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形成性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朝秦暮楚”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当时秦楚两国相互对抗,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安全,时而倾向秦国,时而倾向楚国。这个成语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有
A. 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确立
B. 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C. 学在官府,向学风气兴起
D. 各种学术流派兴起,纷纷著书立说
【答案】B
【解析】材料“朝秦暮楚”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的情况。士阶层活跃是井田制和分封制日趋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的变化,排除A;士阶层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反映了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排除C;有的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针对社会动荡,士阶层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的看法,故选B。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3.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答案】D
【解析】“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说明突出的是礼法并用的思想,这符合荀子的思想,D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故D正确;A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B体现的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C符合韩非子的思想,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
A. 反对征收赋税
B. 关注民众生活
C. 发展社会生产
D. 重视强国富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6.《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A. 重征赋税
B. 实现“仁政”
C. “无为而治”
D. “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为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故选C;汉初实行减轻赋税的休养生息政策,A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D不符合汉初,排除。
7.《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封建迷信思想
D. 君主专制理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题干引文“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主要强调了天象与人的行为存在联系,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学说,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8.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
A. 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
B.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
C.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
D.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故D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属于道德品质方面,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9.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种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 汉朝和隋唐时期
B. 隋唐和宋明时期
C. 汉朝和宋明时期
D. 隋唐和晚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边缘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不受统治者重视;“神化”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僵化”是指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的状态;“维新化”是指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丑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综合所述,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人伦者,天理也”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某人”认为“克己复礼”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这是程朱理学思想。程朱理学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礼、义、仁、智的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选择A项。C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的本性、私欲的关系,而C项则是天理与人伦的关系;B、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认为“两种”是人心中的天理,故排除。
11.历史学家钱穆对朱熹的主张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中“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倡导唯物主义
B. 维护人的正当私欲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封建纲常伦理
【答案】C
【解析】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真理,因而说是“科学”的,故C正确。朱熹的理学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属于唯物主义,A 错误。他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不能正常维护人的正当私欲,B错误。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与其科学性无因果关系,D错误。
12.
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
D.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朱熹提出的,因此,题干材料“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地位的提升”中“四书”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地位上升,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因此,题干材料“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巩固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并没有取代“五经”的地位,也不会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故C错误。
13.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A.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 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从根本上否定了”不符合李贽的思想主张,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D。
1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工商皆本”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答案】B
【解析】“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均是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但是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只是“工商皆本”,因为明清之际的时代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工商皆本”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故B正确;ACD均不是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思想,排除。
15.清朝某著作中谈到:“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提出“理即气之理,而后天为理之义始成”,有力地批判了“理在气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观点。这部著作应该是
A. 《明夷待访录》
B. 《日知录》
C. 《船山遗书》
D. 《藏书》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可以理解为言心性天理要在气的基础上,没有气就无从谈心性和理,即“气一理二”,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王夫之的观点,与王夫之有关的代表作是《船山遗书》,故C正确;ABD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1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动摇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B选项排除。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是得到了强化,C选项排除。明清儒学对宋明理学是批判与继承,并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选项排除。
17.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A. 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 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 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 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古希腊罗马的史学研究蕴含人文主义精神,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ABD项。
18. 普罗泰戈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依据这种观点,他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它把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B. 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
C. 他忽视了人在现实中的地位
D. 他重视人而怀疑神
【答案】C
【解析】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主体的地位,所以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可知A、B正确,由“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可知D项正确。
19. 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A. “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
B. “性善论”的言论
C. “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
D. 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来看,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答案为A项。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探讨知识与善性的关系,而“认识你自己”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真理的追求,排除D项。
20.“知性的范围,在其它欧洲人中仍非常闭塞和狭隘,在这里由于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兴趣而被极大地打开了。”人的欲望被无限扩大。由此可知,“这里”是指( )
