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复学学业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出现了“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这说明
A. 汉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
B. 古代城市崛起依赖于水陆交通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
D. “农工商皆本”思想得以贯彻
【答案】A
【解析】材料“九分商贾一分民”反映出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故A项正确;水陆交通是古代城市崛起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张,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故D项错误。
2.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明朝,其突出变化是
地区
直隶
江苏
江西
福建
台湾
广东
陕西
四川
云南
行业
采煤业
丝织业
制瓷业制烟业
制茶业
制糖业
丝织业
造纸业
制盐业
冶铜业
A. 发展缓慢
B. 地位提高
C. 不平衡性
D. 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发展缓慢,并未发生突出变化,故A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材料中并未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C项错误;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在江苏的丝织业部门出现,图表中反映了涉及的范围扩大,并且在不同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
3.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因素,材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了大量工商业资金用于买田置地,这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正确;大量工商业资金用于买田置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排除;C项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D项是针对农业而言,都不属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故CD排除。
4.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
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正确;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排除D。
6.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7.《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C. 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
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社会與论对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提议的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国人逐渐接受新事物,市场意识逐渐形成,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兴起”,排除D。
8.
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据此可知
A. 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
B. 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局面
C. 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
【答案】A
【解析】根据“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可知,总理衙门主张学习西方,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以促进工商业发展,表明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设立商务局管理工商业,并非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商务局是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并非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排除D。
9.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问题。从表格提供的时间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这种历史现象并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排除A。表格中西部工厂数的明显的增多的确表明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是西移的,B项符合题意,正确;选B;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直到今天工业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建国之后的一五计划,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的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11.196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通知,对“195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进行精简。这一举措
A. 实际上否定了“大跃进”运动
B. 推动了人民公社化的深入
C. 基本根除了“左”倾思想影响
D. 有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6月”“对195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进行精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现状,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精减职工”是主要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大跃进”的否定和对人民公社的推动,故A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基本根除”。
12.
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这次调整
A. 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
C. 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
D.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及数据可以得出材料中的调整是指“八字方针”。结合材料中工业比重有所下调,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局面,故选择B项。A项是1978年。工农业产值的提高无法从比例的调整中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这次调整无法得出形成合理的工业局面,故D项错误。
13.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14.下图是“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建立
D.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由上图可知“市场”一词频率统计的第一次高峰是在1993年。结合所学,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符合题意;A项时间是1984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 A、C、D不符合题意。
15.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解析】题中所述“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应该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应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所以符合题意的应该是A项,当时的苏俄、中国都实行了开放政策。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期间,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引进外资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7. (2008年江苏卷,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解析】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所以选A。
18.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9年3月2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北平播音,使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1949年12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上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A. 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新闻媒体
B. 致力于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
C. 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
D. 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历史演变,没有体现出它是“最受欢迎的”媒体,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西方文明的传播,故D项排除。
19.流行词语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上山下乡、样板戏——“大跃进”时期
C. 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
D. 网购、微信——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D
【解析】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90年代,希望工程等助学工程相继发展起来。这一时代应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说法错误。“文革”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制定样板戏,钳制人民思想,摧残文化艺术的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浮夸风严重,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工业上还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故C项说法不正确。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网购、微信并逐渐进入人民生活,故D项说法正确。
20.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范仲淹救灾措施与罗斯福新政中的那一项内容不谋而合
A. 实行救济 B. 以工代赈
C.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 保护劳工权利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的信息可以看出,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这与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相似,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1.刺激消费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下列措施中,与此目的直接相关的是
A. 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
B. 开展“蓝鹰运动”
C. 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D.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
【答案】A
【解析】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为城市失业青年提供有报酬的工作,通过增加就业来刺激消费和生产。故答案为A项。开展“蓝鹰运动”是为了推动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B项;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是为了提供社会保障,稳定社会秩序,不符合题干中“直接相关”的要求,排除C项;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是为了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
22.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
C. 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
D.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
【答案】A
【解析】由“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可知,20世纪 中期以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有着更灵活的 选择,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 义思潮”“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排除BD;“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表明材料 的中心并非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优点,排除C。
23.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B.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敌人
D.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反映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故选A;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致富,排除B;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排除C;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止了,时间不符,排除D。
2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应排除;BC两项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排除。
