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1.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形势图是
A. 商朝 B. 西周 C. 战国 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西周形势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齐、鲁、晋等。答案为B;商朝定都在亳,后来迁都到殷,与图中不相符,A错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出现韩赵魏三国,但是图上有晋国,所以不会是战国,C错误;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建立的秦朝是统一中央集权,与图中的诸侯国相矛盾,D错误。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A. 20万年前 B. 距今10000年左右
C. 春秋战国时期 D. 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记录孔子这段话的儒家典籍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答案为B;A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排除;C是墨家的经典作品,排除;D是战国时法家代表韩非的著作,排除。
【点睛】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经常考试的内容,要求必须熟记。
4.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 延续分封制度 B. 增强地方势力 C. 恢复社会经济 D. 实行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度,地方上郡守、县令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说明皇帝和朝廷就控制了地方,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故选D;郡县制是建立在废除分封制基础上的,A 错误;郡县制削弱了地方势力,B错误;恢复社会经济与题意不符,C错误。
5.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 产生背景 B. 主要行人 C. 路线走向 D. 开通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答案为C;AB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6.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北方人口南迁是因为战乱,A错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促进民族交融,C错误;经济重心的完成实在南宋时期,D错误。
7.下列内容中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 隋文帝灭掉陈朝 B. 隋科举制 C. 隋统一度量衡 D. 隋开通大运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是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不包括西晋短暂统一),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589年,隋灭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为A;BCD是隋朝为巩固统一实行的具体措施,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有关内容。重点识记隋朝的统一。
8.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 西周时期 B. 北魏时期 C. 唐朝初期 D. 唐朝中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而向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正确;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而不是赋税,A与材料无关;北魏时期、唐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与材料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9.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与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周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答案为D;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排除ABC。
10.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北宋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为防止武将专横的弊端,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
A. 隋唐时期 B. 两宋时期 C. 五代十国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唐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两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为B;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2.《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子是一种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场所,勾栏也是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因此材料反映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C正确;《东京梦华录》中的东京指开封,并不在南方,无法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达官贵人。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商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错误。
13.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努尔哈赤 D. 阿保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71年蒙古政权的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故答案为B;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A错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历史叫后金,C错误;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D错误。
14.明太祖告诫其后子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效率 B. 造福子孙 C. 加强皇权 D. 限制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选C;ABD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目的,但是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
15.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A. 驱除倭寇 B. 扩大政治影响 C. 寻找黄金 D. 传播中国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友好交往,同时为了宣扬“明朝国威”,即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故答案为B;驱除倭寇是戚继光的成就,A错误;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C错误;传播中国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16.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得出这一见解主要是因为黄宗羲
A. 始终将民众利益放在首位
B. 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
C.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倡导早期民主
D.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政治体系”是指封建君主专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被称为“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故C项正确。黄宗羲代表的是封建士大夫,并不是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故A项错误。黄宗羲并不是批判传统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是梁启超归纳顾炎武思想,故D项错误。
17.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A. 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可以看出,表格中的内容都涉及中国的边疆的巩固,包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打败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的叛乱,这些内容共同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为D; ABC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表示共同点,排除。
18.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题干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清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主要的特点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文化专制松弛 C. 外来文化形响 D. 印刷技术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
明清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的崛起,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答案为A;清朝文化专制严厉,大兴“文字狱”,B错误;外来文化影响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不是小说戏曲,C错误;印刷技术进步是推动这种现象的因素,但是不是最主要因素,D错误。
20.《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规定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答案为A;B项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B;C项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21.201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 俄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美国军队
D. 八国联军
【答案】B
【解析】
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法联军,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俄两国只是派公使参加,而没有派军队,故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圆明园已经被洗劫过了,故排除D。
22.下列属于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兴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是
A. 天津机器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开平煤矿
【答案】D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ABC是军事工业,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故答案为D,排除ABC。
23.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明确表示台湾人民誓死与“倭人”决一死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台湾人民反对日本侵占,进行了顽强抗争。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割占台湾,《辛丑条约》签订时台湾已经被割占,排除ABD项。
24.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变法
A. 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B. 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就是说变法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答案为A;戊戌变法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错误;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以失败告终,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错误;维新变法没有挽救了民族危机,D错误。
25.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护国战争 C. 新文化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使义和团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中失败。故A
项正确;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并非反对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而非排外。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故D项错误。
26.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西荷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答案为D;《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北京条约》标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B错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地半封建社会程度,C错误。
【点睛】本题以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为切入点,考査《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
27.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成果之一。这一成果来自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民主共和国来自辛亥革命。答案为C;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28.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这场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 陈独秀、蔡元培 B. 李大钊、康有为 C. 鲁迅、魏源 D. 胡适、梁启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墊的作用。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选A;康有为、梁启超是发动维新变法的代表,魏源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人物,排除BCD。
29.2019年4月底,习近平在纪念某一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9年,北平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正确;依据题干,2019年是这一运动的100周年可知这场运动发生在1919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时间不符,故A错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不符,故B错误;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时间不符,故D错误。
30.如图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内容节选
上述内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A. 奋斗目标 B. 中心工作 C. 组织机构 D. 最低纲领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1年,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中的“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的政权”叙述一致,据此可知,该党纲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故A选项正确;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中共“一大”上,还成立了党的组织机构——中央局,同样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党的最低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的,而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31.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略”指
A. 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以改革、改良反帝反封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答案为B;A被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证明不适合中国的道路,A错误;C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道路,错误;D是资产阶级的革命道路,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道路,错误。
32.中华民族经过抗日战争洗礼,风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国共首次合作
C.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全民族团结抗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答案为D;A是北伐战争的目标,B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C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生存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策略,均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3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钳制大量日军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类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①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②错误;中共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争作战,并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③④正确。综合所述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4.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A.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 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 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答案为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后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5.“这一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胜利”指的是
A. 淮海战役 B. 西藏解放 C. 土地改革 D. 抗美援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这一胜利”发生于“为新中国建设”即1949年以后,故答案为D;淮海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西藏解放、土地改革都与材料中“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不符,排除B、C。
36.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 “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车辆制造等,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其中“‘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属于历史解释,D正确;ABC项属于历史叙述,排除。
37.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方针是
A. 不结盟政策 B. “求同存异”
C. “非暴力不合作” D.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5年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答案为B;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错误;C是印度甘地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提出的外交政策,排除。
3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签署,标志着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为A;B是1979年,排除;C是1953年,排除;D是1971年,排除。
3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永葆活力,就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两次大会上?
A. 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B.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C. 中共三大和中共七大 D. 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4月到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思想指导;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B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A不合题意;中共三大決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故C不合题意;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D不合题意。
40.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 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 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 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故D符合题意;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不符合题意;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1大学”是按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而提出,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的阐述,故B不符合题意;2004年提出“和谐社会”,2006
年提出“八荣八耻”,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均为本世纪初的高频词,故C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
说明部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答三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列举出了三个势力,因此,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如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以总结出唐文化的特点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42.阅读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图1指出图中数据有何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下列表格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制表)
(2)分析统计表中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傳高义《邓小平时代》
(3)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答案】(1)变化: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原因:改革开放推动。(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2)主要原因: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答实行对外开放或实行改革开放亦可)
(3)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图中可以看出1981年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到将近一半,到2016年逐渐下降,只占5%,而工业制成品大幅度上升。从而得出答案。原因:联系所学可知是改革开放带动科技发展,从而推动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
(2)通过观察表格发现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均居于末位,但是到了2017年没GDP居于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分析主要原因是深圳在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率先开始改革开放。
(3)根据材料三中“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