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 MB
  • 2021-08-26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224张)

  • 2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划分 专题一 第 1 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 展:先秦、秦汉时期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1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先秦 ( 远古 — 公元前 221 年 )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 ( 公元前 221 年至 220 年 ) 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国家不断走向统一。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2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 《 诗经 》 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是汉赋;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 夏、商、西周时期 ( 约公元前 2070 年 — 公元前 771 年 ) 1 .政治: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 家国一体 ” 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 制度: 王位世袭制 、 分封制 、 宗法制 。 (2) 特点: 神权与王权 结合;以 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 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 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是 井田制 。 (2) 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 (3) 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 .文化: 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甲骨文 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7· 全国卷 Ⅰ ·24  周初分封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Ⅲ ·24  青铜文明时期的重史传统 ( 非主干知识 )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4 运用 周代 “ 雅言 ” 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考向突破 考向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特征:青铜时代的重史传统 例 1 [2016· 全国卷 Ⅲ]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是周代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一是铭文格式化,字数增多,这体现的是对商代青铜器铭文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歌颂祖先,为子孙提供借鉴,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器铭文对商朝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与作用的继承与发扬,故答案为 B 项。 A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C 项说法本身错误,宗法制在西周时是走向了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挑战;材料未涉及青铜器功用与前代的比较,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社会特征一:“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宗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西周建立后,统治者确立了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以父系血缘的家庭关系来维系王权政治的稳定和威严,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导致“家国同构”的格局。 春秋以后,分封制逐渐瓦解,但“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并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 核心考点突破 (2) 社会特征二:经济发展水平 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说处于奴隶社会的奠基和转型期。其间,商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农业是三代的经济基础和主要生产部门,围绕农业生产的需要,历法、社会组织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农业社会特征。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换和商品经济,但不普遍。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分封制与宗法制对社会的影响 例 2 [2017· 全国卷 Ⅰ]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 ( 今山东曲阜 )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 ( 今北京 ) 。分封 (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 A 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B 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 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解答角度是最早的起源地。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故答案为 C 项。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编订了 《 诗经 》 ,他是 《 诗经 》 中“雅”的最早整理者,故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 分封制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中,有些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核心考点突破 (2) 宗法制 ①封建政治: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 ②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促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的形成;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的消极影响。 ③社会习俗:编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影响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形成。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 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 1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或变法; 中央集权制度 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1) 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 封建土地私有制 逐渐形成; 铁犁牛耕 出现并得到推广;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 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 (2)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 官营手工业 为主导。 (3) 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 抑商政策 。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1) 思想:出现“ 百家争鸣 ” 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维护了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 道 ”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 “ 无为而治 ”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 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以 “ 仁 ” 为思想核心,强调以德治民, “ 克己复礼 ” ;主张 “ 有教无类 ” 孟子   “ 仁政 ” ;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 “ 仁义 ” 和 “ 王道 ” ,以德服人;人之性恶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 “ 法 ”“ 术 ”“ 势 ” 三者合一 墨家 墨子   “ 兼爱 ”“ 非攻 ”“ 尚贤 ”“ 节用 ” (2) 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 司南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 石氏星表 》 ;出现算筹记数法。 (3) 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经 》 ;楚辞体的 《 离骚 》 。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Ⅱ ·24  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24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 2015· 全国卷 Ⅱ ·24  从借鉴角度考查古代儒学思想的治国特点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4 从 文明演变角度考查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异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商业的发展 例 1 [2015· 全国卷 Ⅰ]《 吕氏春秋 · 上农 》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使得私田逐渐增多,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A 项正确。 B 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项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属于因果关系颠倒。农业收益的增加会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大土地所有制是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7· 全国卷 Ⅱ]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春秋战国之际的局部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依据题干图片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巨富之地的陶和曹鲁之间均为河流、湖泊所在地,区域位置优势明显,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重要性, A 项正确;图片信息未体现出争霸战争,故 B 项错误;交通条件只是影响经济状况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商业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 政治: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2) 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防止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 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 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核心考点突破 (5) 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条件下,“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思想观念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维护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例 3 [2015· 全国卷 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 A 项错误; B 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 D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比较诸子百家中对立的主张 (1) 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 (3)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例 4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 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 B 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 D 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1)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分封制与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紧密结合;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 (2) 秦统一后,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 220 年 ) 1 .秦朝 ( 公元前 221— 前 207 年 ) (1) 政治 ①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②秦始皇开创了以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等为主要内容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 经济:秦统一 货币 、 车轨 、 度量衡 等,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经济的交流。 (3) 文化:秦朝重用 法家 思想;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儒学 受到沉重打击; 小篆 成为官方文字。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两汉时期 ( 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 ) (1) 政治 ①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推行 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解决了王国问题;在地方设 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专制皇权: 汉承秦制 ,沿袭了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出现中外朝制度。 ③选官制度:汉朝实行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①农业 生产工具:汉代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犁壁 和二牛一人犁耕法、 耧车 ,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水利建设:修建漕渠、 白渠 、龙首渠,王景治理黄河。 ②手工业:汉代开始用 煤 作燃料冶铁;西汉时 丝绸 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东汉 杜诗 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③商业:汉代专供贸易的“ 市 ” 出现,开通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 盐铁酒 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和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政策。 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核心考点突破 (3) 思想文化 ①思想:汉初采用黄老之学,实行“ 无为 而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的建议,大兴儒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科技文化 科技: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成就非凡。 文学:汉朝时, 楚辞 盛行,并创造出以楚辞为基础的新文体 —— 赋 。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7· 全国卷 Ⅰ ·25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想 2016· 全国卷Ⅰ ·24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25  汉代大地主田庄经济的生产特点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Ⅲ ·25  汉承秦制 政治 2015· 全国卷 Ⅰ ·25  从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 政治 2015· 全国卷 Ⅱ ·25  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治的重要性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4  创设情境考查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政治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4  从现象与本质角度考查汉代刺史制度与抑制豪强势力的关系 考向一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 《 尚书 》 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 《 论语 》 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 ( 今文 ) 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 《 论语 》 的真伪争议较大,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 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 ①内因 a. 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 b. 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 c. 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 d. 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和发展。 ②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核心考点突破 (2) 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②注重血亲人伦:孝弟 ( 悌 )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④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⑤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⑥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⑦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 ( 三教合流 )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例 2 [2017· 全国卷 Ⅰ]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核心考点突破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 A 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 B 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6· 全国卷 Ⅲ] 东汉王充在 《 论衡 》 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 国家档案文献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以萧何入秦收拾文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文书对西汉实现统治全国的作用,文书是国家档案文献,是国家政策的表现,“收拾文书”体现了汉承秦制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 A 项错误,汉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 C 项与材料的内容直接矛盾;萧何收拾秦代文书,不代表官吏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D 项对材料的解读有误。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5· 全国卷 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 A 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皇族,故 B 项错误; D 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外戚是依靠皇后 ( 或皇太后 ) 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5 [2015· 全国卷 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 B 项错误; C 、 D 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核心考点突破 例 6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皇帝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 C 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皇权至上:皇帝独揽大权,实行皇位世袭制。 ③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中央主要官职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核心考点突破 (2) 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比较 ①地方单位:封国 —— 郡县。 ②地方基础:血缘 —— 地域。 ③行政特点:分权 —— 集权。 ④官员身份:贵族 —— 官僚。 ⑤官员产生方式:世袭 —— 任命。 ⑥选官标准:血缘 —— 才能。 ⑦官员任职时间:终身 —— 任期。 ⑧经济来源:封邑 —— 俸禄。 ⑨高度集权:未实现 —— 实现。 ⑩历史影响:造成割据 —— 巩固统一。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例 7 [2016· 全国卷 Ⅰ]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是答题的关键。依据题干中“汉代”“农事”以及图中人物集体耕作的场面判断,图中信息反映了汉代的地主田庄经济形式。 A 项明显错误,从劳作规模上即可排除 A ; B 项错误,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创新与进步;汉代时,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形式,排除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①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 ③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⑤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⑥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 经验积累、工具改进、修建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 ) 。 ⑦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⑧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⑨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⑩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现实映照 【 理由 】 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中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分封制对中国姓氏起源、地名来历的影响等,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尤其是商周政治制度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仍将是 2018 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 通志 · 氏族略 》 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说明古代部分姓氏 (    ) A .是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 B .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C .是社会尊卑关系的本质体现 D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崩溃 【 答案 】A 【 解析 】 材料中先秦时期“氏所以别贵贱 …… 姓所以别婚姻”,体现了姓用以区分宗亲远近,氏用以区分贵贱;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体现了姓氏区分宗亲的作用。综合先秦、秦汉及秦汉之后的情况,答案选 A 项。 B 、 C 两项不符合材料; D 项不符合史实。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2】 据 《 礼记 》 载:“天子之豆 ( 豆:古代盛食器具 ) 二十有六 …… 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平民“乡饮酒之礼 ……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这说明周代 (    ) A .注重等级差别和尊卑长幼的伦理秩序 B .贫富分化严重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等级森严,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D .因类而异地形成了严格的宗法秩序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周代的礼乐制度,难度较小。材料中“天子之豆”的数量与诸侯、上大夫、下大夫的不同彰显了当时的政治等级制度;平民可使用的“豆”的数量在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时的不同体现的是对长幼尊卑区别对待的伦理秩序。故答案选 A 项。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 理由 】 社会转型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话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转型时期,而“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复习备考时,重点梳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同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比较也将是复习的重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会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 《 春秋 》《 左传 》 的朝会就有 101 次 ( 如下表 ) 。由此可以推断出 (    )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诸侯相互朝会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 答案 】A 【 解析 】 题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会成为邦交的主流”,改变了此前听命于周王室、凡事由周王室安排和裁决的惯例,说明当时的大国争霸造成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 A 项正确。变法运动与诸侯相互朝会无关, B 项错误; C 、 D 两项在题目材料中没有体现。 