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MB
  • 2021-08-26 发布

辽宁省喀左县蒙古族第四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线上考试历史试卷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 历史试题 ‎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题、100分)‎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纪元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④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发生于1949年的是 ‎①颁布《共同纲领》 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③内蒙古成立区域自治机构 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化建设的最大成就是 A.告诫共产党人要戒骄戒躁 B.制定国家工业化方针 C.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5.新中国实行既体现民族平等,又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毛泽东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②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7.新中国成立后,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农村经济改革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9.下表是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増长情況统计表,材料反映了 钢 煤 棉 发电 粮食 比1949年增长(%)‎ ‎754‎ ‎105‎ ‎193‎ ‎68.1‎ ‎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46.2‎ ‎7.4‎ ‎53‎ ‎21.9‎ ‎9.3‎ A.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 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C.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 D.新制度推动国民经济复兴 ‎10.建国初期,为了粉碎“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的投机活动,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革命 D.三大改造 ‎11.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事件 意义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D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A B.B C.C D.D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教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独立自主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今天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交往准则,从其提出和倡导的环境看主要是因为 A.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缓和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形势 C.为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适应了不同类型国家的互相交往需要 ‎14.“上世纪50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是专为他而设的,……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精神中。”那文中提到的“他”是 A.赫鲁晓夫 B.杜鲁门 C.邓小平 D.周恩来 ‎15.下面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领导人针对一次国际会议的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该会 议是 ‎ ‎(1)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 ‎(2)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进入各种新的部队和军事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 26 届联大 D.中共一大 ‎16.下表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17.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 C.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D.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18.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日记中的记录 ‎①要大修水利,要大办农业,要大炼钢铁,要把旱地变成水浇田 ‎②区上召开了劳模村长和互助组组长联席会,主要内容仍是如何巩固与扩大互助组 ‎③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④我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按照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19.下列哪些因素推动我国1952—1957年工业发展迅速,超额完成指标 ‎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大跃进“大炼钢铁”‎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行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0.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人民公社 ‎ C.进行三大改造 ‎ D.发动“大跃进”‎ ‎21.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 ‎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20世纪50年代末,有农民说:“干不干,照吃饭——好坏不分;多劳不能多得——强弱不分;规定每人三碗饭——大小不分;社员占用公家东西——公私不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 B.大炼钢铁 C.人民公社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24.如图中的题词,是我党对下列哪一领域提出的工作方针?‎ A.艺术 B.学术 C.技术 D.经济 ‎25.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 A.刘少奇 B.彭德怀 C.贺龙 D.陈毅 ‎26.1976年10月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下写下了《祝酒歌》,这首歌三年后经中央电视台传遍神州大地,施光南当时的心情激动是由于:‎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B.文革的结束 ‎ C.改革开放的开展 ‎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27.如表是中国(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查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据如表推知,1960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说明 A.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 B.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C.中苏关系恶化影响报道 D.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28.“水稻杂交之父”称赞的是我国科技工作者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钱三强 D.侯德榜 ‎29.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日本田中首相,分别代表中日两国政府在声明文本上签字,随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推动中日建交的直接因素是(  )‎ A.日本正视侵华历史 B.中日民间交往频繁 C.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D.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3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周恩来在机场接机时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有媒体曾对此撰文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次握手表明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首先打开中美两国友好交往之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消除了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对抗 ‎3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工作重心是 A.对外开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改革政治体制 D.改革经济体制 ‎34.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5.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历史转折”的标志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3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7.下列图片所反映内容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是 A.邓小平南巡 B.浦东新区 C.中国加入WTO D.天津滨海新区 ‎38.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生产责任制经营方式的调整 ‎39.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下列有关“南方谈话”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谈话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②谈话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③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 ‎④谈话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0.《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面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该句歌词所指的历史史实是 A.中国改革开放起航 B.邓小平同志南巡及其讲话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41.中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地区行使主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B.香港、澳门人民的愿望 C.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D.英国和葡萄牙实力的衰退 ‎42.