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8.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第 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
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选 C 由材料信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到上海”,可
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 C 项;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
故排除 A 项;铁路在 19 世纪 70 年代才在中国出现,故排除 B 项;军舰是军事
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故排除 D 项。
2.1879 年沙皇俄国乘机强占我国伊犁。清政府为了加快沟通军情,派李鸿
章负责修建大沽、北塘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一条通信线路。
该通信工具最可能是( )
A.驿站 B.电报
C.邮政 D.电话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1879 年”“为了加快沟通军情”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材料中的通讯工具是指电报,故 B 项正确;驿站和邮政传递信息的速度
比较慢,故 A、C 两项均排除;1900 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故 D
项排除。
3.右图所示是 1908 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
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
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解析:选 A “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
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 A 项正确;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的说法过于
绝对,故排除 B 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故排除 C 项;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
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故排除 D 项。
4.徐志摩在他一首著名的诗中写道:“长虫似的一条,呼吸是火焰,一死
儿往暗里闯,不顾危险,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
坠。”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电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选 C 电车不需要燃烧燃料,排除 A 项;诗中“长虫似的一条”,
说明交通工具形体瘦长,“精窄的两道,算是轨”,说明有轨道才能前进,排除
B、D 两项;“呼吸是火焰”,说明需要燃烧燃料,火车烟囱冒烟正像是呼吸的
状态,故 C 项正确。
5.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选 D 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文明,新式交通的
引入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近代化,故 D 项正确。
6.下面是 1881 年到 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
借款修
建
外国资本直
接投资
清政府
独立筹
资
官商
合办
里程(千米) 4 171.2 2 746.1 1 042.4 1 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解析:选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
款修建的铁路比例大,可见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 C 项
正确;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控制了近代中
国铁路的修筑权,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
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故排除 D 项。
7.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
中国( )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
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解析:选 B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内地,因此近代
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种分布不平衡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故 B 项正确。
8.“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这
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选 A 依据材料可知,此项发明手里拿着就能使用,能使位于不同地
点的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所以符合这一特点的近代通讯工具是电
话,故 A 项正确;电报不能使人听到对方的声音,故 B 项错误;电影不符合“人
手而能用”的特点,也不能使位于不同地点的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故 C 项错误;互联网是现代发明,不是近代发明,故 D 项错误。
9.《申报》在 20 世纪 30 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
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解析:选 B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地区刊登的汽车广告说明上海地区的交通
已经迈向了近代化,故 B 项正确;A 项错在“趋同化”,C 项错在“普及化”,
均排除;此时汽车制造还没有实现国产化,故 D 项错误。
10.1934 年陇海铁路修至潼关后,渝关“由荒凉之地,一变而成繁荣的商
埠,一时之间,商号栉比”。由此可知,当时( )
A.交通发展带动了区域的开发
B.国民党开始加强内地的建设
C.近代工业发展布局日趋合理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解析:选 A 材料中潼关因铁路的开通而使经济走向繁荣,这是交通发展促
进当地开发的体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对内地的建设,但并不能
说明是“开始”,故 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布局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 1935 年,故 D 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1.白寿彝《中国通史》写道:“为打破外轮垄断我国江海航运的局面,1867
年,总理衙门指出,‘与其听任私买,将来必为洋人所挟持,自不如显为告谕,
任从买卖,则其权尚可归华商自主’”。此举( )
A.推动近代航运业的兴起
B.反映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质变
C.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D.说明此时交通工具主要是轮船
解析:选 A 近代由于外轮大量入侵与我国旧式帆船的迅速淘汰,将发展民
族航运业提上了日程,推动了近代航运业的兴起,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属于
清末不是属于民国时期,故 B 项排除;“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 C 项排除;材料中重点不是强调交通工具,故 D 项排除。
12.沈葆桢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
则可行,以其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 年,中国第
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殖民统治的特殊环境
解析:选 B 从材料中的“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
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可知,台湾首先架设电报线得益
于当地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故答案为 B 项;A、C 两项在材料信息中均没有反
映,排除;台湾当时不是外国的殖民地,故排除 D 项。
13.1905 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
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
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中“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
轮一寸铁”可知,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的进步,而不是通信工具,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卢汉铁路并未巩固清王朝统治,故 C 项错误;“完全解决”的说法绝
对,故 D 项错误。
14.1868 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 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
车王国;截至 2016 年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 1 886
万并仍在迅猛增长,预计 2018 年将达到 2.35 亿。材料表明( )
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
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
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
解析:选 C 自行车变迁与科学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自
行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传递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从 1868 年中国
首次出现自行车到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再到近代中国共享单车
行业发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化,故 C 项正确;材
料描述的是中国自行车使用情况的发展变迁,与技术革命无关,故 D 项错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 年,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竣工。1885 年
中法战争后,洋务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尽管在修建
铁路的问题上保守势力的反对最为激烈,洋务派往往在争论中寡不敌众,但是到
1895 年为止,全国仍陆续修建了 360 余公里的铁路。
——冀城《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
材料二:因而中国建设大业必须以交通政策为头等重要,交通则以修铁路为
先。“建设之大计,当远测于十百年后,始能立国于基本于永久。建设最要之一
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者,则为铁路。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
动之机械,则建设之事,千端万绪,皆不克举。故国家有之交通,如人之有手足
四肢。人有手足始可以行动,始可以作事;国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运用后活
之效。否则,国家有广大之土地,丰富之物产,高尚思想之人民,而无交通以贯
输之,联络之,则亦有等于无。譬智之人而无手足,不能行动,不有发挥,即有
聪明才力,亦归无用。是以人而无手足而为废人;国而无交通,是为废国。余以
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
——《孙中山全集》第 2 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国人有关修筑铁路的主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
并阐述对铁路建设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尽管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保守势力的反对最
为激烈,洋务派往往在争论中寡不敌众,但是到 1895 年为止,全国仍陆续修建
了 360 余公里的铁路”和材料二“因而中国建设大业必须以交通政策为头等重
要,交通则以修铁路为先”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为保守势力反对外国人在中国
修筑铁路,洋务派认识到修筑铁路的重要性,孙中山认识到修筑铁路是发展实业
和国家富强的根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出处可知,洋务运动的开
展促进了晚清时期铁路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技及
有识之士的推动等角度可以分析原因;第二小问,对铁路建设的认识,可以从铁
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主张:保守势力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修筑铁路;洋务派认识到修筑
铁路有利于加强国防;孙中山认识到修筑铁路是发展实业和国家富强的根本。
(2)主要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辛亥革命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府的重视和投入;铁路建设(或设计)者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西方科技(铁路
修筑技术)的引进。
认识:铁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铁路建设倍加艰难,只有国家主权独立,铁路事业才能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 【历史】青海省西宁市2020届高三统2021-08-2611页
- 【历史】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21-08-26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69页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2021-08-2619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2021-08-267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2021-08-266页
-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阶段检2021-08-266页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2021-08-2623页
- 【历史】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2021-08-2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