核心考点突破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 次 38 次 11 次 10 次 2 次 1 次 【 猜题 4】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了 (    )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 答案 】D 【 解析 】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故 A 项错误;诸侯争霸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体现,且盟誓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诸侯间的争霸,故 B 项错误;盟誓不仅存在于诸侯与周王之间,还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说明冲击了周王 —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秩序和维护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故 C 项错误;冲击了礼乐制与等级秩序,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理由 】 2018 年高考复习备考时,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要认识其突出体现的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并且对其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有效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需特别注意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对比与分析,核心考点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对其评述。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5】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化。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采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的背后,是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终始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    ) 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 答案 】C 【 解析 】 “五德”非儒学内容,德治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君权神授,故 B 项错误;“五德终始说”能够为新生政权正名,故 C 项正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为表象而非实质,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6】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 2015 年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 27 天的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将其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中海昏侯墓墓主刘贺,当过西汉皇帝,后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被群臣奏请太后,将其废黜,说明西汉群臣 ( 官僚集团 ) 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故答案选 B 项。 A 、 C 、 D 三项在题目材料中没有体现。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四 多角度认识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 理由 】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是封建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促进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辉煌。小农经济一直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备考时注意抓住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等基本特点,以及其对整个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7】 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 A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 .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 .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 答案 】C 【 解析 】 据所学可知,我国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非发达,故 A 项错误;从图中只能看出家庭手工业,并不能代表古代手工业,故 B 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 C 项正确;图中男女都在劳作,看不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8】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 答案 】C 【 解析 】 “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表明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传统农业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受其管理的, A 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规模较小,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农业贫乏的表现,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五 儒学思想的发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 理由 】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复习备考时注意探究不同阶段儒家思想丰富、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的变化。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9】 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    ) A .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 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 .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 .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 答案 】A 【 解析 】 材料中“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表明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皇权专制,并且与材料中“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不符,故 C 项错误;宗教化与材料中“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不符,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10】 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最后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    )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 .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 .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讲述了一个个人案件,与中央集权无关联,故 A 项错误;“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可见国家对伦理、法理调和的重视,故 B 项正确;县官辞官不是因为懒政,而是礼法不易取舍,故 C 项错误;县官执法很谨慎,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一 第 2 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1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 年曹丕代汉至 581 年隋朝建立 ) 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曲折演进时期;隋唐时期 (581 年杨坚建隋到 907 年朱温废唐建梁 ) 是封建社会全面繁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 年朱温建梁至公元 1368 年元朝灭亡 ) 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1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 ( 三省六部制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 ;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曲折演进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公元 220—581 年 ) 1 .政治 (1) 中央体制: 三省体制 逐渐形成。 (2) 选官制度:实行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 .经济 (1) 农业方面:实行 均田制 。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并服徭役和兵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 手工业方面:发明 灌钢法 ,烧制出成熟的 白瓷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3 .思想文化 (1) 思想: 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 道教 兴起;二者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 (2) 农学: 《 齐民要术 》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 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 王羲之 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文化 2016· 全国卷 Ⅱ ·24  汉字演变的历史 文化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5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考向一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例 1 [2016· 全国卷 Ⅱ] 下图为三国曹魏 《 三体石经 》 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三国曹魏 《 三体石经 》 的残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三国曹魏 《 三体石经 》” ,设问是“这三种字体反映了”。统一文字的努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 项错误,予以排除;汉魏时期,小篆基本被隶书所取代,故残片中刻有先秦古文、小篆等字体,无法体现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故 C 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 D 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三种字体的存在,只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故答案选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 商 )   ( 周 )   ( 秦 )   ( 汉 ) ( 魏晋 ) ①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 14 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②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不仅字迹线条化,而且字形结构规范化 —— 趋向整齐,奠定了后世方块字的基础。 ③秦朝丞相李斯等人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使字形结构基本成为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因用笔书写不便,当时又出现了形体向两边撑开呈扁方形的隶书。 核心考点突破 ④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今草、狂草。随后,糅合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 ( 又称真书 ) 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创,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儒学思想的发展 例 2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的位置,私拿养子财物从有罪到无罪体现了儒家伦理强化,故答案为 D 项; A 项材料无法体现; B 项本身错误; C 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汉以后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 ②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如“亲亲得相首匿”“以功覆过”等。 核心考点突破 ③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礼法合一局面逐渐形成并影响深远。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 —— 隋唐时期 ( 公元 581—907 年 ) 1 .政治 (1)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 ( 起草诏令 )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三省长官在政事堂集中理政,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 皇权 ,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2) 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 (3) 地方行政区划:变为道 — 州 — 县三级制度;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了“ 藩镇割据 ” 的局面。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1)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 曲辕犁 ;创制了筒车。 (2)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 南青北白 两大系统。 (3) 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 ( 草市 ) 贸易发展, 柜坊 和飞钱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并有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1) 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儒、佛、道“ 三教合一 ” 。 (2) 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 《 千金方 》 。 (3) 文学艺术 ①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黄金 时期。 核心考点突破 ②绘画:隋朝展子虔的 《 游春图 》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 阎立本 《 步辇图 》 、盛唐“画圣” 吴道子 《 送子天王图 》 。 ③书法:楷书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草书的代表人物有张旭、 怀素 等。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Ⅱ ·25  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文化 2016· 全国卷 Ⅲ ·26  唐代统治者对书法艺术地位的影响 文化 2016· 全国卷 Ⅱ ·41  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5 唐代 儒学地位的发展变化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41 汉 、唐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趋势 考向一 科举制的作用 例 1 [2016· 全国卷 Ⅱ]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突出个人的才能。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 D 项。 A 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 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先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统治阶级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比较典型的是战国的“军功爵制”和养士之风。 ②汉代建立了察举制。一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二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向各级政府推荐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 核心考点突破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指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的太宗、武则天、玄宗等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宋代的科举制放宽了录取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等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并逐渐走向衰落。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例 2 [2016· 全国卷 Ⅲ]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 ( 今吐鲁番 )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是一个帝王的好恶所能决定的,故排除 A 项; B 项错在“不可超越”,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材料表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其个人的书法造诣和时代的需要与选择,故答案为 C 项; D 项的王朝更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皇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三 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 五代辽宋夏金元 ( 公元 907—1368 年 ) 1 .政治 (1) 宋代:中央实行 二府三司制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在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 通判 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元代:中央设 中书省 替代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1) 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 不抑制 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 (2) 手工业:元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唐宋出现 青花瓷 ,元代时走向成熟。 (3) 商业: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 交子;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元朝时 泉州 是世界第一大港。 (4) 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江浙 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1) 思想: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①程朱理学:以“二程”和 朱熹 为代表,主张“ 理 ” 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②陆王心学:认为“ 心 ”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 即理也 ”“ 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知行合一”。 核心考点突破 ③评价 积极性: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和身体力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消极性:具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维护封建伦理,压抑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 科技 ①宋代:北宋的 活字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 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 《 授时历 》 ,领先世界;王祯的 《 农书 》 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学艺术 ①文学:宋代,文学成就是 宋词 ,主要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 元曲 繁盛;宋元时期出现 话本 。 ②书法:风格多样,追求个性,倡导“ 有意无法 ” 。 ③绘画: __ 文人山水画 __ 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 《 清明上河图 》 。 ④戏曲:两宋南方出现南戏;元代 杂剧 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7· 全国卷 Ⅲ ·27  史学方法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Ⅰ ·26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Ⅱ ·26  宋代土地政策的影响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27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文化 2015· 全国卷 Ⅰ ·40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Ⅱ ·26  农业技术的革新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文化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6 宋明理学 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6 宋代 商品经济的发展 —— 交子 文化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5  宋代理学的影响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5 对 宋代 “ 不抑兼并 ” 的认识 文化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5 宋代 民间流传的故事与市民价值取向的关系 考向一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 A 项正确; B 项本身表述有误; C 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 D 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D 项表述范围扩大了。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7· 全国卷 Ⅲ]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 ( 时为晋王 ) 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 续湘山野录 》 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 涑水记闻 》 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 ( 时为晋王 ) 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关系的能力。受历史资料掌握情况的局限、时代的局限、叙述者的立场、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 B 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故 A 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 C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宋代官制的特征:二府三司制 该制度是宋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权归枢密院,财政权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行政、财政、军事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于皇帝手中。这种“二府三司”政制,使得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于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政出多门、机构臃肿。 核心考点突破 (2)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①原因 a.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b. 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c. 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d. 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核心考点突破 ②表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气节,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 核心考点突破 ③评价 a. 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b. 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宋代的土地制度 例 3 [2016· 全国卷 Ⅱ]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宋朝土地经营方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项与宋朝经济繁荣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 C 项与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内在联系,故排除; D 项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增强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朝无地的佃户占民户总数的大多数,这与宋朝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下政府对土地经营模式的政策调整有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 D 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A 项;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 C 项; B 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宋元以来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 (1) 土地私有化日趋明显 宋代“不抑兼并”。此后,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家和皇室保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以“皇庄”“官庄”的名义存在;由大地主兼并土地而建成的则为“私庄”。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政府的财政命脉。历朝政府虽已无力改变土地占有关系,但也采取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宋代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土地买卖合法化,对于土地契约也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元朝建立后,继续实行不限制私有土地买卖和兼并的政策;明代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确定土地的私有权;清代实行“更名地”,康熙八年 (1669 年 ) ,将未圈占的原明代各藩王田产分归佃户所有,并将其编入所在州县,缴纳赋税,此后又推行“摊丁入亩”。但土地私有制始终是土地制度的主体。 核心考点突破 (2)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 ( 按比例分取 ) 和定额租 ( 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 ) 两种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僚地主田产的租佃上。