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中,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 A. 耦犁的出现 B. 代田法的出现 C. 曲辕犁的出现 D. 耕耙技术的出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壳子,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成型,故选C;ABD都是农业耕作技术,不是步犁的形态,排除。故选C。‎ ‎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是 A. 《农桑辑要》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备的农书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B项正确;《农桑辑要》成书于元代,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书,A项错误;成书于明代的《农政全书》,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C项错误;《天工开物》是明代的工艺学著作,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D项错误。‎ ‎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选C。‎ ‎4.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制瓷行业中出现分工很细的技术分工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江南地区部分民营手工业作坊中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其中,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为典型。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特征,排除。‎ ‎5.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 租佃关系 B. 雇佣关系 C. 人身依附关系 D. 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现出一种雇佣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农业的租店制的内容;C选项错误,机户是独立的,不存在人身的依附;D选项两者之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6.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 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 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即没有真正触动封建生产关系,故选C项;西方列强并没有对洋务运动进行极力阻挠和破坏,故排除A项;洋务派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技术,生产技术的落后的说法有待商榷,故排除B项;甲午战争战败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而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项。‎ ‎7.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面粉业与榨油业 B 烟草业与火柴业 C. 化工业与钢铁业 D. 纺织业与面粉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逐步获得了国内市场的优势,甚至畅销周边国际市场;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发展迅速。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榨油业、烟草业与火柴业、化工业与钢铁业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8. 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 B. 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B项没有完全加入世界;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加入世贸意味着中国步入世界大家庭;D项错误,单个企业不能代表中国。‎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 ‎9.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 片面强调公有制 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 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错误的,其本质在于当时的主张严重超越了中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人民公社运动中主观追求的目标;D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都不是本质,故选B项。‎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农村 B. 沿海地区 C. 城市 D. 国营企业 ‎【答案】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 B. 海南建省 C.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 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 手机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答案】B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车在这一时期出现。B正确;汽车、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C排除;手机属于第三次科技成果,D排除。故选B。‎ ‎13. 与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 首先发生在英国 B. 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 C.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要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C正确;ABD都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排除。故选C。‎ ‎14. 俄国(苏联)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从1913年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在二战中获得胜利 D. 在欧洲工业产值中居第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1913年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主要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A项错误;苏联直到1941年才参加二战,C项错误;在欧洲工业产值中居第一,是1937年苏联工业领先欧洲其他国家的表现,不是原因,D项错误。‎ ‎15.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 A. 加快工业化进程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改变所有制结构D. 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排除C项;D项夸大了该政策的意义,“牢固的工农联盟”说法绝对,排除。‎ ‎16. “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建立集体农庄 C. 固定粮食税 D. 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是要提高农民的待遇,使农民与非农业人口差距缩小,推动该现象的措施应该是保障农民利益的举措,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实质是对农产品的无偿征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建立集体农庄是苏联成立后,斯大林采取的农业措施,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照顾了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允许自由贸易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商业政策,不是保护农民的措施,故D项错误 ‎17. 一位西方史学家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评价道:“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西方人认为苏联的剧变是一件“大事”是因为苏联 A. 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 B. 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C. 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 D. 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史学家肯定苏联对俄罗斯帝国乃至世界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认可其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是因为苏联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苏联没有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A项错误;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是英国不是苏联,C项错误;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对整体材料全面分析,D项错误。‎ ‎18.‎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说: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革”,在俄文中的原意为“改造”“重建”等,其竭力推行的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有着本质和方向上的不同。这里的“不同”是指 A. 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是否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C. 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 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下进行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是主要不同点,排除。‎ ‎19. 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天津到上海途中可以吃西餐、饮热牛奶和洋酒,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B项正确;近代西餐并未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A项错误;西餐馆服务周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D项错误。‎ ‎20.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倡导婚姻自由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服饰的变化;“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21. 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 B. 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 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 D. 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近代上海”、“学死学煞学不像”、“上海已经换花样”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上海发展状况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是对题干材料的准确解读。而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常理,而且题干材料内容也无从体现“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缓解了失业问题,又扩大了内需并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措施是 A. 恢复银行信用 B. 调整农业经济 C. 规范企业行为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给失业者以工作,同时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普遍欢迎。故D项正确;ABC项与“缓解失业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3.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A. 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B. 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 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D. 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产相对过剩,所以解决危机就是减少产品供给;市场上商品相对过剩,所以要增加消费,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本题选C项。‎ ‎24. 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o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C.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持续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只是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施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故A选项错误;强权政治与题干无关,故B选项错误;在进入滞胀危机后,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加强,故D选项错误。‎ ‎25. 列宁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是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里列宁 A. 强调十月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B. 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彻底推翻 C. 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 D. 对国内所面临的困难的估计过于悲观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可以看出,列宁在面对战时共主产主义政策出现的弊端时,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政策,即新经济政策,要恢复商品交换,故C项正确;革命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全面,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材料强调的不是悲观,而是要如何解决问题,是有坚定的信心,故排除D。‎ ‎26. 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针对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采取的办法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征收固定粮食税 C. 实行大中企业国有化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项。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政策,与农民关系不大;D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27.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 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 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的,而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以解决自身发展工业的不足,这是直接目的;“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则属于最终目的;新经济政策是减少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应选D。‎ ‎28. (家国情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关贸总协定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解析】依据“二战后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国际金融的大权”不符合,应排除。‎ ‎29.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 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30.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减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 二、材料题 ‎31. 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旧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 ‎(2)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 ‎【解析】(1)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中“1876年‘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可知,起步晚;根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可知,旧中国铁路发展缓慢、数量少、质量差并且分布不均衡;根据“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可知,列强争夺路权;根据“(清政府)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可知,由国办到商办。‎ ‎(2)因素:根据材料中“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可知,列强入侵;根据“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腐败无能;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旧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战乱频繁、政局不稳和经济落后。‎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不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信息?‎ ‎【答案】(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苏俄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解析】(1)处境:根据材料一中“国内战争爆发”,“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可知,‎ ‎ 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根据“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可知,物资严重匮乏。‎ ‎(2)信息:根据材料二中“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可知,苏俄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工人也日益不满”可知,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33.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 ‎【答案】(1)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对后来福利制度的出现产生影响。‎ ‎(2)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可知,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根据“(工人)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用从政治、经济和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复兴工业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购买力,刺激了消费,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发展,还影响了后来福利制度的出现。‎ ‎(2)认识:根据材料二中“(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使)财政赤字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根据“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制度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 ‎【答案】(1)新变化: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整体)。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解析】(1)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中“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变化是,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或世界逐渐连成整体)。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中“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根据“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还包括,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