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推动了战国变法 ‎【答案】C ‎【解析】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 ‎2.《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 A. 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 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C. 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知,《诗经》在各诸侯国广泛传播,这种现象有利于增强各诸侯国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B项。《诗经》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唱形式,排除A项;《诗经》的传播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但无法看出是否能维持天下共主,排除C项;《诗经》的传播与普及平民教育无关,排除D项。‎ ‎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 ‎4.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这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A. 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可以判断出是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故本题选择C项;A在处理中没有提及;B中出现不符合题意;D中属于西周政治特点。‎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秦以前的政府,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哪种制度 A. 皇帝制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皇帝制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排除D项 ‎6.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可知是宋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正确;“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反映的是结果,材料无法体现,并且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 ‎7.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人在御史中丞领导下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与此相关的官职是 A. 监御史 B. 司隶校尉 C. 御史台 D. 州部刺史 ‎【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置州部刺史,在御史中丞领导下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监御史本身是地方监察官,不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察官,不接受御史中丞的领导,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没有设置御史台,排除C项。‎ ‎8.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材料中处应是 A. 吏部和兵部 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中书省和枢密院 D. 尚书省和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中央节制地方行省行政的是中书省,负责全国军事的是枢密院,C项符合史实;中央的吏部负责官员考核,和兵部隶属于中书省,A项错误;在元代只有中书省,不再存在中收门下,B项错误;元代没有尚书省,而军机处是清代才有的,D项错误。‎ ‎9.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尚书省权力被削弱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宰相权力有名无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证明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体制的约束,B项正确;唐代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执行,材料中所说的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尚书省权力被削弱,A项错误;材料中君主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皇权并没有空前强化,C项错误;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并不是有名无实,D项错误。‎ ‎10.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密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据此说明密折制度 A. 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 反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 C. 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 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 ‎【答案】D ‎【解析】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且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上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故选D项;密折奏事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清朝时已不存在宰相,排除B项;材料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 ‎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12.迪奥多鲁斯是一位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 ‎①一名妻子:‎ ‎②二个成年的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 ‎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 ‎④帮助其打理经济的来自邻邦的狄奥戈奈斯。‎ 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人数一共是 A. 2人 B. 3人 C. 4人 D. 5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仅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群体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是迪奥多鲁斯及其两个成年儿子,人数一共是3人,B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A. 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 人文主义勃兴 C.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 城邦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雅典“公民”认为人有国家属性,与国家兴亡共荣辱,其强烈的爱国意识,说明了其明确的城邦利益至上原则,故选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并不成熟,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人的价值与尊严,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B项;与国家兴亡个人荣辱相关的不只限于参政热情高,排除C项。‎ ‎14.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雅典人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五百人会议 B. 公民大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口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故A项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的蛟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沦决定,故B项正确;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故C项排除;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的执行机关,而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排除。 ‎ ‎15.观察下表,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第一表传唤 内容 一、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四、如诉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六,如当事人不能和解,则双方应于午前到广场或会议厅进行诉讼,由长官审理。‎ A. 内容相当广泛,阶级性强 B. 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C. 条文比较明晰,实用性强 D. 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双方应于午前到广场或会议厅进行诉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法律条文清晰明白,操作性与实用性强,因此选C项。材料未能体现罗马法内容广泛,阶级性强,故A排除;B项是万民法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D项是习惯法的特点,材料是成文法,故D排除。‎ ‎16.《十二铜表法》仍维持父亲的权威,父亲可以审判儿子、判他死刑或者将他卖掉:父亲在世时,儿子永不算是成年人。这体现了该法律 ‎①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②维护了贵族的某些特权 ‎③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④在内容上涉及家庭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十二铜表法》仍维持父亲的权威,父亲可以审判儿子、判他死刑或者将他卖掉:父亲在世时,儿子永不算是成年人”等信息可知,该法律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在内容上涉及家庭关系,故①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贵族特权的维护,②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③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C.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D.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注重吸引更多人满足罗马帝国扩张需要,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公民扩展到帝国统治下的所有自由民,说明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故C项正确。A项,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希腊比罗马更具独立与民主性,排除。‎ ‎18.恩格斯指出,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A. 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 B. 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法律复兴 C.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司法观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可知,罗马法对中世纪后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先驱,故选B。罗马法是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法学渊源,而不是政治原则,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当时,排除C;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至上的观念,排除D。