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计岁受值”者是长工,“计时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宋代商业的发展 例 5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 A 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宋代的商业发展 (1) 历史原因 ①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水陆交通的便捷、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钱量的增加及纸币 ( 交子、会子 ) 的创设与发行、统一的商税制度,都为宋代城乡的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 核心考点突破 (2)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打破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度,出现街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3) 榷场贸易: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与辽、夏、金进行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获得经济利益、安边绥民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四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例 6 [2015· 全国卷 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A 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 B 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核心考点突破 例 7 [2015· 全国卷 Ⅰ]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宋代的民间崇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宋代经济发达,东南沿海地区航海业发展,妈祖和临水夫人是东南沿海居民为了保护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民间崇拜,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说明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故答案为 C 项。 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朝廷认可民间崇拜女神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得到提高,排除 B 项;朝廷认可民间崇拜与发展经济增加政府收入有关,不能表明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交通贸易: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及内河、运河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 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 人才教育:南方地区的状元人数显著增加,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明显具有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4) 民族关系:各民族加快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 南方环境: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五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例 8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 —— 天道 ( 天理 ) ,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 项表述不完整, B 、 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核心考点突破 例 9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 ( 公 ) 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能力,以儒学称呼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宋代”。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将 《 大学 》《 中庸 》 与 《 论语 》《 孟子 》 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A 项在秦朝郡县制实行时即已开始,故排除; B 项在汉代时就已出现,故排除; D 项的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宋明理学的特点 (1) 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 ( 仁、义、修身、和谐等 ) 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 如理学的“天理论”把仁义礼智等都包含在其中 ) 。 (2)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的核心:它以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如“三纲五常”。 (3) 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佛教、道教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如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六 宋代社会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例 10 [2015· 全国卷 Ⅰ]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核心考点突破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唐、宋、明、清四个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表格中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趋势是:河南急剧减少,江苏则显著增加。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趋势与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变化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故答案为 B 项。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是事实,但对两地的影响相同,与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没有关系,故排除 A 项; C 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主要政治中心是北京, D 项表述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核心考点突破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代,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在与并立政权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元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猜想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 理由 】 在 2018 年高考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魏晋到宋元时期皇权的不断发展,还要重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备和发展,并运用唯物史观对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进行正确解读,理解其促进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 答案 】A 【 解析 】 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在沿用郡县制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行省制不仅仅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 C 项错误; D 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不是元朝开创的,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2】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 (    ) 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 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 【 答案 】A 【 解析 】 这些选官方式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 A 项正确;“军功赏爵”是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军功赏爵”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故 C 项错误;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从文明传承角度分析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突出成就 【 理由 】 高考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对手工业成就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纺织、冶金、制瓷三大主要行业。复习备考时,要理清不同时期手工业产品的特点,认识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传承的脉络及局限性,注意联系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问题。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 《 茶经 》 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倾向于用其做茶具 C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 答案 】D 【 解析 】 据材料“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可知,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邢不如越”可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倾向于用其做茶具,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 《 茶经 》 中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可知,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朝已出现成熟的白瓷,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魏晋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 理由 】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全国卷考查的重点,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时期。主要考查要点是当时的海上贸易、城市的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化。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4】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纥衣装回纥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    ) A .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 .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 .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 答案 】A 【 解析 】 根据材料“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 …… 回纥衣装回纥马”可知,唐代中后期思想开放,受其他民族影响,生活趋向多元,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故 B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服饰、衣料的交流,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5】 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通道除了由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 58 个国家和地区。材料表明 (    ) A .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 B .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C .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 D .