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8-26 发布

青海省西宁市2020届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历史试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海省西宁市2020年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秦简《厩苑律》从考核标准、奖惩方法等方面对官牛的考课作了规定,从法律层面推广牛耕。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豹于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前一年)说:“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赵豹认为赵国“不可与(秦国)战”是因为 A. 秦国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而强盛 B. 赵国在牛耕粮运和法令战力上都不及秦国 C. 赵国在水利工程方面远不如秦国 D. 秦国已经使用并全面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可知赵豹认为秦国的牛耕粮运和法令战力都要强于赵国,所以不可战,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排除A;水利工程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C;材料反映了秦国的牛耕,但没有说明是二牛三人的耦犁,排除D。故选B。‎ ‎2.汉字有6种基本的造字方法,目前常用汉字有3500个,识读其中的2500个,就可以进行一般性的阅读与写作。甲骨文具备了汉字造字方法中的4种(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拥有4500个单字(已经被识别的有1500个),形成了可供日常书写与阅读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中的很多单字至今仍在使用。这说明 A. 甲骨文对汉字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B. 甲骨文是一种体系完备的古文字 C. 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状况 D. 中国从夏朝开始进入了信史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骨文“形成了可供日常书写与阅读文字系统。甲骨文中的很多单字至今仍在使用”,说明甲骨文对汉字的形成有深远影响,故选A;汉字有六种基本造字方法,甲骨文只具备其中四种,不能说明甲骨文体系完备,排除B;C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国夏朝尚未进入信史时代,排除D。故选A。‎ ‎3.王安石《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宋真宗赵恒《劝学诗》(或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两首劝学诗文反映了北宋 A. 尊崇儒家思想贬抑佛道学说 B. 推祟儒经义理追求通经致用 C. 追求仁为天理的“孔颜之乐” D. 商人从商致富激励着读书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和宋真宗赵恒《劝学诗》可知,他们主张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寻富贵,说明北宋推崇儒经义理追求通经致用,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贬抑佛道学说,排除A;劝学诗反映的是追求富贵和致用,而非”孔颜之乐“,排除C;商人从商致富与题意无关,不是劝学诗效仿的对象,排除D。故选B。‎ ‎4.《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该书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是翰林院的下设机构之 B.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没有实际权力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内阁权力的膨胀威胁到皇帝专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之所以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是因为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故选C;内阁不是翰林院的下设机构,排除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 ‎5.1900年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北京的街头贴出了悬赏杀洋人的官方告示:“杀一洋鬼,赏银五十两。杀一洋妇,赏银四十两。杀一洋童,赏银三十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A. 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 B. 顺应民心支持义和团运动 C. 把民族矛盾视为主要矛盾 D. 外交上的幼稚和简单粗暴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同时向十一国宣战的做法不顾及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悬赏屠杀洋人的做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规则,这些都说明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幼稚和简单粗暴,故选D;清政府的做法不能算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排除A;B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 ‎6.据罗家伦《革命文献》记载:“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袁氏心腹联名致电袁氏: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翘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令,去奸谀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复共和之旧制,国势可定。”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护国运动取胜的原因 B. 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 C. 护法运动取胜的原因 D.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复共和之旧制,国势可定”可知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也多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由此可说明袁世凯复辟失败,护国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故选A;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领导的武装反抗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斗争,排除B;护法运动是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的斗争,排除C;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排除D。故选A。‎ ‎7.1938年初日本提出,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三国提出如此声明是由于 A. 国民政府内部出现了战与降的分化 B. 日军侵华从军事打击转向政治诱降 C. 中国的抗战倾向影响各方战争博弈 D. 抗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日本以放弃对华特权对中国进行诱降,英美以放弃在华特权支持中国抗日,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交战各方都产生了影响,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英美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没有反应国民政府内部的态度,排除A;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 ‎8.‎1949年11月15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此次大规模调运行动旨在打赢 A. 