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本考点在全国卷的考查中,高频考点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的内容相对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官营手工业仍是关注的重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 ‎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 12 -‎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主要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 ‎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4.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 ‎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②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灌溉工具 ‎①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②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③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 ‎(1)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 ‎(1)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 12 -‎ ‎④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⑤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⑥元代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⑦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铸业 ‎①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②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③战国中期以后的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④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⑤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⑥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制陶业 ‎①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②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4)制瓷业 ‎①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作原始青瓷。‎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③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④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⑤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教材补缺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知识拓展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 演进的互动关系 - 12 -‎ 易错易混 小农经济 ‎1.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 易错易混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知识拓展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轻巧识记 知识拓展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反映了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归纳总结 ‎1.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 农业: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手工业:技艺先进,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城镇经济繁荣。‎ ‎2.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汉代(陆路)‎ - 12 -‎ ‎★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 宋代(水路)‎ ‎★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 热考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 ‎[历史概念]‎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2.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读史 史料一中“《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判定该史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读史 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 ‎[史料三] ‎ - 12 -‎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 读史 自南宋到清依然推崇牛耕技术,说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 ‎3.结合史料二、三,概括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赋税徭役沉重。‎ ‎[系统认知]‎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④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2.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1)积极性 ‎①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 - 12 -‎ ‎②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性 ‎①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②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C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小家庭大量出现,从根源上来说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D项只是题干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排除。‎ - 12 -‎ ‎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这体现出( C )‎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知,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有着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未体现道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D项表述错误。‎ ‎3.学者韩养民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原来六国贵族的后裔成为豪强地主,到西汉中期以后,汉政权培植起来的地方大姓也逐渐加入进来。该说法能够成为一家之言的制度因素在于( D )‎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 B.宗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 D.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并发展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此题探究的是秦汉时期豪强地主阶层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这一社会现象的制度因素。此时中国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宗法制虽然存在但再也不是维护统治的唯一纽带,而王位世袭制早在夏朝就已确立,据此排除A、B、C三项;豪强地主之所以成为一股社会势力,主要得益于他们“地主”的身份,该身份的制度保障是地主土地所有制,D项正确。‎ ‎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反映。这就要求考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要把握这一原理,从经济角度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或实质(如第1题)。第2题,中国人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有关;欧洲诗歌中常见牧野与山林则跟庄园经济盛行有关。另外还要注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同学认为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事实上,由于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以及封建政府沉重的赋税,农民的生活是非常凄苦的。如秦代收“泰半之赋”,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热考主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 ‎[历史概念]‎ ‎1.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2.匠户 - 12 -‎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读史 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需要。‎ ‎[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读史 史料二信息“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读史 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 提示: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提示:官营手工业的弊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系统认知]‎ ‎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不在市 - 12 -‎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 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 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全面认识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①从行业和区域上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 ‎②从表现上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从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是十分微弱的,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④从历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 ‎(2)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素养落实]‎ 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佃客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B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解析:材料虽然提到了豪强地主庄园冶铁、制盐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庄园在官家经营之外,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手工业,出现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现象,这说明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D项夸大材料内涵,排除。‎ - 12 -‎ ‎2.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水平最高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解析: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需要,而民营手工业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其与市场联系更紧密,故其发展较快,甚至在许多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 ‎ ‎ 以上两题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手工业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手工业生产各具特点,故命题人往往依据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设置不同材料来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时代特点。复习备考时需注意梳理不同时期三种类型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如汉代田庄手工业、明清私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等)及其产生发展的时间。‎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和监督手工业生产。‎ ‎(2)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3)此后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鼎足而立的三种经营形态。‎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一)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综合拓展(二)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 12 -‎ ‎2.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 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 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 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综合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对海外贸 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城市发 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对文化教 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民族关 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风俗习 惯的影响 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