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 【 答案 】D 【 解析 】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并且茶叶来源于农业,故 A 项错误;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但以农立国,而非严重依赖外贸,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C 项错误;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与材料中“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相符,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四 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辉煌与沉沦 【 理由 】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上述角度将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6】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 《 黄帝内经 》《 难经 》《 神农本草经 》 ,数学的 《 算经十书 》 ,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 答案 】A 【 解析 】 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 A 项正确; B 项与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与古代科技发展的目的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说明儒学影响科技著作的编纂,而不是儒学推动科技发展,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五 从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角度命题考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 理由 】 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文学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复习备考时,要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探究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 答案 】C 【 解析 】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壁画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北魏的社会状况,还能体现唐朝的社会状况,故 B 项错误;北魏与唐壁画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壁画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一 第 3 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时期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1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明清时期 (1368—1840 年前 )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1 .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 .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3 .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停滞 —— 明代 (1368—1644 年 ) 1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 明太祖 裁撤中书省和 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 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 布政司 、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 科举制僵化, 八股取士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 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 风力水车 。 (2) 手工业: 16 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 花楼机 。青花瓷、彩瓷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景德镇 是著名瓷都。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 (3) 商业: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白银 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 徽商 和 晋商 实力最强。 核心考点突破 (4) 政府固守 重农抑商 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 海禁 ” ,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5) 通过 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出现适应国外客户需要的定制产品,被誉为“瓷器大国”。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1) 思想:明中期, 王阳明 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 知行合一 ” 学说;明朝后期 李贽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 科技:珠算普及;徐光启的 《 农政全书 》 、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科技著作具有总结性特点,属经验型、实用型科技, 《 本草纲目 》 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最为著名。 (4) 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 徐渭 的 《 牡丹蕉石图 》 为写意画精品;戏曲以 昆曲 著名,广泛流行。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Ⅰ ·27  明代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Ⅰ ·27  明代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影响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Ⅲ ·27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Ⅱ ·27  明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27  明代内阁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文化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40 中国 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成果的比较 ( 宋应星 )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6  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经济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6 明代 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7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考向一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A 项错误,明代废行省、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反映了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巡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程度加剧,故 B 项正确、 D 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巡抚权力的加强,但巡抚仍要听命于六部,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 C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 .皇权逐渐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 A 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 C 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 D 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历代强化皇权的举措及结果 (1) 秦: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较大,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2) 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 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相权再次衰落。 (5) 元: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有所加强。 (6) 明清:彻底废除丞相一职,设置秘书或顾问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如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其中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明代经济的发展 例 3 [2017· 全国卷 Ⅰ]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明代不同时期玉制器皿的使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据题干明后期的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能使用玉制器皿,可排除 A 项;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是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 B 项正确;“市民兴起”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而“瓦解传统伦理”更是没有依据,排除 C 项; D 项仅涉及“低级官员”,忽视了“普通人家”使用玉制器皿的信息,“奢靡风气”也不符合题干主旨。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6· 全国卷 Ⅲ]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 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明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雇工要求雇主提供优厚的待遇才去务工,说明雇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其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市镇经济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故答案为 A 项。 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是突出阶级斗争, 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 项说法本身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例 5 [2015· 全国卷 Ⅱ]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明成祖前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 A 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 B 项正确; 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6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这一知识点,判断 D 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本题应选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7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 正德 ) 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 ……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 谋生 ) 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史料分析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力。题干规定的时间是明朝后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工商业发达,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材料展示了正德以后去农从商者大增,去农游手谋生者也大增,体现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的衰退,农业的衰退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贫富相差悬殊的内容,所以 C 项不正确; D 项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兴盛与危机 —— 清朝前期 (1644—1840 年 ) 1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 (1) 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制约皇权,康熙帝添设 南书房 分割权力。雍正时设置 军机处 ,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康熙帝平定内乱, 统一台湾 ,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 康乾盛世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经济: 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停滞 (1) 人地矛盾加剧,新增耕地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2) 南方丝织业继续兴盛, 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缓慢。 (3)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继续发展。 (4)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5) 实行“ 闭关锁国 ” 政策,乾隆时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 统一经营外贸。 (6) 有限外贸中,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核心考点突破 3 .文化: 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 明末清初 黄宗羲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顾炎武 倡导 经世致用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提出“天下唯器”的 唯物思想 和“静即含动”的 朴素辩证法 。 (2) 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3) 小说以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最为著名。 (4) 郑板桥 的 《 墨兰图 》 是写意画精品;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以同治、光绪年间成熟的 京剧 影响最大。