A. 古希腊 B. 意大利 C. 德意志 D. 西班牙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知性范围……在这里由于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兴趣而被极大地打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它在意大利发生,故B正确;古希腊以人文精神起源为特点,不是文艺复兴,故A排除;德意志和西班牙不是文艺复兴的首先发生地区,故CD排除。
21.“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假借给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李维的信,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得不感谢你,因为你时常帮助我忘却当下的邪恶。”他说的“当下的邪恶”主要是指
A. 技术的落后
B. 政治的分裂
C. 神学的束缚
D. 专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彼特拉克可以判断是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人文主义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因此他所指的“当下的邪恶”指的是神学的统治,故C项正确;技术的发展不是当时的邪恶,故A项错误;政治分裂是当时意大利的特点,但不是导致黑暗统治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当时处于宗教神学的统治之下,因此专制的盛行不是当时的邪恶,故D项错误。
22.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距题干当中的时间太长,故影响不大;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和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这两次运动发生的时间晚于题干中1438年。故此题应选B项
23.下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B. 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C. 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D.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答案】D
【解析】漫画中将神职人员比喻成恶魔,并且这个恶魔把正常人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了由教皇与主教和修士构成的牛车上,表现了作者对教会的不满,故D正确;材料中人的灵魂被束缚在教会的“牛车”上,表现不出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排除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4.2011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4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的信息说明从神学的角度论述人的独立性,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故B正确;西方一直信奉基督教,故A和C错误;D明显说法绝对。
25.“(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 加强世俗王权的权威
B. 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 强化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故C正确。应该是削弱了教皇的宗教权威,但没有体现加强了世俗王权的权威,故A错误。民众依然信仰基督教,并没有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错误。教皇的宗教权威扩大了路德教的影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强化基督教会的影响说法错误,故D错误。
26.下列运动中,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与“社会”双重觉醒的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结合所学知识, 启蒙运动不仅打击了宗教特权,而且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有利于人的觉醒,也要求建立民主社会,促进社会的觉醒,选项D正确;智者运动有利于人的觉醒,但没有涉及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排除A;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但并未涉及封建专制,排除B;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的权威,有利于在宗教信仰上人的解放,未涉及打击封建专制,排除C。
27.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被誉为“欧洲孔门第一弟子”。他极力推崇儒家文化是因为
A. 两人都主张维护“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B. 孔子最早提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 孔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与伏尔泰的自由平等思想相吻合
D.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孔子倡导的民本思想符合伏尔泰反封建专制的内涵,故C正确;A
不符合伏尔泰思想主张;B中最早说法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8.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政治自由只在“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为了保障自由,他主张
A. 君主立宪制
B. 三权分立
C. 社会契约论
D. 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为了保障权力不被滥用,主张实行权力制衡,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故B正确;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不能保证国家权力不被其他人和机构滥用,排除A;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明政府的权力源于人们,不能说明“国家权力不被滥用”,排除CD。
29.“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要进一步了解上述言论,我们应该阅读的著作是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哲学通信》
D. 《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A
【解析】“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社会契约思想,故选A;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没有详细的关于社会契约思想,排除BCD。
30.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A. 推动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 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C. 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D. 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重大政治影响是为资产阶级构建政治制度,推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故选C;根据“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可知,A错误;B是思想影响,不是政治影响,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改造”对儒学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三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材料三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四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表现:西汉的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内容包括“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主张。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3)思想体系:理学。
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内容:倡导社会变革,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解析】
(1)背景:根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根据“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得出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表现:根据所学可知,回答西汉的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以及主要内容即可。
影响:联系所学,可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分析回答。
(3)思想体系:根据“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结合所学可知是理学。
影响:根据“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得出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内容:根据“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得出倡导社会变革,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社会根源:联系所学,明末清初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等角度分析总结。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1)材料一是古希腊哪一学派“人文主义”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诉求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材料三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材料四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4)据材料四,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答案】(1)智者学派。意义:否定神的意志,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标志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因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3)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4)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解析】
(1)根据“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得出智者学派。意义:联系所学普罗太格拉的思想的影响,分别从否定神的意志,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等角度分析总结。
(2)主张: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得出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根据“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得出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因素: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背景,分别从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等角度分析总结。
(3)思想主张:根据“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得出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根据“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得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使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等角度分析解答。
(4)观点:卢梭:根据“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得出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根据“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得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根据“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得出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