下面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主权学说 ‎4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40年代中 B.20世纪7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初 ‎44.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四大 ‎45.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精髓一致的是 A.解放思想 B.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46.有学者指出。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回答了时代的挑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阶段”是指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7.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A.孔子和孟子 B.墨子和老子 C.孟子和庄子 D.孔子和老子 ‎48、如下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中央官制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49、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②培养了近代军事、科技人才 ‎③实现了“自强”的目的  ④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历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0、.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表明 A.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B. 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C. 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D. 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纪元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④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有部分地区还未获得解放,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②,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学生面对组合类选择题的最好做法是运用排除法,首先排除说法过于绝对的。‎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发生于1949年的是 ‎①颁布《共同纲领》 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③内蒙古成立区域自治机构 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发表《共同纲领》,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选项A正确;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③错误,排除B、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12月,④错误,选项D排除。‎ ‎【点睛】‎ 基础题,准确记忆1949年重大历史事件即可。‎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体现的是“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体现的是“好花终须绿叶扶”,故选C;A项是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排除;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排除;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排除。‎ ‎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化建设的最大成就是 A.告诫共产党人要戒骄戒躁 B.制定国家工业化方针 C.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善了民主法治建设,故D符合题意;AB项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C项是1949年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ABC时间均不符合,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新中国实行既体现民族平等,又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D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了保证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排除C项。‎ ‎6.毛泽东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②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现的是长征,开始于1934年;“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雄鸡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天下白指的是全国取得了光明;于阗乐指的是最美妙的音乐。这句诗词是代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指的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综上所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7.新中国成立后,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农村经济改革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仍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故D项错误。‎ ‎8.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当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例上升,说明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故B选项正确;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A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工业并不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错误;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时期,这时期还没开始改造,故D选项错误。‎ ‎9.下表是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増长情況统计表,材料反映了 钢 煤 棉 发电 粮食 比1949年增长(%)‎ ‎754‎ ‎105‎ ‎193‎ ‎68.1‎ ‎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46.2‎ ‎7.4‎ ‎53‎ ‎21.9‎ ‎9.3‎ A.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 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C.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 D.新制度推动国民经济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工农业相比1949年都有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选项C正确;材料只列举了增长情况,无法得出是否因苏联援助导致,选项A排除;此时尚未开始“一五计划”,排除B;材料未阐述制度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D。‎ ‎【点睛】‎ 解题关键是把握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10.建国初期,为了粉碎“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的投机活动,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革命 D.三大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 ‎“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A正确;“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B错误;土地革命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C错误;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运动,D错误。‎ ‎11.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事件 意义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D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项正确;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此法律性文件并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平反冤假错案及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故D项错误。‎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教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独立自主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在1955年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其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故选A。BCD均在1949年就已提出,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5年”,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今天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交往准则,从其提出和倡导的环境看主要是因为 A.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缓和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形势 C.为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适应了不同类型国家的互相交往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内容适应了像中国和印度这样不同类型国家间相互交往的需要,所以才会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选D。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概括凝练出来的,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时就已经提出,故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当时美苏争霸的形势并未得到缓和,排除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中国面对的国际局势还比较复杂,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孤立遏制政策,故排除C。‎ ‎14.“上世纪50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是专为他而设的,……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精神中。”那文中提到的“他”是 A.赫鲁晓夫 B.杜鲁门 C.邓小平 D.