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七月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唯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突出人的作用 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 D.依赖血缘纽带
2.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4.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
5.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 )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10.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 “政失厥道”。这表明他( )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遵从儒术
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
11.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2.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13.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
,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5.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 )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16.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00
133.5
240.4
275.5
372.9
520.4
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17.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18.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20.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21.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歌中反映的现象( )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
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
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2.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23.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
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A.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B.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24.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大国影响力作用举足轻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
开采
机器
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 “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DBA 6——10 BADCA 11——15 DDBBB 16——20 CACCA
21——24 CBBD
二、 非选择题
25答案 (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每点2分,任答5点得10分)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每点2分,共6分)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2分)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2分)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2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2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1分)
26答案 (示例一)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3分)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9分)
(示例二)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3分)
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9分)(“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7答案 (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每点2分,任答3点即给6分)
(2)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每点3分,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