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40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Ⅱ ·27  从宗法观念角度考查清代对台湾的管理 文化 2016· 全国卷 Ⅲ ·40  从儒家思想角度考查明清时期救济制度的目的、方式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7 清代 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40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的特点及作用 核心考点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文化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8  京剧艺术的特点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40  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 文化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7  明清小说与市民阶层的关系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41  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政治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8  清代内阁与君主专制体制强化的关系 政治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29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考向一 清朝对边疆的管理及中央集权的加强 例 1 [2016· 全国卷 Ⅱ]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只是指出福建各地族谱的记载情况,并未涉及族谱的编修问题, A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实现统一,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了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密切,福建居民到台湾定居者很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理制度 (1) 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 ( 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 。 (2) 台湾地区: 1683 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 1684 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 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 例 2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外国银钱在华并非“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 C 、 D 两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代前期的“海禁”是清政府对抗郑成功反清集团的临时举措,限广州一口通商是清政府对“海盗式的掠夺”行为的防范措施。整个清朝前期,对外政策主要实行的是设关通商、轻税、严格管理、官商垄断的“开海贸易”政策。这种政策是清代前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与封建官府对商品经济干预加强的产物。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文化习俗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例 3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 ……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 C 项正确。 A 项“宗教传播载体”、 D 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是对材料的误解, 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京剧脸谱。材料是 《 说唱脸谱 》 中的歌词。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B 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 A 、 C 两项。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则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故本题应选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 唐朝以来,由于城市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扩张,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兴起,壮大为新的力量,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他们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整体风貌。这对中国政治活动的多元化、社会风俗的变迁、通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从文明史的角度考查明清政治制度的发展 【 理由 】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封建统治者废中书省,设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都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复习备考时应该重点把握内阁制的形成及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差异、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因和影响等高考的常考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明代表面上废除丞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处理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和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 答案 】D 【 解析 】 据材料“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可知,此时行政体制趋于规范和完备,故答案为 D 项。“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和限制”,说明内阁的票拟权是对皇权的制约,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早期民主思想”,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2】 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    ) A .背景相同    B .目的相同 C .对象不同 D .内容相同 【 答案 】B 【 解析 】 明代分封吸取了元代地方割据势力给朝廷造成威胁的教训,清代分封是为应对王权较弱的局面,避免外臣掌权,皇帝失权,保证皇族对其他家族的巨大优势,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明清分封皇子,都意在维系、巩固封建统治,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皇子被封为藩王”“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知,分封对象均为皇子,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临民,不治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可知,两者分封内容不同,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 理由 】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与人口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又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土地制度的演变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演变一直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 2018 年高考以此命题的几率很大,建议将其作为重点予以复习。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    ) A .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 B .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 .限制地权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 答案 】C 【 解析 】 “推行授田制、占田制、均田制”是为了抑制兼并,而不是保障土地私有权,故 A 项错误;封建社会主要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政府先后推行”“还有人提出”可知,无论是从政府还是民间角度分析,限制地权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同阶段、不同阶层出现的均平理念,但不能代表均平理念是当时的社会共识,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4】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    ) A .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B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D .有效地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 答案 】B 【 解析 】 从材料可知,明政府虽然将部分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国有,但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故 A 项错误;江南富户的土地转变为“官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措施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认识明清时代的中西交流和经济政策 【 理由 】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经济政策,其实质是政府对经济的强力控制和干预,对古代小农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的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复习备考时注意从农耕文明演进和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5】 山西柳林县 《 杨氏家谱 》 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 …… 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 B .体现重农抑商观念 C .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D .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 【 答案 】B 【 解析 】 “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 …… 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 …… 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重农抑商观点表明农业与商业之间的不平等,农工商皆本,表明不同行业之间的平等,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事农业,农业就是本业,从事手工业,则手工业就是本业,表明各行各业的敬业观念,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6】 嘉靖年间,唐枢在 《 复胡梅林论处王直 》 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百数十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 (    ) A .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几乎没有被实际执行 C .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 .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未涉及税收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 …… 一向蒙蔽公法,相沿百数十年 …… 以为生理之常”可知,明代“海禁”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府蒙蔽公法,而且从情理角度认为通商是“生理之常”,故 B 项正确;材料“自来不绝 …… 相沿百数十年”,说明“海禁”政策并未实际阻止中外的经济交流,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向蒙蔽公法,相沿百数十年 …… 以为生理之常”可知,官府与商贩私下达成某种默契,并未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7】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侧,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侧,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 A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 .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 答案 】C 【 解析 】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 A 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并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 B 项错误;从传教士修改地图时把中国放在中间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仍以天朝为中心,故 C 项正确;清朝初期已经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一 专题归纳总结(一) PART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主线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 ( 先秦时期 ) 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3 .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 .