周恩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上世纪50年代”“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文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的顺利结束,因此材料中提到的“他”是指周恩来,故D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中的“他”是指周恩来,而不是赫鲁晓夫、杜鲁门、邓小平,故排除A、B、C选项。‎ ‎15.下面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领导人针对一次国际会议的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该会 议是 ‎ ‎(1)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 ‎(2)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进入各种新的部队和军事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 26 届联大 D.中共一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和涉及的地区是印度支那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选项A正确;亚非会议和印度支那地区停战无关,排除B;第26届联大解决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印度支那无关,排除C;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其召开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6.下表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五计划前,我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材料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初期重工业的长足进步,使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本身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的急躁冒进,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重工业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排除C。‎ ‎17.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 C.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D.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漫画信息是,身着崭新工作服的1954年劳动者骑在崭新的摩托车上,实现了与骑自行车的1953年劳动者关于“五年计划”的接力。这显示了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胜利是在1956年,而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在1957年,故AB错误;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指的是1954年全国人大的建立,漫画是经济建设,故C错误。‎ ‎18.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日记中的记录 ‎①要大修水利,要大办农业,要大炼钢铁,要把旱地变成水浇田 ‎②区上召开了劳模村长和互助组组长联席会,主要内容仍是如何巩固与扩大互助组 ‎③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④我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按照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大炼钢铁”,可得出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由材料“如何巩固与扩大互助组”,可知②反映的是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可知③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材料“红卫兵的世界”可知④反映的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19.下列哪些因素推动我国1952—1957年工业发展迅速,超额完成指标 ‎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大跃进“大炼钢铁”‎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行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1952—1957年期间我国进行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生产关系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A正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是1958年,排除B、C、D。‎ ‎20.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人民公社 C.进行三大改造 D.发动“大跃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组织人民公社是提高公有化程度,进行三大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动“大跃进”是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21.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 ‎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反映的是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泛滥的结果,体现了国人赶英超美的愿望,B正确;大跃进偏离了八大路线,排除A、C;宣传画未体现人民公社,排除D。‎ ‎22.20世纪50年代末,有农民说:“干不干,照吃饭——好坏不分;多劳不能多得——强弱不分;规定每人三碗饭——大小不分;社员占用公家东西——公私不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 B.大炼钢铁 C.人民公社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讲究绝对的公平,但违背当时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破坏了农村经济,C正确;“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以发展重工业为特征,排除A;大炼钢铁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 ‎23.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58年的采风运动与当时大跃进的社会氛围有关,选项D反映了凤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情,符合题意;选项A、B、C是大跃进时期社会氛围的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如图中的题词,是我党对下列哪一领域提出的工作方针?‎ A.艺术 B.学术 C.技术 D.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百家争鸣”强调文学方面,“百花齐放”强调在艺术方面,故A选项正确;学术方面强调了“百家争鸣”,故B选项错误;“百花齐放”强调的事艺术,而不是技术和经济,故排除C、D选项。‎ ‎25.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 A.刘少奇 B.彭德怀 C.贺龙 D.陈毅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刘少奇,故A 正确;彭德怀、贺龙、陈毅都不符合史实,故BCD错误。‎ ‎26.1976年10月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下写下了《祝酒歌》,这首歌三年后经中央电视台传遍神州大地,施光南当时的心情激动是由于:‎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文革的结束 C.改革开放的开展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76年10月”“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下写下了《祝酒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是当时人们“无比激动”的原因,故B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的开展是在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选项错误;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27.如表是中国(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查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据如表推知,1960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说明 A.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 B.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C.中苏关系恶化影响报道 D.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人民日报》在60年代对美报道语以消极报道为主,1975年至1985年,消极报道减少,中性报道比例上升,积极报道比例略有提升,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建交,因此《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受到中国对外政策变化影响,选项D正确;1960年到1985年中国的社会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A;此时依然是两极格局,选项B排除;中国对美国的报道受到中苏关系恶化影响较小,而且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并未有明显好转,这是一个常量,不能作为中美关系这一变量的原因,排除C。‎ ‎28.“水稻杂交之父”称赞的是我国科技工作者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钱三强 D.侯德榜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水稻杂交之父”,故A选项正确;钱学森和钱三强主要成就是核领域,BC选项排除;侯德榜主要成就是侯氏制碱法,D选项排序。故选A。‎ ‎29.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日本田中首相,分别代表中日两国政府在声明文本上签字,随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推动中日建交的直接因素是(  )‎ A.日本正视侵华历史 B.中日民间交往频繁 C.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D.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选项D正确;日本正视侵华历史并不构成直接因素,排除A;民间交往不能直接推动外交关系的变革,排除B;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助于促进中日关系缓和,但是相对于中美关系缓和而言,中国国际地位并不能构成直接原因,排除C。‎ ‎3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周恩来在机场接机时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有媒体曾对此撰文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次握手表明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首先打开中美两国友好交往之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消除了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对抗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正确;“乒乓外交”首先打开中美两国友好交往之门,故B错误;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C错误;“消除了”说法绝对,故D错误。