‎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在行窃时当场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第二十三条规定“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尔贝斯山崖上抛下”;第二 十四条规定“如暗地毁灭庄稼,则处以比杀人还严重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崖上抛下”“严重的死刑”说明罗马法对于犯法者处理的刑罚严重,方法独特,显示出原始和野蛮的特点,故D正确;伦理道德没有体现出,故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处罚,没有调节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内容的很广泛,故C错误。‎ ‎20.1867年,英国通过了议会改革方案: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材料体现了英国 A. 议会主权扩张 B. 工人运动高涨 C. 普选权的实现 D. 选民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可知,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权力扩大,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21.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这些规定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对王权的限制有重大突破 B. 王权专制走向终结 C. 司法权高于王权得到认可 D. 责任内阁已经建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可知,议会对王权的限制有了重大突破,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国王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无法得出走向终结的结论,排除B;材料说的是议会的权力要高于国王,而议会并不行使司法权,排除C;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才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2.1760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选项B正确;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A排除;1689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1689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D。‎ ‎23.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 A. 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 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 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 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C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D项错误。‎ ‎24.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也确立了有别于英国的“君主为实,立宪为虚”的君主立宪政体。三者的共性是 A. 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 B. 总统都掌握国家行政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 ‎【答案】D ‎【解析】三国的政体均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形式,代议制最大特点是议会负责立法权,故D项正确;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故A项错误;英国是首相负责国家行政权,德国是宰相负责行政权,故B项错误;美国和德国政府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 ‎25.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材料中英国下议院“长方形的结构”凸显出的政治内涵是 ‎ A. 通过争鸣与对抗实现理性决策 B. 长方形结构比半圆形结构方便 C. 标志着英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D. 有利于议会更好地通过决议 ‎【答案】A ‎【解析】该题属于文献类史料分析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理解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英国下议院采用“长方形的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更适合政党体制”、“ 需要慎重的考虑”,即英国实行两党制,两党对于国家的重大政策有争辩和对抗的一面,但最终决策都是要保证谨慎的,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 ‎26.“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 邦联制、州权至上 B. 联邦制、分权制衡 C. 代议制、中央集权 D. 共和制、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和联邦至上,不是邦联制和州权至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也并未体现代议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这一规定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代议制原则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议会的议员不得在政府任职,在政府任职的不得担任国会议员,这体现的是彼此平等独立、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联邦制原则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排除A项;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排除D项。‎ ‎28.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 ‎29.有学者说:“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明智的政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而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这反映了美国 A. 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B. 重视维护多数选民的利益 C. 两党的国家冶理策略不同 D. 最大限度上保持两党团结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两党制,由材料中“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可知,两党都有协调关系、稳定政局的目的,这说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D两项材料未体现。‎ ‎30.为扭转货币发行的混乱状况,美国邦联政府根据《邦联条例》所授予的权限,于1781年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成立北美银行,发行纸币;但各州对此不屑一顾,到1786年有7个州继续发行自己的纸币,导致邦联政府金融改革的夭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A. 美国只是名义上获得独立 B. 美国邦联制存在明显弊端 C. 各州对《邦联条例》不满 D. 各州与邦联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1786年的时候美国还没有确立联邦制,而是在邦联制之下,所以才导致了邦联政府金融改革的夭折,说明邦联制弊端存在,故B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美国独立是实质上的,并不是名义上的;C选项从材料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不可调和”上。‎ 二、材料题 ‎31.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 ‎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答案】(1)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实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解析】(1)区别:根据材料“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力,不受中央政府节制;根据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节制,不得世袭。意义:根据材料分析官员选拔由“世卿世禄制”到君主任命,可以从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个方面分析。‎ ‎(2)根据所学依据近代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历程概括:《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的权力格局,奠定代议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成为“虚君”,议会权力膨胀;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参与权、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 ‎(3)明朝:根据材料“皇帝咨政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的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权限:明朝内阁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取決于皇帝的旨意,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決于皇帝的批红;英国:根据材料“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可知英国内阁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体现。权限:内阁掌握着行政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32.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材料二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2)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 ‎(3)“控制被统治者”: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使联邦政府拥有立法、司法、行政大权,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 ‎“控制自己”:政府内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约平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分权制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美国1787年宪法等方面来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 “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说明主权在民;“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说明法律至上;“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说明任人唯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唐朝的中央政府部门不是由一个机构来构成的,而是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构成,这是典型的三省六部制。它的作用教材中给出明确的说明,结合教材来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实就是讨论联邦制和邦联制的问题,到最后,美国选定了联邦制,也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讨论的是权力分配的问题,也就是美国所采取的三权分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