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0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1998年5月3日凌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欧洲统一货币。”这表明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 ‎④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元的使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故①②④正确;欧洲一体化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世界,故③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A。‎ 点睛:从材料“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欧洲统一货币”中可以分析欧元使用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君天下指的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君主专制统治;B项错误,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孟子时期开始提出;C项错误,“天子受命于天”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来的。D项正确,不管是君临天下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不同时期有关天子的含义 ‎3.《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B.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C.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D.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持续发展;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 ‎5.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 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B. 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 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 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国和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上两个相互竞争的国家,直至今日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矛盾不断,故A项错误。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合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煤钢联营之建立中就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德国与法国进行教科书的共同编写,其中双方对于重大历史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是出于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角度出发,意在缩小分歧,加深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德法之间的教材编写合作不能说明两国已经形成单独的政治经济联盟,故D项错误。‎ ‎6.据记载,早年的刘邦很不喜欢儒生,常把儒士之冠浸入尿中,与儒生谈话时经常破口大骂。但是汉朝建立以后,他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且常常祭拜孔子。刘邦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承秦制的影响 B. 官方太学的兴起 C. 吸取秦亡的教训 D. 巩固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刘邦对儒生与儒学的态度的变化是因为汉朝建立后,一些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刘邦对儒生与儒学的态度的变化无关,排除;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排除B项。‎ ‎7.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是本质,排除。‎ ‎【详解】‎ ‎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材料充分说明当时(  )‎ A. 俄国革命道路适合中国国情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中共内部对中国革命道路产生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没有城市领导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这其实是城市中心论路线,这反映了在当时中共内部好多人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即在革命的道路上存有分歧,故D正确;在当时俄国的道路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失败,故B错误;此时毛泽东等人已经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 ‎9.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 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的时间是1984年,A项是1980年;B项在1979年;D项是在1993年。故选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宗教改革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B正确;宗教斗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宗教改革不反对君主,故C错误;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故D错误。‎ ‎11.有人说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这里“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 A. 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B. 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商业的繁荣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D.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 “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欧洲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贸易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故选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属于“价格革命”,故A排除。CD表述均不符合商业革命的表现,故排除。‎ ‎【点睛】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种类增多,世界由分散走向一体,贸易范围增大,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 ‎12.‎ 列宁评价近代某位科学家时说:“(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评价的应是( )‎ A. 英国科学家胡克 B.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C. 英国科学家牛顿 D.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答案】D ‎【解析】‎ 材料“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反映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意义,故D正确;英国科学家胡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与生物学无关,故A错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提出了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不符合材料“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故B错误;英国科学家牛顿与生物学无关,故C错误。故选D。‎ ‎1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法国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体现了分权原则 B.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 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870年的法国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经普选选出了675名议员组成的国民议会,并承担起制定新宪法的任务。经过议会内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1875年1月29日,以一票之差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 行政权:根据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行政权由总统和部长行使。② 立法权:立法权方面采取了两院制,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出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a、共和派掌握实权;b、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c、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d、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ABC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但法国的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故D不是法国民主政体的特点,符合题意,所以选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晚清上海人孙宝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红楼梦》‎ D. 《聊斋志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写的是观看电影时的场景。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影是1905年放映的《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诞生的,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红楼梦》《聊斋志异》最早是小说,拍摄成电影是在现代。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的发展。‎ ‎15.李莽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列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B. 为妻子买了一件“工官”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C. 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D. 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平民不能经营盐铁买卖,故A排除;“工官”工场制造的产品并不面向市场,故B排除;西汉长安城的“市”属于商业区,平民有可能从“市”买到两斤鱼,故C正确;西汉长安城仍然有严格的商业交易时间的限制,没有夜市,故D排除。‎ ‎16.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这说明这两种文学形式都 A. 打着复古的旗号 B. 拥护王权和统一 C. 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D. 倡导民主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没有打着复古的旗号,排除A;由材料“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可见这说明这两种文学形式都拥护王权和统一,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浪漫主义手法,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倡导民主和自由的信息,排除D。‎ ‎17.就美苏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结论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一项不符合,应该是 A. 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德国、朝鲜的分裂 C. 世界一直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D.