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 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 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 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皇后设置的官吏和机构的裁撤,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到了权力的分配,故A正确;B属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材料中只是裁撤皇后设置的官职,并不能避免外戚干政可能性,故C错误;材料中关于裁撤官员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2.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故A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汉代已经出现,故B错误;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故C错误。
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 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 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不要任何人管”看,柏拉图认为当时的雅典人已不愿意受到约束甚至不愿受法律的约束,这表明直接民主制对法律制度的破坏,而法律是民主的基础,因此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不要任何人管不代表充满自由精神,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民主、人权思想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集权制度与民主政治想违背,不符合雅典的政治状况,故C项表述错误。
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
5.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 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全国性革命运动、经济诉求、军队支持材料无法体现,故BCD错误。
6.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D。
7.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
8.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C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C。
9.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这表明毛泽东
A.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C. 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D. 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允许存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这一认识符合过渡时期的基本思想,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这种认识是符合国情的,但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故B正确,A错误;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CD。
10.国会在讨论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瞻养父母,工人也会辞职。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该项法案是
A. 《全国工业复兴法》 B. 《农业调整法》
C. 《联邦紧急救济法》 D. 《社会保险法》
【答案】D
【解析】根据“子女就将不再瞻养父母,工人也会辞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法案的作用在于进行社会保障,所以该项法案应该是《社会保险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故选D项;AB不涉及社会保障,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联邦紧急救济法》旨在对生活困难家庭进行紧急救济,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故选D。
11.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国家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占全部就业比%
占全部投资比%
意大利
24.7
25.4
47.1
英国
11.1
8.1
20
联邦德国
12
10.5
12.7
法国
13.5
10.5
30
A. 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涨”状态 B.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C. 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D. 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答案】B
【解析】
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在西欧爆发,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欧洲各国经济是否走出“滞涨”状态,故A选项错误;数据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不能说明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故C选项错误;当时自由主义政策与其它政策结合推行,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 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说明新中国调整了和苏联外交策略,B正确;A是1958年;C主要是针对国民党签订条约;D中改善西方国家关系不符合事实。
13.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A. 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 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 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故A项正确。B项,图表信息并未体现农业产量降低,经济发展落后,故排除。C项表述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的史实不符合,故排除。D项,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成果,不能证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故排除。
14.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15.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次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生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
16.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
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角度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逐步转型的过程。”分别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以及百团大战角度归纳。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图片中和平鸽从“捍卫和平与正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角度回答。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那个题型,依据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意义从“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以及注重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意义角度形来回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村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
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
——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
材料二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漸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而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 1922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幸程、条例等,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个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是 “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经过不断完善,阎锡山用来实施“村政”的组织机构,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一村政处一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一区一县一段一编村一闾一邻一居民(另加村范委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
——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一一以民国
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
材料三 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
【答案】(1)特点: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义务性;侧重于道 德教化,选贤任能。
原因:士大夫的 积极推动;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 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的影响。
(2)不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的推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宗族结 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侧重于政治管理)
影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 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 控制和管理;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
(3)条件: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 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解析】(1)根据“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等内容可知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主要是自觉性、义务性,侧重道德教化,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由于士大夫的积极推动、挽救社会危机和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和总发行社会结构的影响等。
(2)根据“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可知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推行方向的差异,即近代山西的新“村制”是自上而下行政力量的推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宗族结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影响:根据“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并结合所学可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促进社会风气转变、削弱传统家族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乡村控制和巩固阎锡山统治等方面总结相关影响。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乡土性宗法关系的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家国情怀、基层自治政策和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概括相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