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学情检测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说法对应正确的有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6世纪初
②《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甲午年
③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民国26年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试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能力,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纪末期,故①错误;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不是甲午年,甲午年是1894年,故②错误;民国是1912年成立,1937年是民国26年,故③正确。本题选择A项正确。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分析
2.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 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 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尖锐,由谏官来调节
C. 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 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宰相的任免由皇帝决定,谏官的去留取决于宰相,而天子执政的好坏由谏官给予评判,三者循环相制,但谏官的职责在于规劝皇帝而非约束宰相,所以答案选D项,A B C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3.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属于罗马公民法 D. 它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哲学发展的产物,所以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
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A. 公民团体形成
B. 城邦政治产生
C. 商品经济发达
D. 民主意识强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海洋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题干中的“深远意义”即超越时代的意义,A项只是针对当时的古希腊而言,排除;城邦政治是对于古希腊而言,与“深远意义”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表明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达,但不能充分体现“深深远义”,故排除C项;材料“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体现的是古希腊民主意识的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
5.西周建立以后,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宗”相对应的是
A. 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局面 B. 保障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C. 成为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D. 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这符合“天下归周”;“天下归心”指的是西周建立后,通过分封制将周文化传播到全国,达到相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天下归宗”则是指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使得血缘关系成为西周维系统治的主要依据,而这也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故选B。
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制度的理解,西周时期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这一题要做对,还需要准确理解“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含义,解析里明确了这三个词的含义,在这基础上去分析才可以做对。
6.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候补者要凭学习修养来获取官职,而世官制之下地方官职都是世袭,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不是竞争,获取官职的机会也不是对任何人开放,排除D;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几乎没有考试的身份要求,故选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门第高贵为选官标准,排除C。
7. 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罗马法经历千余年而影响犹存的原因
B.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C. 立法者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有共通之处
D. 法律是立法者意志体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经历千余年而影响犹存的原因是罗马法的李埝,故A错误;法律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观反映,故B项错误;立法者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没有共通之处,故C错误;材料中“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说明法律是立法者意志的体现,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罗马法· 影响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
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以文臣为地方官
B. “设三衙”,统调分离
C. 设通判监督知州
D. 三分相权,崇文抑武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儒臣”即文官,“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担任地方长官,A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军事、监察、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BCD。
9.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而同时期的罗马
A. 从帝国转向共和国
B. 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
C. 法学走向高度成熟
D. 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由“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罗马处于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罗马是由共和国转入罗马帝国;B项错误,第一部成文法是公元前594年;D项错误,帝国时期的法律为万民法。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转换成罗马帝国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内容进行选择。
10.《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 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中文字“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的大体含义是家庭富裕之后提携自家宗族亲朋,建立本家族义塾与公田,灾荒年间接济亲朋,这深刻反映了浓厚的家庭宗族观念,即宗法观念浓郁,故答案选C,材料中善行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所以A D两项说法并不准确,B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1.西汉中期以后,源于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籍贯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这反映出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地域观念的影响消失
C. 宗族与政权再度重合 D. 分封制走向历史终结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宗族与政权的分离而非再度重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在以后的朝代还会出现并未走向历史终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 宰相专权
B. 强干弱枝
C. 地方困弱
D. 过度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实行分散相权的做法,即二府三司“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排除A;强干弱枝指的是军事部署方面,材料未涉及,排除B;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中枢机构,而非地方问题,因此排除C;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二府三司
13.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A. 贵族执政
B. 层级严密
C. 尊卑有秩
D. 代远情疏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故D正确,贵族执政、层级严密、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B、C。
1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答案】B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均是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通过削弱相权甚至最终废除宰相制度的方式,来加强皇权,强化君主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C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国古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通过弥合的方式,而是不断削弱相权并最终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
15. 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 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 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 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16. 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
A.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 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
C. 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D. 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元朝,中书省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枢密院是管理军事的,“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强调御史台的“医治”功能可知当时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