古代中国的统一 ( 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 ) 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拓展 1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 (2)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中央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夏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任官到秦朝由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夏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把持。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评价 (1) 措施 ①通过制度强化:如皇帝制度等。 ②通过思想控制: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③通过机构改革: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 ④通过官吏选拔:如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等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⑤通过控制地方:如郡县制、行省制度等。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评价 ①进步作用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一) ②消极作用 其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 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一) 3 .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 (1)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向中央派驻机构管理地方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化、公平化、客观化。 (4)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专题归纳总结(一) 【 训练 1】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郡县制。题干材料“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中,“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指郡县制,因此“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符合“中央集权模式”,故 B 、 D 两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不符合“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故 C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主线 1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3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政府对其的限制经历了一个对时间和地点的管理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5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拓展 1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 演变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大规模简单协作 ( 集体耕作 ) 。 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如铁农具的使用,翻车、筒车的出现。 ②生产技术的提高:如施肥、区田法、代田法。 ③生产条件的改善:如水利设施的修建。 ④土地制度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⑤国家政策的引导:如税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 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专题归纳总结(一) 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1) 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尤其是铁犁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 ( 如南朝和南宋 ) 或者东移 ( 如明朝和清朝 ) ,加快了南方的开发。政权位于南方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开始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有固定的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 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 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用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的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的出现便是例证。 (4) 参与环节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专题归纳总结(一) (5)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到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 商人地位的变化:由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专题归纳总结(一) 5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 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 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的时空界限。 (3) 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城市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专题归纳总结(一) 6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并且不断发展进步。如:远古时期的陶艺、纺织和玉器制作,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春秋战国的铁器铸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和制瓷技术,隋唐的缂丝技艺,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元代改进的脚踏三锭纺车,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等等。 (2) 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民营手工业及家庭手工业得到发展。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专题归纳总结(一) (3)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且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除了受资源分布、交通条件限制较大的矿业外,历史上发达的手工业区都分布在精耕细作的农业地带,且手工业始终以服务于农业为主。 (4) 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活跃程度的影响。 (5) 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相互影响。 (6) 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呈相应变化。 专题归纳总结(一) 【 训练 2】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其都城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阶段特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唐朝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唐朝末年火药运用于军事;长安是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故 B 项正确。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三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主线 1 .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对其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 创立 ( 孔子:“仁”“礼” )→ 发展 (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 )→ 完善、独尊 ( 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汉武帝:独尊儒术 )→ 改造、成就 ( 理学、心学 )→ 批判、新生 (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君主专制 ) 。 2 .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专题归纳总结(一) 3 .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 《 诗经 》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国粹”。 专题归纳总结(一) 专题拓展 1 .先秦时期民生思想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1) 先秦诸子民生思想契合之处 ①“节用”的民生主张:儒家的节用观体现在统治阶级治理国家过程中要节约财力、民力,要求个人在生活方面尽量节俭;墨家主张节俭生活,反对奢侈享受;道家主张节欲式的崇俭抑奢。 ②“扶弱”的民生主张:儒家特别重视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的民生关怀,将保障老幼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民生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墨家的仁义民生思想亦是崇尚帮助弱者,以向弱者传递“仁”作为墨者的行动目的。 专题归纳总结(一) ③“公正”的民生主张:先秦诸子的民生思想都包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道家表现为老子提倡的“以正治国”,法家表现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式的法律平等,儒家则表现为追求“均贫富”的愿望。 ④“仁爱”的民生主张:老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孔子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墨家的仁爱体现为要求统治阶级轻徭薄赋。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先秦民生思想对当今民生发展的启示 ①富民是民生的基础,强调当今民生发展的首要任务仍在于如何使民众富庶,只有民富才能本固邦宁。建设小康社会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民众温饱、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 ②公平正义是民生的保障,强调民生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注重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借鉴儒家“均贫富”民生思想,使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借鉴法家“法制”民生思想推动法律公正、制度公正。 ③关爱弱势群体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强调民生发展要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应扬弃墨家“兼爱”思想,宣扬“仁爱”的普世价值,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专题归纳总结(一) 2 .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有何不同? (1)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近代科技则为科研理论和生产技术的结合。 (2)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由需求带动;近代科技更多的是科学发展推动,科技发展一方面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也创造需求。 (3)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专题归纳总结(一) 3 . 15 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1) 与经济的关系: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对近代科技需求较小,使近代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 (2) 与政治的关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外科技的交流。 (3) 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理学的禁锢与八股取士的教条束缚直接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反映的时代特色 (1)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 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 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局面,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专题归纳总结(一) (4) 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5) 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等感情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 ( 合称为元曲 ) 来表达。 (6)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专题归纳总结(一) 【 训练 3】 白居易在 《 盐商妇 》 中写道:“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这可以证明当时 (    ) A .地方富商大贾势力大增 B .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 答案 】B 【 解析 】 依据材料“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可以看出盐铁是官家经营的,私营利润虽多,但不合法,故 B 项正确。 A 项没有体现出行业的特点,故排除;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与材料无关。 专题归纳总结(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