场景 ‎20世纪50年代 游行队伍基本是以抬举表现各种主题的画像、模型为主,同时配有一些反映党的路线和中心工作的政治标语。1950年以后,群众游行服装开始统一,但布料较差。‎ ‎1984年 游行方阵中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彩车标语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北京大学学生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突然打出了未经审定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好像是对长辈的称呼,显得那么亲切自然。‎ ‎1999年 游行队伍中,最有特色的标语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群众游行方队中,人们看到75对新婚男女,他们穿着结婚的西装、婚纱,手持百合花走过天安门广场。‎ ‎2019年 游行队伍中包括快递小哥、广场舞大妈等群体代表,游行方阵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音乐舞蹈、雕塑创作等元素,彰显“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主题。今年的广场上还设置了临时观礼台,服务“十一”当天的游行和群众的观礼。‎ 上述表格反映我国国庆游行的发展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分析原因。(信息提炼准确,分析需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变化:由突出政治到关注经济、科技与生活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外交流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解析】‎ 示例: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同时配有一些反映党的路线和中心工作的政治标语”可知,这一时期游行突出政治,根据材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游行队伍中包括快递小哥、广场舞大妈等群体代表,游行方阵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音乐舞蹈、雕塑创作等元素”可知,改革开放后,游行关注经济、科技与生活。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等国家政策层面分析原因;另外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外交流以及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游行内容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