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1-08-26 发布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乌丹一中高一第一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I 一、选择题 ‎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 王权的自我神化 C. 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D.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可知这与君主有关,没有体现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排除A项;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是在汉代提出,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代君主以天干为名行事,将自己的行为与天的意志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以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政治形势 ‎2.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 分封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本题应选D项;A、B两项均由D项所致,故与设问要求“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不符;题目中未涉及井田制的瓦解,故排除C项。‎ 点睛: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联系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4.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 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 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稳定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 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因此王国维先生作出这一论断是在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答案为C项。“封邦建国”制度是指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①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C。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③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 排除。‎ ‎7.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李贽对郡县制的评价主要是着眼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郡县制并非由李斯首创,排除A项;郡县制下取消了分封,不存在强国兼并弱国,排除B项;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D项。‎ ‎8.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常管宗室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大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B.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C.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D.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说明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A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B;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D。‎ ‎9.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规范诸侯王行为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诸侯王不能够私自出国界,说明汉武帝对地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防止地方诸侯联合,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君主专制体现的是中央内部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属于中央集权问题,A错误;材料未体现思想方面的控制,排除B;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0.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 知州“三岁一易”‎ B. 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初地方州郡长官为知州和通判,为实现对地方控制,地方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制衡,选项D正确;频繁更换知州并不能体现出“长贰之间相互牵制”,选项A排除;选项B中涉及的是中央官员,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地方州郡长官与禁军统领权无关,排除C。‎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A.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D. 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可知,唐朝由于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故“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指的是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2.“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A. 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是否山川便利 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作者对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从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与传统的以山川河流为界的划分不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样就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央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应选C。A项错在“便利”,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C.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D.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与题意相符,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说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一家权力独大,C选项排除。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选项排除。‎ ‎14.《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三司总理财政,三司由度支、盐铁、户部构成,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材料中只涉及到三司职责,并非反映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该项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由材料中“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三司使并非宰相,故B项错误。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最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A正确。 材料中设三司总理财政的主要目的并非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是为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皇权,故D错误。‎ ‎15.某一学者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 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根据“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项;“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排除C项;“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世袭制,故排除D项;“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是科举制中名落孙山的典故,故选B。‎ ‎16.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 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科举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科举中的糊名、誊录使主司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目的就是防止考试舞弊,弄虚作假,反映了宋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更加的完善,从而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录取数量”的问题,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降低报考要求”的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革新考试内容”的问题,排除D。故选C。‎ ‎17.‎ ‎ 《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 ‎18.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丙甲乙丁 D. 乙丁丙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可知,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可知,乙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根据“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知,丙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根据“文章须依八股形式”可知,丁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所以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丙甲乙丁,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 甲丙对,乙丁错 B. 乙丙对,甲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 甲乙对,丙丁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故甲的说法正确。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故乙的说法错误。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高素质的人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故丙的说法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故丁的说法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所以选A。‎ ‎20.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 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21.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应是 ‎①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②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④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意思是说,我们评价古代希腊城邦的成就的时候,只看它的优点和长处,不该看它的局限和不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结合所学判断,①②③都符合雅典民主制的相关史实,而且都是关于积极意义的评价,故选B;而④是对其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包括了其局限性,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点睛:这一题的关键是读懂“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这句话的含义,一旦明确了其含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正确解读题干信息,意义重大。‎ ‎22.古代雅典城邦,会于每年冬天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举产生一百多名官员包括步兵及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以便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坚持代议制民主原则 B. 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C. 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 在城邦内部实行直接民主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好在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中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比较注重官员的专业化发展;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易错警示】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3. 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地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格言使我们坚强。”对该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 罗马法首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B. 罗马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C.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源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罗马法的原则客观上符合近代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故选B。A不符合所学,排除;罗马法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近代西方国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保证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排除C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 ‎24.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D.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现代价值 ‎【详解】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信息“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产生了影响,故C项正确。B、D 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可排除。‎ ‎【点睛】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25.奥古斯都允许外出当兵的儿子,对他在服役期间取得的财物享有合法权利,如果该儿子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死亡,其财产将转归其父。后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其他各种公务部门服务时获取的财物。此外,对不是来源于父亲的财产,同样也允许儿子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材料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 A. 积极鼓励儿子离家外出当兵 B. 父亲的利益是执法的唯一标准 C. 用法律来协调财产权的矛盾 D. 父子关系是法律关注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可以解决财产权上的矛盾。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目的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本质及影响:‎ ‎(1)罗马法的实质: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是奴隶制的法制体系。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2)世界性的法律影响: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了。‎ 卷II 二、非选择题 ‎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官员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世官制,其方式为世袭制。原因:根据“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得出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根据“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得出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材料二体现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材料三体现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材料四体现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选官标准的演变为由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到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直至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演变过程。‎ ‎(3)不同:据材料“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察举制中的考试不是能否做官的标准,只是用以区分等级高下;据材料“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由材料“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以归纳出二者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打破特权对官制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分析总结。‎ ‎27.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建立的监察制度。 ‎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垂直的监察体系;完全受皇帝控制。秦朝的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监督百官;地方在郡设立监御史 ‎(2)特点:宋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 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和监察机构贪腐司空见惯。‎ ‎(4)经验教训:建立独立完善的监察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贪。‎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回答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中国后,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国家统一和统治回答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信息“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材料三信息“制定峻法,惩治贪官”“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回答特点。材料一、二提供正面经验,根据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可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材料二“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可知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材料三提供反面教训“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可以得出历代重视监察制度的原因。‎ ‎(3)本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另一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和监察机构贪腐司空见惯 ‎(4)本题需要从古代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即历代都比较注重监察体系的建立,可见当今廉政建设也应该要不断健全监察体系,同时古代监察制度被至于专制统治之下,为专制统治服务,实际效能有限,故今天要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应实现监察独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归纳材料体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 ‎(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机构有哪些?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参与范围上有何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答案】(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2)公民大会、陪审(民众)法庭、五百人会议(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局限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3)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解析】‎ ‎【详解】(1)权利:根据“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得出人身自由,根据“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得出财产安全,根据“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得出法律维权。特点:根据“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得出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2)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陪审(民众)法庭、五百人会议(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只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3)从民主范围看,只有少数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民主范围狭隘;从表决方式看,举手表决的方式简单;权力运用上看,直接民主导致公共权力滥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