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美苏两个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大量资源被浪费,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苏对峙,使世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德国、朝鲜的分裂与此密切相关,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苏两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美苏相对均势,都不敢贸然发动世界大战,反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可见D是积极影响,符合题意,故选D。‎ ‎18.《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这部小说体现了哪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典主义文学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排除A;浪漫主义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排除B;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以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排除C。材料“《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结合所学知识,这符合现代主义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的特点,故选D。‎ ‎1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 B. 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 D. 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名义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周王所有,排除A;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B;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也可以拥有土地,排除C;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要归还国家,不可买卖,桑田是私有土地,只给初受田者,不在还授之限内,可以买卖,所以均田制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20.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极其贫乏,主要是礼节、跳舞、唱歌等才艺;19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学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逐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这一变化 A. 使古典主义教学方式开始丧失市场 B. 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推动了英国近代实验科学产生 D. 得益于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礼节、跳舞、唱歌”到“技能教育”“ 女子逐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可见,‎ 英国的教育适应了工业革命后对于技术工人的需要,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古典主义教学方式的现状,故排除A项;“增加了技能教育”与实验科学无关,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是在思想解放方面起作用,与教育内容的改变,特别是材料中强调技术教育内容的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D项。‎ ‎21.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下列不能反映材料所述特点的改革是 A. 美国罗斯福新政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中国的改革开放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的意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也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只有国家干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 ‎22.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走向西的海路”即可排除走向东的海路的A、B两项;15世纪末,哥伦布试图寻找一条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海路,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沿着这条航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故由题目中的信息“向西的海路......迄今尚无人走过”即可排除D项,选择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的远航活动 ‎23.智者之所以能够有偿传授知识和技能,是因为有提高文化素质,特别是能言善辩素质市场需求。该市场能够存在是因为 A. 雅典海岸线曲折,商业发达 B. 雅典人热衷于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 C. 雅典奴隶制经济繁荣 D. 雅典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而民主政治生活中基本的程序就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这就产生了提高文化素质特别是能言善辩素质的市场需求,故D项正确。A项是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不是智者学派有偿传授的原因,排除。雅典人热衷于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是雅典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不是智者学派有偿传授的原因,排除B。雅典奴隶制繁荣的说法过于模糊,应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推动文化的发展,排除C。‎ ‎24.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 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C. 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在主要大城市集中,而内地很少,反映出当时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选项D正确;材料没有对轻重工业进行比较,选项A排除;材料未提及外国资本在纺织业中的比重,无法得出结论“受到外国资本控制”,选项B排除;“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C排除。‎ ‎25.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提出“八字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士地改革运动在1950年开始实行,排除A;根据材料“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可知当时是农民个体经济,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1958年,排除C;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三大改造:‎ ‎(1)实质:三大改造就是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农民、手工业者、资本家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因此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标志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①从革命任务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 ‎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③从经济基础看,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西方崛起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殖民扩张论、科技促进论、文明扩张论、欧洲优越论、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等;选定自己认可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西方的崛起 点评:观点评论题型的考查特点及答题技巧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 ‎ 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日本统治集团十分狂妄,认为中国军队一击即溃。参谋本部的一位中佐狂言“军车通过山海关时中国方面就会屈服”。然而战争结果却是中国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日本帝国主义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材料二 国殇墓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的腾冲县城,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内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碑记。陈列分“太平洋战争”、“腾冲抗战”、“腾冲人民对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的建筑”、“腾冲战役中部分抗日将士事迹介绍”五个部分。‎ 文革期间,国殇墓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墓碑、墓穴被捣毁。文革结束后,于1984年动工恢复了忠烈祠及墓园大门的原貌,并整理出了部分烈士资料及名录,使烈士英名重得昭于天下。‎ 材料三 2015年5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表示,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将于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阅兵式,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在1600余字的讲话全文中,习近平共18次提及“和平”。‎ ‎——摘自网络新闻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战前如此狂妄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日本为何“最后却遭到了彻底失败”?‎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不同时期政府对抗战历史重视的不同方式,并说明其各自的现实意义。‎ ‎(3)结合国殇墓园的沧桑历史谈谈今天我们还有哪些纪念抗战的方式。‎ ‎【答案】(1)战前狂妄原因:近代历史上,中国任人宰割,第一次中日战争中(甲午中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丢城失地,一溃千里;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经济水平十分落后;第二次中日战争时中国国内阶级、政党矛盾等复杂尖锐;日本方面蓄谋已久。‎ 遭到彻底失败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支持,民众对抗战的付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 ‎(2)①方式:国民政府:修建烈士陵园,以中央政府发文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②意义:国民政府修建陵园,发文保护,体现了对抗战历史的珍视和对抗战英烈的崇敬,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振奋了国民精神,有利于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以盛大阅兵仪式的方式来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有利于国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认真保护抗战历史遗迹;对抗战英烈进行缅怀祭奠;对健在的当年为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的老兵不分党派和意识形态的一律给予关怀和尊重等等。(说明:若考生说出其他方式,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近代中国军事上不断战败、经济水平落后、中国国内矛盾等复杂尖锐和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说明。国际上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援,国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2)材料二反映了国民政府修建烈士陵园,体现了对抗战历史的珍视和对抗战英烈的崇敬,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振奋了国民精神,赢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有利于国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保护抗战历史遗迹、缅怀抗战英烈关爱抗战老兵等角度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