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安徽省庐巢七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试题(解析版)(1)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庐巢七校2020届高三第5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敬天、法祖、忠君、保民"和“以孝治天下”,可知儒家伦理融入了国家政治之中,D正确。儒学在历史上受到过几次冲击,A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瓦解,其影响力下降,材料中的思想是儒家影响的结果,B错误。C项中的“皆”过于绝对,错误。‎ ‎2.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B. 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 C. 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D. 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以官举士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选官方式留有汉朝实行的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察举制的痕迹,因此B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考之前“行卷”、“公荐”等形式的存在,这不能说明科考中腐败现象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考之前“行卷”、“公荐”等形式的存在,不能说明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项错误,唐朝科举考试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明确的选拔人才标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法制 C.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D. 统治重心开始转向乡村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明朝初期在地方举行“乡饮酒礼”,饮宴前要先读律令及刑部颁布的其他文件,并致训诫辞,被全体与会者指责为“顽民”的乡民可呈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了明初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宗法自治”的现象,也不能体现出“追求民主”,故BC两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执政官数量不同 B.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C.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D.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雅典和罗马的主要机构及运行方式本质上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贵族政治的不同,B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C、D两项从材料无法对比得出,也不是本质。故选B。‎ ‎5.法国宪法是一部不完备的宪法,未提及国家预算,没有规定公民权利,也没有单独规定司法权及地方政府。但是它是法国唯一持久的宪法,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规定皆由共和派担任总统 B. 能注重满足各阶层的利益 C. 是各政党相互妥协的产物 D. 规定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 ‎1875年宪法制定之前法国政局动荡,党派林立,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激烈,最终共和派票优势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共和政体,所以这部宪法正是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故C正确;规定皆由共和派担任总统的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A错误;B说法绝对化,排除;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是美国,故D错误。‎ ‎6.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A. 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 B. 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 C. 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 D. 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答案】D ‎【解析】‎ 材料显示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说明其拥有所有权并且收取租金,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英国人侵犯农民利益、中方被迫划割和国人痛恨租界之事,排除A、B、C项。‎ 点睛:材料“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是解题关键信息。‎ ‎7.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革命正是由这两种梦想的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种梦想的实现是在 A. 1924—1927年 B. 1927—1937年 C. 1937—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学者所述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获得民主解放两大目标,特别是使社会底层的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胜利应在解放战争时出现,故D项正确;1927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7-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各有侧重,也没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故BC两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状况解答即可。‎ ‎8.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 时间 会议 女性代表所占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A.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B. 女性参政意识增强 C. 女性权益得到保障 D. 民主政治制度建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显示妇女参政比例逐步上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即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答案为D;ABC是材料显示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美国《财富》杂志曾在香港回归前预言“香港已死”。十年后,该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这一变化表明 A.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B. 肯定中国“一国两制”政策效果 C. 香港回归前后没有本质区别 D. 中英双方和平签署《联合声明》‎ ‎【答案】B ‎【解析】‎ 材料“香港回归前预言‘香港已死’”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看好香港回归中国后的经济发展趋势,而“《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说明中国对香港的政策维持了香港的持续繁荣与稳定,这一变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对中国香港政策的肯定,故B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香港回归前后没有本质变化”说法错误,领土主权出现本质变化,香港由英国殖民地变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故C错误;中英双方和平签署《联合声明》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10.20世纪70年代,针对某一事件,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喜悦、迷惘、震惊交织在一起。当时最流行的三句话是:“蒋帮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日本时任首相)真着急”。由此可知,该事件 A. 源于美苏关系的日益缓和 B. 折射出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 C. 表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 D. 直接促使中国重返了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成为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符合材料“蒋帮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日本时任首相)真着急”,即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折射出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故B正确;20世纪7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且不符合“苏联干生气”,故A错误;根据材料“佐藤(日本时任首相)真着急”,与C相矛盾,排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并不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故D错误。‎ ‎11.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美国家庭厨房的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苏联人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折射出 A. 美苏都放弃了争夺世界霸权 B. 美国取得对苏联的全面优势 C. 美苏冷战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D. 美苏在科技上存在巨大差异 ‎【答案】C ‎【解析】‎ 美苏冷战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20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放弃,故A项错误;美国取得绝对优势,与材料中“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不符,故B项错误;巨大差距与材料中“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不符,故D项错误。‎ ‎12.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工商食官禁止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表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答案为B;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情况,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A错误;商业致富的意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C错误;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的主旨即可。‎ ‎13.东汉初,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户,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案比”‎ A. 利于封建国家控制劳动力 B. 有利于减轻农民阶级负担 C. 有利于瓦解豪强地主势力 D. 提高均田制授田的准确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案比”就是将农民的真实姓名、年龄和数量都统计出来,目的是明确掌握劳动力的数量,有利于征税、徭役等,故答案为A;材料内容不是减轻农民负担,B错误;材料内容某种程度上利于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而不能瓦解,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均田制,D错误。‎ ‎14.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这些人被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折射出 A. 租佃制日趋衰落 B. 人口大规模迁徙 C. 城市经济的繁荣 D. 农村经济的萧条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还有很多土地没有被开垦,但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为C;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材料中没有体现租佃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个别现象,大规模迁徙,所以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所以排除D。‎ ‎15.《世界是平的》一书提到,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和全球化雏形,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此时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主要来自 A. 教会 B. 个人 C. 公司 D. 国家 ‎【答案】D ‎【解析】‎ 题中“1492至1800年前后”可知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欧洲各国纷纷推行重商主义,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从而成为了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1-13世纪罗马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一定程度推动了全球化,但1492年到1800年前后教会不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中“1492至1800‎ 年前后”可知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薄弱,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个人还不具备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企业的发展才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题中是1492年到1800年前后,当时公司还不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故C选项错误。‎ ‎16.根据如图可知,该时期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A. 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B. 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他国 C. 英国仍保持着贸易优势 D. 西方大国外贸一直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由上图可知,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仍然比较高,可见其保持贸易优势地位,故答案为C;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美德国工业在19世纪中后期落后于英国,但是不能说一直落后于他国,B错误;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7.