25.1960年,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由于联盟的实力不及欧共体,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后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体现了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力日趋减弱
B.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放缓
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向明显
D.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后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向明显,故选C项。材料没有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力日趋减弱,故排除A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放缓与所学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判断不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排除D项。
26.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 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等信息可以得知,西欧签署《单一欧洲协定》,加快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增强了西欧经济实力及与美国竞争的实力,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主旨并不是设置贸易壁垒,故A项错误。西欧的一体化并没有动摇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与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无关,故C项错误。
27.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
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答案】B
【解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师道尊严是儒家的思想,故乙错误,
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和谐,故甲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丙正确,故C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故丁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
28.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 三纲五常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朱熹是理学家,看到山中的贝壳,就想到“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是在探求贝壳的理,故选B。
29.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D.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后妇女的地位下降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对“三纲五常”的恪守,因而造成该现象的出现,故A项说法正确;儒学在战国时期随着孟子和荀子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伦理思想,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3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誉为14-18世纪西欧出现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下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A. 文艺复兴仅仅是文化的复兴,并不是新生,称不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B. 宗教改革除了是思想解放运动外,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君主制度,期望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
D. 三者都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表达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排除A项,B项是宗教改革的性质,表述正确;C项中的“都反对君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文艺复兴不符合D项中的影响,排除。
31.“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在明朝,故A排除。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属于唐宋时期,故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属于明清时期,故C排除。《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属于元朝后,故D排除。
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6年7月13日一致表决:将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因为在殷墟发掘出土了
A. 甲骨文、兵马俑 B. 茶叶、青铜器
C. 甲骨文、青铜器 D. 丝绸、甲骨文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阳殷墟是商朝遗址,在殷墟发掘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因此选C。兵马俑属于秦朝,茶叶和丝绸不可能出现在商,排除。
33.“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生命的重视,体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C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生命的重视,体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A、B两项与人文精神相违背,排除;D项强调人的信仰并且受到束缚,排除。
34.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
35.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36. 孙中山在1906年12月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这是在解释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民生主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即通过改善民生来对革命任务来补充和发展,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37. 18世纪英国开始于棉纺织业技术改造与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之力和排山倒海之势,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工业革命由纺织到动力部门之间相互促进
B. 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C. 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运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D. 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彻底摆脱自然束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瓦特改良蒸汽机,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符合题意的是C项。
38.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料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无线电报公司。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 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B. 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
C.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
【答案】C
【解析】材料“电话公司……奔驰汽车厂……无线电报公司”反映了当时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技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而是反映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指垄断组织的形成,材料没有涉及垄断组织,故B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通讯与交通以外的领域也有成就,故D错误。故选C。
39.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 日心说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 ,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 ,故B项正确,ACD均错误。
4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C.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D.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依据“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人的领域”可知,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并非美国的单极世界,并且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没有打破世界格局的影响,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此(铁)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且内地股匪未靖……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之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1865年)
材料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定恢复从山海关至沈阳的关外段铁路工程,并先完成锦州段工程。当时有关官吏,因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故不得不起用詹天佑。于是,詹天佑被调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驻段工程师。詹天佑负责主持锦州段铁路的修筑任务,其工程相当艰巨。它包括锦州铁路和营口支线两部分,前者沿线需建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作机车用水,为此,需建数座水塔和蓄水池。詹天佑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筑。工程虽然艰巨,但进展较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关外铁路通车至锦州,次年通车至大虎山,营口支线也全部通车。正当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两军占领而被迫停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毛鸿宾对修筑铁路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困难,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是什么?近代交通发展的社会影响。
【答案】(1)反对。理由:不利于中国人的出行和贸易;容易引发民变,造成社会动荡。
(2)克服的困难: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内外压力。品质:不畏困难,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平易近人。
(3)列强入侵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影响: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解析】
(1)从材料“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内地股匪未靖……乘机煽动,作梗生端”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工程相当艰巨”“前者沿线需建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中可以概括出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困难。从材料“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筑”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概括指出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是列强入侵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推动社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的发展、出行方式、同世界的联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2.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的实质和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
(3)谈谈你对全球化的看法。
【答案】(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2)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因素:①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
②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⑤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⑥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
(3)看法: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概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叠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短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实现”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注意“关系”是双向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全球化”的问题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来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根本推动力、经济活动的主体、政治壁垒的消除、经济模式等方面作答。
(3)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入手,辩证的看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