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8-26 发布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 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 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 “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正确;A属于货币关系的变化,排除;C属于海外贸易,排除;D属于国内商业的发展,排除。‎ ‎2.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4.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D.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 ‎【点睛】“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是关键信息。‎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  )‎ A. 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 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C.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 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改造直辕犁,安装犁评,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因省力、简便、轻巧等一直为后世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B项正确;曲辕犁的出现并未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C项错误;曲辕犁不是播种工具,D项错误。‎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 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B. 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 C. 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 D. 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城市面貌,说明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草市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理商业活动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B。材料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没有涉及乡村庙会集市的信息,排除C。‎ ‎7.《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 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 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 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可知,这反映了世业之田可以继承使用,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等于土地国有制,故B项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 ‎8.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春秋晚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日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 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 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 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 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我国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冶炼的铁器,但并不能说明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故A排除;材料反映了秦朝铁兵器很少,汉代冶铁官营,并且用煤作燃料,以水排鼓风冶铁,这些条件使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军事战争与冶金技术的关系,故C排除;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故D排除。‎ ‎9.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 ‎1796年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A ‎;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的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B;材料“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说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顾及儿童,排除C;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故选D。‎ ‎10. 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以上史实说明,当时的英美 A. 城市交通方式彼此相互影响 B. 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C. 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D. 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 ‎【答案】B ‎【解析】‎ 根据“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表明城市发展推动铁路交通技术的创新,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排除CD。‎ ‎11.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 A. 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B. 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C. 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 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有限责任公司”,“不牵连其他责任”等关键信息,重点诠释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于市场与投资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限责任限制了风险,激发了人们投资的热情,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在市场上冒险,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大工厂制基础的并非有限责任制度,而是工业革命,A错误;虽然题干出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但是材料的侧重点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王室的尊贵地位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财产私有的原则并非从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相关立法,影响了私有财产的原则的确立,C错误。‎ ‎12.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故A项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1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现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大力引入西方先进技术 C.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强调在不变更“中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技,从文化启蒙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前奏曲,A项正确。大力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不是从文化角度陈述,A错误;洋务运动并未能消除“夏夷之防”观念,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文化启蒙,不是从军事角度论述,D错误。‎ ‎14.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 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态势 B. 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 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4—1921年,国产的面粉基本自给,搪瓷制品、精盐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火柴等进口大大减少,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比例失衡,A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近代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B项错误;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部门基本自制、自给,不能说明其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C项错误。‎ ‎15.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 A. 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 B. 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 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可知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A选项排除。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建立的战时经济体制导致的,B选项排除。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6.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A. 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B. 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C. 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 D.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可以得出: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答案为D项。A项,该项说法不正确,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B项,“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的说法不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女子出席宴会一种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比材料中的时间要晚,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17、18两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1571年又在日本长崎获得了另一个基地,此后贸易便达到鼎盛时期。