‎ ‎3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其实质是“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我国到1992年十四大才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故C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故D不符合题意。‎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工作重心是 A.对外开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改革政治体制 D.改革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B不符合题意;AD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具体体现,故AD不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涉及改革政治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B ‎【解析】‎ ‎【详解】‎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故B符合题意;毛泽东在改革开放之前逝世的,没有领导改革开放,故A不符合题意;江泽民和胡锦涛是邓小平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后继者,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5.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历史转折”的标志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历史的转折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中共七大,故A 选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的开端,“历史转折”,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四大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是“历史转折”,故D选项错误。‎ ‎3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在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D项所有内容的时间恰好与材料的时间限定对应一致,故选D。4个经济特区在1980年就已设立,与材料“1984年”的时间设定不一致,排除A;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1984年”的时间限定不一致,排除B;浦东开放是在1990年,与材料“1992年”的时间限定不一致,排除C。‎ ‎37.下列图片所反映内容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是 A.邓小平南巡 B.浦东新区 C.中国加入WTO D.天津滨海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C 正确;南巡讲话旨在推动改革深化,排除A;浦东新区开放、天津滨海新区均不能作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排除B、D。‎ ‎38.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生产责任制经营方式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散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D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属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不是否定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C。‎ ‎39.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下列有关“南方谈话”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谈话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②谈话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③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 ‎④谈话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南方谈话没有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40.《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面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该句歌词所指的历史史实是 A.中国改革开放起航 B.邓小平同志南巡及其讲话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故答案为B项;中国改革开放起航的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是在1997年,排除D项。‎ ‎41.中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地区行使主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B.香港、澳门人民的愿望 C.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D.英国和葡萄牙实力的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能收回港澳主权的根本原因,故选C。没有综合国力支撑,其他则成无根之木,ABD均非根源,排除。‎ ‎42.下面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主权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分别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图片见证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直接践行的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大陆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实行的制度,与港澳无关,故A选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与港澳回归无关,故C 选项错误;材料图片见证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直接践行的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不是人民主权学说,故D选项错误。‎ ‎4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40年代中 B.20世纪7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初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是祖国统一问题,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1980年以后两岸的交往才逐步被打破,1984年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时期台湾允许台胞赴大陆探亲,因此材料现象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选项C正确;20世纪40年代中,抗战结束,这时期依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台湾和大陆尚未分离,选项A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两岸关系僵持,炮击金门,因此选项B排除;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合题干中“最初”,排除D。‎ ‎44.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并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所学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分析解答。‎ ‎45.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精髓一致的是 A.解放思想 B.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强调从国情出发,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方针,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故C选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精髓一致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解放思想,故A选项错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强调从国情出发,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而不是群众路线,故B选项错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但不是其精髓,故D选项错误。‎ ‎46.有学者指出。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回答了时代的挑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阶段”是指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知,符合邓小平理论,故A选项正确;“三个代表”思想主要涉及建设党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邓小平理论,而不是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故排除C、D选项。‎ ‎47.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A.孔子和孟子 B.墨子和老子 C.孟子和庄子 D.孔子和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构建礼乐文明社会。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48、如下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中央官制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中“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 ‎49、下列对洋务运动评述,正确的有 ‎①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②培养了近代军事、科技人才 ‎③实现了“自强”的目的  ④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历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①②④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排除③选C项。‎ 考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点评: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局限: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50、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表明 A.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B. 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C. 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D. 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斯福的话表明中国为抗击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