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 C. 银元之战 D. 米棉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央政府调集大量粮食、棉纱、棉布是为了打赢与大资本家的米棉之战,故选D;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AB;材料反映了中央政府调集粮食、棉布和棉纱,没有涉及银元,排除C。故选C。‎ ‎9.雅典诗人兼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说,一个不负责任的公民大会,今天可能因一时冲动投下票第二天又懊悔不已。西方学者莫根斯・赫尔曼・汉森认为: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之前,公民大会可以行使最高立法权。而到了公元四世纪,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逐渐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了更多的司法、监察、行政权力,可以审査并推翻公民大会的决议。足见 A. 防止民主权力滥用要用法治来制约 B.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不是固定的 C. 民众法庭代表雅典公民的集体意志 D. 雅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逐渐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了更多的司法、监察、行政权力,可以审査并推翻公民大会的决议”体现的是法治对雅典民主政治权力的制约,主要是为了保护民主政治果实,A正确;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雅典的司法并不完全独立,D排除。故选A。‎ ‎10.比较两次工业革命,下图表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亚非国家没有任何创新 B 欧洲主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 C. 英国丧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绝对优势 D. 科创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德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快速崛起,而英国因为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丧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绝对优势,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美德,美国属于美洲国家,B排除;当时的科技中心仍然在欧洲,D排除。故选C。‎ ‎11.‎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离开人世。由于临终前拒绝接受宗教仪式,教会不准伏尔泰遗体葬在巴黎,亲友们只得秘密地把他的遗体运往香槟省安放在一个修道院内。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定把伏尔泰的遗骸迁葬在巴黎先贤祠,并补行国葬。在伏尔泰的板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伏尔泰迁葬先贤祠是因为 A. 他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政治 B. 他是启蒙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领袖 C. 他受到了教会的不公正对待 D. 他是法国共和制度的具体设计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伏尔泰的墓碑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由此可知,伏尔泰被资产阶级革命党迁葬先贤祠,是因为他是启蒙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领袖,故B正确;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伏尔泰受到了教会的不公正对待不是迁葬的原因,故C错误;伏尔泰不是法国共和制度的具体设计者,故D错误。‎ ‎12.对下表最合理的解释是 全球通信设备商收入规模排名变化表 A. 欧洲经济开始整体衰落 B. 经济全球化决定通信制造业格局 C. 华为垄断世界通信市场 D. 中国通信制造开始绽放世界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2013年以后,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商收入规模排名中一直位列第一。这说明中国通信制造开始绽放世界,故D正确;单从数据无法得出欧洲经济开始整体衰落,故A错误;B项错在“决定”,说法欠妥;材料数据不能得出华为垄断世界通信市场,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纽约及市郊的人ロ从1860年的100万,增加到1900年的300多万。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科尼岛,其海滩面向东方,整天都有阳光普照,被美国原住民称为“没有阴影的岛屿”。科尼岛原为一座普通海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美国最著名、最流行的一处休闲旅游胜地。科尼岛真正崛起是在1890年代,并使城市的娱乐和观赏层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1895年开张的“海狮公园”修建了机动障碍跨越游,游客可以通过模拟车体验到专业骑师的经历。……到19世纪末,铁路已将整个大陆联成一个巨大的国家市场。美国人不管住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依赖铁路满足基本需求。……至少对于中产阶级来说,科尼岛是一个粗俗下贱的去处。“如果这些可怕的简陋小屋、低级住所和破败的房屋也可以称作酒店的话,其他东西便可以从地球上消失了”,一位游客在1915年这样写道…但对于构成大多数游客的工人移民来说,这里却是一个神奇刺激、远离尘世的地方。‎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资料)‎ 材料二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山小调》描述的“祈蒙好风光”是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地理上的沂蒙山区是以山东省临沂市的三区九县为主体,主要由蒙山、沂山、孟良崮、北大山、芦山等高山携带无数丘陵组成,峰峦叠嶂,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风光流。据临沂地方志记栽,古时临沂为“四塞之,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贺不改革开放后临沂以“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是全国第一个进入百强市的革命老区。2016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3916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36.6亿元。在国家红办发布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所列全国红色旅游12个重点区域、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以及2016年底最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所列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临沂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均被选入。‎ ‎——(据各类资料综合摘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科尼岛当时发展成为休闲旅游胜地的有利条件,以及游客以“工人移民”居多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沂蒙山区(临沂市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革命历史基因(三条即可),简述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答案】(1)有利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拥有海滩、日照充足);有利的地理区位和人口优势(靠近纽约并拥有旅游人口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的技术条件(电力的应用、铁路交通的铺设等)。