16世纪80年代,澳门进入了黄金时代,人口由五百多人增长至两万多人,迅速发展成海港城市。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月至六月,他们乘坐由中日贸易舰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风从印度果阿起航,将装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美洲的白银运到澳门,把货物与白银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布等商品,到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丝、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及少量其他货物,返回澳门。他们在澳门用日本的白银大批购买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黄金及其他货物,到第三年秋天,乘着季风返回印度果阿。‎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在葡萄牙人独占对日贸易利润的刺激下,西班牙人也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马尼拉大帆船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及殖民地,深受欢迎。‎ ‎18世纪,垄断性的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1815年西班牙国王废除此项贸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的特点,并分析16世纪澳门成为东方贸易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影响及其走向衰落的原因。‎ ‎【答案】(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以澳门为中心,贸易区域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原因: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致力于与亚洲的贸易;明政府的对外开放贸易;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葡萄牙重视对澳门的开发;葡萄牙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便利于从中国采购商品;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使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使得葡萄牙独占中日贸易的优越地位。 ‎ ‎(2)影响: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传统观念,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 原因:早期殖民争夺,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崛起,制海权逐渐落到荷兰和英国手中,西班牙海上霸权结束;西班牙自身工商业落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西班牙衰落;明清之际,中国政权更迭,清政府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解析】‎ ‎【详解】(1)特点: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此问解答可将材料以句子为单位拆开,逐句概括将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特殊之处,既可得到它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照抄材料,重在对材料的概括总结。如从“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1571年又在日本长崎获得了另一个基地”可知,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可知,以澳门为中心,贸易区域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从“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 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布”“ 生丝、丝织品、瓷器、”可知,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结合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可知,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原因:在分析原因时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外因:在15-16世纪,葡萄牙所支持迪亚士和达·伽马船队开辟的是往亚洲的航线,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与亚洲的贸易;从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以澳门为中安排远东贸易活动,可知葡萄牙重视对澳门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患在中国东南沿海成灾,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葡萄牙独占中日贸易。从材料“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可知,葡萄牙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从澳门便利于从中国采购商品;内因: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明朝开放海禁,民间众多商业从事对外贸易;‎ ‎(2)影响: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结合材料从“1565~1815年”‎ 可知,此时是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丝绸、瓷器出口,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的,西方科技通过贸易航线传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传统观念;东方文化亦传入西方,促进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 原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如外因:从材料“西班牙人也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可知,西班牙致力于中国贸易,抢占葡萄牙贸易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西班牙逐步丧失海上霸权;明清两朝面对倭患,分别实施“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内因: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处于原始工业化时期,自身工商业落后,无法将获得的金银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王室将金银用于奢华的消费。在拉丁美洲殖民独立运动中,巴西等殖民地独立,使葡萄牙优势消失。‎ ‎18.材料一 博尔顿(1728~1809)与瓦特合作开设了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支付给工人优厚的薪水,并慷慨地提供其他回报,为伯明翰成为18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起了重要作用。他热衷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研制了硬币压印机,这使他得以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荣宗敬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抗战时期目睹企业被日军毁于一旦,郁积成痰去世。‎ ‎——据张铁民、陈明生《民族资本与城市化》等整理 材料三 解放初期,新生的红色政权在短时间内就抑制了飞速上涨的物价,这让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十分钦佩。1954年,荣毅仁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陈毅副总理发言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并为其竞选副市长拉票。‎ ‎——摘编自陆阳、沈云福《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尔顿企业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3)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与成功,是在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国情的互动中实现的。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互动的表现和结果。‎ ‎【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英国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确立;著名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重商主义的传统;等等。‎ ‎(2)兼用中西方理念管理企业(“仁爱”思想,爱国,工人教育和福利);企业管理适应国情(实业救国,主动实行公私合营);根植立业于民族资本;引进西方技术;关注民生(以面粉生产和纺织为主);企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等等。‎ ‎(3)(示例一)以博尔顿为例。博尔顿创建企业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英国的普及,英国企业占据先机。英国政府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博尔顿发明的硬币压印机,正适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博尔顿在企业管理上的做法,符合英国社会重商、逐利的传统潮流,吸引了人才,鼓励了劳动者,企业也得以发展。‎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中“伯明翰成为18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确立殖民霸权、伯明翰的地理优势和重商主义传统等方面,分析博尔顿企业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大力引进西方技术”,“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荣宗敬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材料三中“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引进技术、企业管理、爱国爱乡、企业属性、关注民生等方面,概括荣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3)互动:按照题目要求,首先选择博尔顿或者荣氏企业中的一个,明确要说明的主题为,时代、国情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对国家和时代有反作用;然后根据材料一或者材料二、三所介绍的博尔顿或者荣氏企业经营发展的条件、历程,说明大时代和特色国情,对企业的产生、发展,成败起伏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又在时代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作用;最后说明该企业的发展结果,并总结得出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与成败,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国情密不可分,互动共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