17.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8.在古代希腊、古罗马都能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是
A. 成年男性公民
B. 妇女
C. 外邦人
D. 奴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希腊、古罗马都能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故A项正确;BCD项在古希腊不享有政治权利的,排除。
19.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状元,一般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故D项正确;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世官制是世代继承为官的制度,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察举制是西汉察举为官的制度,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0.秦朝宣布自己当“五德之运”中的水德,汉朝既相信“五德之运”,又相信“君权神授”之说。秦汉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权至高无上
B. 使君权与神权结合
C. 使君主专制合法化
D. 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五德之运”、“君权神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德始终说”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统治者采用“五德始终说”和“君权神授”思想的目的是论证王朝兴替的合理性,使君主专制合法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没有体现“五德之运”,不能说明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选项是手段,不是目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故选A。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是罗马法的思想,不是罗马法本身,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教皇的权力,故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22.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一二个县;所谓“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有些地方设置侨州郡县。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答案】D
【解析】
州所辖郡县的减少,主要是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导致地方管理出现混乱局面,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是州对郡县的管理,不是中央政府管理不力,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此时地方割据势力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23.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出,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
【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
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封制度瓦解促进相互朝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而非井田制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国相互朝见和远交近攻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
25.周代礼治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该秩序表明西周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B. 出现“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C. 始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
D. 礼乐制已经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西周国家秩序的建立是依据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因此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选项B正确;选项A、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
【答案】(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
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
(2)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评: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
【解析】
由“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结合所学知识从不断完额善、逐步体系化日益严密角度分析。第二问结合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标准可以从吸纳社会精英、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秩序、有利由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等分析积极影响;由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可以从禁锢思想,阻碍发展角度分析消极影响。
第一问新变化由“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可以分析出确立相关法律制度;由“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可以分析出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由“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可以分析出具有政治色彩;由“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可以分析出与国际接轨。第二问评述可以从法制化和公务员体系两个角度分析积极影响;由“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分析其弊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刺史,以品级较低(秩六百石)的廷臣充任。分天下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巡行诸郡国,以六条诏书纠察不法。刺史虽然品级较低,却可以纠劾比自身品级较高的官员。汉朝规定,刺史只能纠察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不允许刺史问难下级官吏。刺史所纠察的范围,也只能以六条诏书为限。可见,刺史之设完全是实施监察,虽然监察权力很大,但无任何行政权。刺史督察,是奉诏行事,刺史是中央的派出官员,而不是地方官,但刺史的督查对象在地方。
——引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清代学者顾炎武曰:“夫(刺史)秩卑而命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刺史制度在当时的作用。
【答案】(1)特点:位卑而权重,以小监大;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刺史权力受到限制;刺史是中央派出机构,奉诏监察地方。
(2)作用:发挥了监察作用,有利于地方吏治的清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得知刺史虽然职位看起来比较低微,但是权力却是比较大的。它是中央监察地方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一种监察机构。此外还从材料中找寻到权利的分配问题和制约平衡问题等等,逐一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刺史的职能,我们结合所学知识也知道刺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综合以上两点结合具体的史实来概括和分析刺史所产生的作用,主要从职能的方面分析,最后综合来看它在封建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分析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节选《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关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材料三人民应该是权力的主人,但他们必须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萨托利曾言:我们只有在选举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担当统治的“民”……这种由选举产生的人民的代表主政,无疑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智慧水平……孟德斯鸠更明确、完整的提出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权如果不分别由不同的机关和人来掌握并在相互之间彼此制衡,公民自由就完了。l787年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运用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典的方式出色地构建了一个分权制衡的政体,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典范。
——叶海涛《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要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主与专制的认识。
【答案】(1)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生活公开、公正、自由。
(2)素质高的帝王统治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效地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成就。
(3)认识:民主制、专制制度都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成果;不同地理环境和国情成就了不同的制度;虽然各有利弊,但都推动了历史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取代专制制度成为历史潮流。
【解析】
(1)从“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能够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要义是主权在民;从“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我们能够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可以看出雅典政治生活公开、公正、自由。
(2)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积极作用”。从材料来看,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来开展大型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政策的推广。素质高的帝王统治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3)
解答本题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制度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适合不同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民主和专制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取代专制制度成为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