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后增设“计划部”,并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此举 A. 利于抗战时期的资源调配 B. 探索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C. 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D. 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答案】A ‎【解析】‎ 由“1932年”结合所学此时是日本侵华时期,由“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后增设“计划部””可以分析出国防设计委员会所从事的各项研究和调查工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有利于更好地调配战时资源,故A项正确;B项不选,此时期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还没正式形成;C 项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统治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D项不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重工业并没有改变。‎ ‎18.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A. 中国人口总数已开始下降 B. 自然灾害导致粮产量下降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D. 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答案】D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D项正确;材料是人均粮食消费,与人口下降没有关系,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过发生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B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9.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权或将承包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也可鼓励其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由此表明,土地流转这一做法 A. 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B. 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 C. 终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承包再延长三十年,有利于深化产权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答案为A;BC与材料“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矛盾,排除;土地承包仍然属于土地国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错误。‎ ‎20.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D.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答案】B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C项错误;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D项错误。‎ ‎21.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 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D.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答案】D ‎【解析】‎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通过含义可知经济民族主义就是要高筑关税壁垒,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排除;C选项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 ‎22.在英国传统福利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水平和项目。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据此可知,布莱尔政府 A. 极大提高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B. 扩大社会保障的多元化程度 C. 进一步削弱了政府行政权限 D. 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结合所学可知,布莱尔政府使社会保障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答案为B;福利制度并不能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A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说法绝对化,福利保障多元化不会消除,D错误。‎ ‎23.2016年6月24日,经公民投票,英国最后决定退出欧盟。英国退出欧盟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挫折 B. 英国国内消除了政治分歧 C. 欧盟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D. 区域化与全球化不能互补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16年6月英国经过公民投票,最后決定退出了欧盟。此事件违背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受挫,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国内消除政治分歧,排除B;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欧盟适应了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补充,D错误。‎ ‎【点睛】当前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24.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材料说明全球化 A. 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 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 人们应该多角度地看待 D. 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C ‎【解析】‎ 根据“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可知,吉登斯主张看待经济全球化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应该多角度看待,C项正确;吉登斯强调从经济竞争和日常生活的角度理解全球化的影响,与心理认同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5.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秦帝国剪力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答案】(1)特点:郡县制(自上而下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 优: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 ‎(2)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 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3)缺陷与关系: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 ‎(4)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任答其中2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第(1)题,设问一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逐一概括,根据材料“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推出郡县制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特征;根据材料“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推知道路系统是从核心到外缘扩散。设问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根据“传达命令效率很高”推出政令通畅效率高;根据材料“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得出地方反馈慢。第(2)题,设问一根据材料二得出董仲舒的贡献在设计了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根据材料信息“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推知一方面有利于选拔地方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反馈地方信息。第(3)题,根据材料“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推出政策适当基层民意无法反馈;根据材料“贵族长期垄断的……”推出贵族垄断政治寒门子弟难以入决策层;根据“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推出地方官员更换脱离民情等。第(4)题,设问则是根据前面逐一解决基层民情、官员任用、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 概述和评价: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 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新中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示例二:‎ ‎ 细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 概述和评价: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资金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农民的牺牲,其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原材料紧张、商品奇缺,粮食出现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开始反思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并开始反思苏联工业化过分汲取农业的资金积累方式的弊端;总结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成为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的开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分析。本题依据材料从“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或者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前者结合所学从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模式特点以及对于中国工业化影响,后者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弊端以及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存在问题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7.如图为美国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轨迹。其中,1900—1920年可划为“进步时代”,1929—1941年为“焦虑时代”,1980—1990年为“里根时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1)图中所示的三个时代,美国在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 ‎(2)这三个时代,美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思路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3)根据所学历史并结合现实,你有何启示?‎ ‎【答案】(1)问题:进步时代——垄断组织操纵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焦虑时代——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自发调节(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弊端;里根时代——凯恩斯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失灵,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2)同点:统治者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制度和政策;缓和社会矛盾;追求社会公正;维护和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启示:需要多角度地考查和认识社会变迁;面临重重困难,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很强的“自我纠偏”的能力,当今的美国依然是全球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可能会采取特殊地手段以维护全球霸权;当今的中国,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深化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进步时代”是1900-1920年,从关键词可以知道此时期是垄断组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1929-1945年的“焦虑时代”的关键词可知针对经济危机进行的罗斯福改革,此时急需解决的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弊端;1980-1990年的里根时代的关键词可知当时出现政府干预经济的失灵,即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2)对比“进步时代”“焦虑时代”“里根时代”政府解决问题角度可以从制度角度、公平公正角度、调节社会矛盾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进行归纳。‎ ‎(3)对于此类“历史并结合现实”带来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总结出历史有关规律;“启示”主要是针对中国或者针对现实能让我们学到哪些经验教训,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针对本题出现的三个时代,美国在当时都是面临重重困难,最终克服,说明美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发展,有“自我纠偏”能力,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一直存在,经济发展的纠偏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我们要学习美国在不同时期“自我纠偏”的经济可取的模式,为我所用,更进一步加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使全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美好生活”而奋斗。从而总结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