‎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组约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和企业用工人员(工人)涌入组约;动力技术的革新给工人腾出了更多休闲旅游时间;八小时工作制的逐步推行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施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生活权利和自由支配的时间(1886年美国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大罢工并促成同年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五月ー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工人生活状况差、收入有限,只能到科尼岛这样的旅游距离不远、旅游消费较低的地方旅游休闲;科尼岛上的旅游设施和项目适合工人阶层消费。‎ ‎(2)近代历史基因 ‎①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 ‎②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派遺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③(抗日战争期间)张自忠在1938年3月的临沂战役中,率军击溃向台儿庄增授的板垣师团,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④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在(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⑤(解放战争期间)从沂蒙山发起淮海战役中,沂蒙老区人民无私的后勤支援保障了准海战役的胜利。‎ ‎⑥(解放战争期间)从渡江战役至全国解放,沂蒙老区一直是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 ‎⑦自沂蒙山根据地创建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一直是八路军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指挥所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⑧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 红色旅游意义(从以下两方面评分):‎ ‎①有利于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国民龙其是青少年牢记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 ‎②有利于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刺激文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利于凝结我国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国际文化形象。‎ ‎【解析】‎ ‎【详解】(1)“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信息“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科尼岛,其海滩面向东方,整天都有阳光普照”、“1895年开张的‘海狮公园’修建了机动障碍跨越游,游客可以通过模拟车体验到专业骑师的经历。……到19世纪末,铁路已将整个大陆联成一个巨大的国家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人口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的技术条件。“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到19世纪末,铁路已将整个大陆联成一个巨大的国家市场……但对于构成大多数游客的工人移民来说,这里却是一个神奇刺激、远离尘世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纽约城市化进程加快、动力技术的革新给、八小时工作制的逐步推行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施行、科尼岛上的旅游设施和项目适合工人阶层消费等角度分析。‎ ‎(2)“革命历史基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的临沂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的孟良固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的淮海战役等角度说明。“意义”,依据材料二信息“2016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3916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36.6亿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依据材料信息“在国家红办发布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所列全国红色旅游12个重点区域、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以及2016年底最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所列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临沂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均被选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凝结我国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国际文化形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角度补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两位近代才俊论中国青少年的文选 ‎1900年梁启超(是年27岁)所写《少年中国说》(节选)‎ ‎1915年陈独秀(是年36岁)所撰《青年杂志》发刊词(节选)‎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鸣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 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英、美人相(x山,勉励)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软?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xing,磨刀石),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波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 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勉乎哉!‎ 从上述两则文选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历史背景,提出一种见解(或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紧扣材料及历史背景,见解鮮明,论之有据,观念正向,表述清晰。)‎ ‎【答案】见解(或论题)示例 示例①:梁、陈二人时近且同见。梁、陈二人同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政治危机,都希望有新思想新方案和新力量来改造挽救中国。‎ 示例②:梁、陈二人时近而见异。梁、陈二人虽然同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政治危机,梁启超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来改造古老的中华帝国,而陈独秀却希望以民主和科学为手段来挽救中国。‎ 示例③:梁、陈二人时异而见同。梁、陈二人在历史舞台上唱主角时,虽然处在清朝统治尚未结東和清朝统治已经结束的不同历史时期,但面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政治危机,二者都希望有新思想新方案和新力量来改造挽救中国。‎ 示例④:梁、陈二人时异且见异。梁、陈二人在历史舞台上唱主角时,处在清朝统治尚未结束和清朝统治已经结束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政治危机,梁启超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来改造古老的中华帝国,而陈独秀却希望以民主和科学为手段来挽救中国。‎ 示例⑤:从激情的少年中国理想到务实的中国青年担当。