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天水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
2.“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立三司管理财政,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项正确。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故D项错误。
3.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雅典人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五百人会议
B. 公民大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口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故A项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的蛟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沦决定,故B项正确;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故C项排除;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的执行机关,而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排除。
4.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 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B. 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C. 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罗马法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因此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故答案为A项。BD项与罗马法无关,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5.据统计,在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口的4.4%,英国符合选举资格的农村选民约占农民总数的4%,城镇选民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1%多一点。这说明英国
A. 君主仍然掌握实权 B. 议会下院掌握实权
C. 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D. 工业革命受到阻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有选举权的人占成年人口太少,以及城镇选民占城市居民总数比例更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民主改革势在必行,工业资产阶级应当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利,选民的城乡分布应当更为合理,故答案为C项;这一时期责任内阁制早已形成,君主不再掌握实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没有受到阻碍,排除D项。
6.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一规定协调了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C. 南方与北方的关系
D. 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规定协调了美国大州与小州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央地方的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参议院、众议院议员名额问题与南方北方的关系也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关于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的规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认识到这反映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的问题,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 专制主义思潮盛行
C. 具有民主选举基础
D. 国会对政府有监督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判断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故选A。易错选B,B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不符合德国。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 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 攫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
D. 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列强的通商口岸,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所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借机将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74年
安徽
约3760万
不足1460万
江苏
约4430万
不足2000万
浙江
约3000万
不足1100万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答案】A
【解析】
从表格信息可知,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的人口大量锐减;结合所学太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和清朝之间在这些省份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大量减少,A项正确。浙江、江苏也有通商口岸,但是这两个省的人数还是减少,说明并不是由于通商口岸开放对人口的吸引,排除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与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的近代工业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且浙江等三地也是近代工业的集中之地,不可能吸纳数千万的劳动力,排除D。
10.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项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都与割占台湾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
11.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做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D. 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见作者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故A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带来政体的变化,强调政治意义,民主共和观念是思想意义,B错误。从材料看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不是作者的观点,C错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意义,也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D错误。
12.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它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文化逻辑的结果。这体现在
A. 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B.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C.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D. 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文化逻辑的结果,故选B。A项属于政治逻辑,排除;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外交事件,不属于文化层面的演变,排除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阶级条件,与内在的文化逻辑演变无关,排除D。
13.2016年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下列事件发生在80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是
A. 北伐战争开始 B. 长征胜利结束 C. 抗日联军成立 D. 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故B正确;北伐战争开始还1926年,A错误;抗日联军成立是1936年,但不是在西北地区,C错误;全面内战爆发是1937年,D错误。
14.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表了《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的要求。这一电文有利于
A. 消除国共两党的隔阂
B. 中共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 统一国共两党的立场
D.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37年2月……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的要求”可知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战争,即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为D。材料不能消除国共两党的隔阂,A错误。中共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材料只能统一抗日战线,不能统一立场,故C错误。
15.历史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的回答是
A.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 欧洲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D.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工业革命开展促使社会矛盾激化,A正确;B属于政治;C属于思想;D属于个人努力。
16.西方学者E·T·博罗金说:“俄国1917年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完全衰老的亚洲封建主义,同时反对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资本主义。”据此判断,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是
A.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B. 否定封建专制
C. 建立国家资本主义 D. 反对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既反对封建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可见他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A正确;B和C都是材料中反对的内容,排除;反对资本主义是材料中提及的信息,但不符合十月革命建立的目标,D错误。
17.首倡海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历史文件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首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两岸“三通”的议题就此提出,故A项正确。《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制定本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这一重要讲话,精辟地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在客观分析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和措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8.《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排除;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排除。
19.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 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要求与结果,由此可知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D符合题意,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排除A;B是发生在1979年,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排除C。故选D。
20.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这反映出新政权
A. 实行多党执政方式
B. 实行包容性的民主
C. 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D. 得到全国人民拥护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可以发现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表明是实行包容性的民主,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实行多党执政方式、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得到全国人民拥护,故排除ACD。
21.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见,这次会议强调
A. 法制建设
B. 司法独立
C. 人人平等
D. 人民民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知会议从法制机关的独立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方面强调加强法制建设,故答案为A。材料虽然提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但是材料主旨是法制建设内容而不是司法独立,排除B。人人平等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民民主,排除D。
22.有学者认为用“冷战”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
B. 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
C. 欧洲“冷战”掩盖了亚洲热战
D. 战后欧洲衰落已非世界中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体现了全球“冷战”的中心在欧洲,亚洲的局部“热战”是服务于全球“冷战”的,故C正确;“冷战”概念由谁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错误;“欧洲中心主义”并不等于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战后欧洲衰落,而是强调“冷战”的中心区域,故D错误。
23.1947年,美国政府官员邦迪指出,“尽管大国通常都不希望看到其他大国或国家集团出现,但美国还是全力支持西欧的统一,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当前与苏联的竞争中,美国和西欧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这一言论说明
A. 西欧一体化有助于美国实施冷战
B. 一体化的西欧外交由美国所操控
C. 苏联强大威胁了美国与西欧国家
D. 美苏对峙推动西欧开始了一体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总结出美国采用马歇尔计划支持西欧统一,是要利用西欧来控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即有助于美国实施冷战,答案为A。材料主要是从经济上支持西欧一体化,不能体现从政治上控制,B错误。材料主要从反共产主义方面讲述美国与西欧联合,而不是苏联强大威胁了美国与西欧国家,C错误。1967年西欧经济一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4.1971年7月,尼克松指出: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日本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些国家也将决定本世纪最1/3后时间的前途。这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B. 美国逐渐放弃霸主地位
C. 世界经济多极化形成 D. 中美两国关系实现缓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日本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可见材料中尼克松认为世界存在多极化发展趋势,故A符合题意;美国暂时不会放弃霸主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是一种预测,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多极化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2018年,美国认为叙利亚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平民死伤然而,化学武器事件并没有确凿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出兵叙利亚。这表明当今
A. “一超多强”格局进一步强化
B. 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C.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D.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D
【解析】美国绕过联合国出兵叙利亚,反映了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一超多强”的信息,排除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二、材料题
26.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主要取得了什么权力?由此初步确立了英国怎样的政治体制?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哪些政治制度创新。
【答案】(1)治国理念:依法治国。
政治体制:奴隶制民主政治。
(2)特点: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
(3)权力:立法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
体制:君主立宪制。
(4)“至善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理由: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思想文化:中国长期文化专制的影响下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播不充分。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治国理念:依据材料一“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可知依法治国。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2)特点:依据材料二罗马法第五表和第七表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依据材料中第九表可知罗马法注重法律公平。
(3)权力:依据材料三“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可知是立法权;依据材料“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可知是选举权;依据材料“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可知是言论自由权。体制:依据材料可知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至善完美的国家”依据材料四“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可知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由:依据所学围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政治、经济、阶级以及思想文化等思考回答。
(5)依据所学从新中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回答即可。
27.习近平指出:“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
材料二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联合会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中美《八一七公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美国采取这一政策的国际背景是什么;该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转变,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联合公报”发表于哪一年?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外交关系?
【答案】(1)政策:封锁、威胁、孤立的敌视政策。
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争霸。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的需要;中苏关系紧张: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削弱;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封锁中国计划的破产。
(2)时间:1972年。
内容: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国家利益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环境的影响。
【解析】(1)政策: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封锁、威胁、孤立的敌视政策回答。国际背景:依据所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争霸回答。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的需要、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削弱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等思考回答。
(2)时间:依据材料二“《联合会报》”可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签署的文献。内容: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以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家利益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