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 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答案】C
【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A项没有体现,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B;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
2.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B. 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
C. 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 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前后信息比较可得知,前者正心在于君主,后者的正心,强调对于天子和庶人都很重要,这种差异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的变化,君主—平民二元社会的来临,理学对庶民社会的诉求是所有人的修身正心,故本题答案选B项;材料不仅体现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还强调庶民社会的修养,排除A项;本题旨在强调合注重个人修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
D. 心学思潮由此出现
【答案】C
【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时期,排除D项。
4.宋代文献中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宋史,向敏中传》记载:北宋初年嫠妇(寡妇)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材料主要反映
A. 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B. 门阀士族世风日下
C. 士大夫思想开明
D. 社会观念世俗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思想世俗化,故D正确。宋代理学是作为正统思想,故A错。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材料宋代时期门阀士族的影响已经不大了,故B错。开明一词通达事理,思想不守旧,宋代理学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士大夫们受其影响,士大夫思想开明这一说法不恰当,故C错。
5.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都是科举考试的内容,D错误。
6.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7.顾炎武认为,“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曰吏胥”;“病民之尤者,生员也”。他大声疾呼:“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这些言论主要体现出顾炎武
A.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 致力于社会变革
C.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D. 重视博学与考据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病民之尤者,生员也”、“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可见顾炎武主张社会变革,故选B;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8.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 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 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理学推崇重义忘利,但从材料信息来看,知识分子经商现象普遍,说明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出“士商相混”,不能反映四民社会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
9.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
10.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这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6世纪自然科学尚未摆脱教会束缚;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是在19世纪;D选项错误,《人体构造》的出版标志着医学步入科学化,材料并未强调医学进步对人文主义的丰富。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A. 加强专制王权
B. 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
C. 打击教会神权
D. 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但内部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王此举意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专制王权,故A项正确;英王此举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国教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故C项错误;此举激化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D项错误。
12.16世纪法国流传的一本小册子写道:“如果人民选举的统治者没有履行他的职责,人民——更确切地说,是人民的三级会议有权力来惩戒他吗?我认为人民当然有这样的权力。”这说明法国
A. 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B. 宗教改革威胁君主专制
C.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 天赋人权思想由来已久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法国在16
世纪的时候就已存在人民的权力要比神授的君主权力还要大的说法,由此说明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法国由来已久,故选D。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革命形势一触即发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是教会,法国的宗教战争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到18世纪,C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13.(2018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C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项错误。
14.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 表明西学已成社会时尚
B. 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 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 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西学译作的书籍名称可以看出均涉及西方先进技术,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些译作均与洋务事业的兴办密切相关,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排除B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5.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A. 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 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
C. 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
D. 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反映了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仍然将决策权归于皇帝,说明其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B正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统而不治”,不符合材料,故A排除;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与君主专制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君主专制思想不是民主共和思想的基础,故D排除。
16.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 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选择问题
C.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D选项。
17.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 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 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 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答案】A
【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辩证和科学”,排除D。
18.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可知毛泽东主张,全面抗战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可以并存与合作。这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答案为B项;二者是求同存异,并非是回归,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始终存在,无法消除,排除C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20.1874年,巴黎一小撮举止落拓的年轻人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对“感官印象”的推崇和对外在的光色瞬间的捕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世界。这一“美学世界”
A. 得到当时主流美术界认可 B. 表露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诞生出莫奈等美术界大师 D.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无情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代,受光学发展影响,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他们重视光色的瞬间捕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世界,C选项正确;印象派绘画没有立即得到主流画派的认可,A选项错误;对理性王国失望而产生的艺术派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B选项错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无情的是现实主义,D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后期,儒学始开启复兴的机运,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文化形成差异的原因。
【答案】(1)主要差异:唐:多元、开放;宋:单一(或各种思想主流区域融合)、内敛(或文化精神趋于单纯与收敛)。
(2)原因:唐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化;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趋于衰微;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宋:儒、佛、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
【解析】
(1)差异:根据材料中“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特点;根据材料中“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可知宋代文化具有单一、内敛的特点。
(2)原因:根据材料中“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文化、儒学危机、宗教文化与民族融合、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唐代文化多元、开放特点的成因;根据材料中“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产生、主流官方思想意识形态地位确立等方面分析宋代文化单一、内敛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答案】(1)背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2)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
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所学从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及公民价值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从对个体需求到社会权利需求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宣扬民主平等思想、思想解放、反封建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
【答案】(1)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中“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 、“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表现为从维护到批判礼教、从压抑个性向重视个性、从为专制服务到为民主服务和从重视等级到提倡自由平等。
(2)原因:根据材料中“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到国内,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
2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西汉宣帝(前91年一前49年)亲政后视“霸王道杂之”为必须遵行的“汉家制度”。因出身微贱,知道百姓对贪腐官员切齿痛恨,所以他在诛杀一批地位很高贪污官员的同时,还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对郡守级官吏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曾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诏令分给“流民还归者”公田,贷给种子与食物,并不要他们出算赋和给徭役。他的“厉精为治”取得了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兴”君主。但宣帝为了打击霍氏集团的权力,任用外戚、宦官,统治后期贪图奢侈逸乐,“颇修汉武故事,官室、车服盛于昭帝”,也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埋下祸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宣帝的历史功过。
【答案】(1)遵循“霸王道杂之”的指导思想;惩治贪腐,大力整饬吏治;加强官员考核;抑制豪强,减轻百姓负担。
(2)有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任用外戚、宦官,后期贪图享乐,是西汉末期走向混乱的重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宣帝历史功过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宣帝(前91年一前49年)亲政后视‘霸王道杂之’为必须遵行的‘汉家制度’”“所以他在诛杀一批地位很高贪污官员的同时”“并不定期派使者对郡守级官吏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曾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诏令分给‘流民还归者’公田,贷给种子与食物,并不要他们出算赋和给徭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评价汉宣帝的历史功过,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的‘厉精为治’取得了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兴’君主。但宣帝为了打击霍氏集团的权力,任用外戚、宦官,统治后期贪图奢侈逸乐,‘颇修汉武故事,官室、车服盛于昭帝’,也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埋下祸根”等信息分析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