梁文重在勾画少年中国的理想,没有提出怎样构建少年中国的实际方案,反映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彷徨。陈文不仅提出青年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而且以“六义”明确了青年担当救国重任的实际构想,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示例⑥:两篇文章是中国近代有志青年毕生追求的宣言和荡气回肠的心曲。梁、陈二人虽然在思想观念上都有过前后不同的变化,在人生遭际上都历经多次沉浮,然而两人一生都致力于改造中国社会,为民族强盛和国家兴旺摇旗呐,四处奔走,矢志不渝,痴心不改。两篇文章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宣言和荡气回肠的心曲。‎ 示例⑦:时势造英雄,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造就了梁陈的奇思妙文。‎ 示例⑧:新陈代谢是历史的必然 示例⑨:青少年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示例⑩:“老大帝国”呼唤少年中国和中国青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上述两则文选,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历史背景,提出一种见解(或一个论题),该见解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要论之有据、观念正向、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1900年梁启超(是年27岁)所写《少年中国说》(节选)”、“1915年陈独秀(是年36岁)所撰《青年杂志》发刊词(节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梁、陈二人时近而见异。“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二人同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梁启超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来改造古老的中华帝国,而陈独秀却希望以民主和科学为手段来挽救中国等角度分析说明。其他也可从梁、陈二人时近且同见,梁、陈二人时异而见同,梁、陈二人时异且见异等角度分析。‎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 米海伊洛维奇颁布《国民议会法典》,规定地主对农奴有无限期占有权,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得随意迁移。这一法典的颁布,标志着农奴制在俄国的确17世纪中期,农奴占俄国人口的90%以上。…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与英国相等,但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生铁产量的1/15。同期,英国铁路长达15000公里,而俄国只有1500公里。在对外贸易中,也反映出俄国的工业水平之低:俄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俄国已经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据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2月,全国共发生了一千多次农民起义。1858-1860年,全国共发生了近三百次农民暴动。在自发的农民运动影响下,違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雇佣工人和遭受阶级压追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亚历山大二世治世的上半期,改革的阳光,是曾经一度照过俄国社会的。一八六年至六六年间,亚历山大曾经释放了全国的农奴及家奴,他又改良法制,使人民在法律之下律平等。不幸这些改革不但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反使他们对于革命的运动更加热烈。后来又遭到了一个波兰革命。于是亚历山大气忿失望之余,便一变而为一个反革命的专制魔王了。后来他的继位者亚历山大三世及尼古拉二世,又都是采取专制手段之人,于是俄国革命之机,便更如萧在弦上,欲止不能了。……所以那个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便成为件不可避免之事了。‎ ‎——据陈衡哲《西洋史》及多种版本教材改躺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及社会焦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答案】(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或封建农奴制下,农民被捆绑在地主土地上,缺乏人身自由,生活贫困缺乏购买力,满足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市场);频繁的农民暴动、雇佣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打击了沙皇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基础,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危机;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社会焦点:农奴制的存废问题。‎ ‎(2)①1861年改革并不彻底,农奴在赎买份地获得“解放”过程中不仅背上了沉重的赎金贷款包袱,还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重新向地主租地求生受剥削,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真正解除,加之脱离土地进入工厂的农民(工人)受垄断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压迫,使得农民(工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争取土地、自由和经济独立的新斗争。2 1861年改革虽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也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这使得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融为二体,形成了军事封建色彩浓厚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出很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导致参加帝国主义争夺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从而触发了一九一七年革命。‎ ‎③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壮大,为一九ー七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奠定了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追革命性较强,为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奠定了阶级基础。‎ ‎【解析】‎ ‎【分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地主对农奴有无限期占有权,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得随意迁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由材料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遭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雇佣工人和遭受阶级压追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得出:频繁的农民暴动、雇佣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结合所学知识从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打击了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等角度补充。“社会焦点”,依据材料信息得出:农奴制的存废问题。‎ ‎(2)“深远影响”,依据材料信息“不幸这些改革不但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反使他们对于革命的运动更加热烈”、“于是亚历山大气忿失望之余,便一变而为一个反革命的专制魔王了。后来他的继位者亚历山大三世及尼古拉二世,又都是采取专制手段之人”并结合所学从1861年改革并不彻底,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色彩浓厚;参加帝国主义争夺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俄国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追革命性较强等角度分析。‎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2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因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通过这些信件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冷战一直在缓慢而痛苦地解冻。但到20世纪80年代,冷战却突然而出乎意料地结束了。原因既简单又富有戏剧性。发动冷战需要两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两方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惊讶的世界目击了苏联从我们的世界地图上消失,为独联体所取代 ‎——综合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 ‎ 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副教授杨毅与同事回顾并分析发现,美国五份主流报纸在1992年到2006年之间的15年时间里,一共刊载了376篇报道“中国威胁”的文章,其中95篇来自《纽约时报》、78篇来自《华盛顿邮报》、72篇来自《洛杉矶时报)、66篇来自《华尔街日报》、65篇来自《芝加哥先驱报》。这些报道中所勾绘的“中国威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军事与战争威胁、经济与贸易威胁、政治与意识形态威胁。‎ ‎——摘编自吴飞《流动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威胁论”的缘起与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述肯尼迪与赫鲁晓夫通过信件和秘密渠道进行沟通的背景,指出两国沟通的结果以及原因。‎ ‎(2)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指出“冷战突然而出乎意料结束”的基本原因以及美国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实质。‎ ‎【答案】(1)背景:1962年,苏联在古巴建造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以改变美苏核对抗中的不利局面。美国发现该基地和苏联运弹行为后,武装封锁古巴。美苏两国进入最高军事戒备状态。‎ 结果:经谈判,两国达成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原因:美苏两国出于各自利益考量,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防止发生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两国在危机面前的理性交流和谈判。‎ ‎(2)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实质:美国的“冷战”思维(或中美两个大国博弈当中美方不安全感的体现、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而抛出的意识形态武器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2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因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和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如: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对古巴封锁及美苏军事高度对抗等。结果: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以两国达成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结束。原因: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原因需要从两国的利益、核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及两国的理性谈判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但到20世纪80年代,冷战却突然而出乎意料地结束了”可知冷战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告终。实质:材料“这些报道中所勾绘的“中国威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军事与战争威胁、经济与贸易威胁、政治与意识形态威胁”仍然体现的是美国的冷战思维,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国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今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今可奈何,虞今虞今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カ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于赴任池州刺史途中,路过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写下《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中,经乌江亭所在地,针对柱牧的《题乌江亭》,写下《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痕,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出上述三篇文诗所蕴含的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至少三个),评析三位文诗作者书写项羽时的不同立场及抒发侧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项羽。‎ ‎【答案】(1)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破釜沉舟、鸿门宴、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卷土重来等。‎ 不同立场及抒发侧重 ‎①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真实书写项羽的历史事迹、起兴衰亡和功败垂成;以文学家的笔触抒情描摹项羽的疆场故事、英雄驰骋和慷慨悲歌;以思想家的眼光深刻反思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刚愎自用、执迷不悟和历史教训。‎ ‎②杜牧:更多地表现出诗人咏史,抒发兵家胜败不可预期,遗憾项羽未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对已成定局的史实提出假设性理想化的推想,宣扬英雄人物必须具有的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 ‎③王安石:更多地表现出政治家咏史,以政治家和改革家的眼界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并道出其败在了劳师久战、刚愎自用与人心尽失,与杜牧的观点针锋相对。‎ ‎(2)评价: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壮大,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为加速秦朝灭亡立下了不朽功勋。在秦朝灭亡后,项羽拥兵封王(西楚霸王),楚汉相争,加剧了社会动荡和生灵涂炭。项羽本人骁勇善战,但勇而无谋,刚愎自用;居功自做,不善用人;尚武好战,暴虐无度(巨鹿之战后坑杀20万秦朝降军,屠咸阳,烧秦宫),最终因战事失利、丧失人心而败亡。‎ ‎【解析】‎ ‎【详解】(1)成语:材料是对项羽的评价,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及楚汉相争的成语有破釜沉舟、鸿门宴、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卷土重来等。立场及侧重:关于司马迁、杜牧及王安石的立场及侧重需要结合材料及三者的身份背景进行分析即可,如司马迁是史学家的眼光、杜牧是诗人的眼光及王安石是政治家的眼光等。‎ ‎(2)评价:关于项羽的评价可从对推翻秦朝统治、楚汉相争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破坏及因个人因素走向失败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