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夯实基础)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测试 (夯实基础) 1、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 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2、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 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3、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 500 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 4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 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对于上述材料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 B.三民主义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C.三民主义在当时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D.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已经实现 4、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 部新宪法来统治令国。据此可知, 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统治 B.贏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5、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 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 A.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6、1920 年 11 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 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 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 中山( )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要求反对帝国主义 C.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特别重视民生主义 7、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8、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 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 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性 9、1926 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 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 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B.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C.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0、1938 年 5 月,毛泽东开始创作《论持久战》,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B.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C.正面战场失利面临困境 D.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1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 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2、在 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 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 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 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主要意图是( ) A. 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 B. 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 C. 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 D. 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13、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认为: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毛泽东( ) A.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B.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4、1949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 A.是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排斥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15、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 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 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16、 图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开始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7、1992 年 3 月 26 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登了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 在深圳纪实》。此处的“满眼春”是指( )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收到实效 B.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形成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 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雾霾”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 话题,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而治理雾霾,尤其需要一些高投入、高能耗、髙 污染的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这突出体现了对什么思想的贯彻( ) A.科学发展观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教兴国 20、20 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 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 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 20 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 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 年至 1903 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戌戌变 法的失敗和清廷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孙中山革命派的激进方案…… 1905 年以后他 的政治态度复归于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 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 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 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 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 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 进化” 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 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 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 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 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 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 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 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 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 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 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 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 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 年 12 月) 回答: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十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 支持”解放战争的?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2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使党和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信念更加 坚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 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 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 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 要是什么?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 系。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A 项只反 映出谋求经济的平等,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故B项错误;通过政治革 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 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故 D 项错误。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 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 A 项正确;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故 B 项错误;民生的“空想”色彩, 不是孙中山不重视民生,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故 C 项错误;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 施,即平均地权,但它并没有真正满足农民要求,所以得不到农民响应,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影响由材料信息“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可知当时三 民主义成为一股社会思潮,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 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三民主义也并未深入人心.A、B 两项错误;D 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表明,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 目标是建立宪政民主,故 C 项正确。推翻封建统治、赢得民族独立、解决民生问题 与题干中 “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不符,故 A,B,D 三项错误。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内容,仍然属于资产阶级 土地纲领,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故 A 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故 B 项错误。D 项明显错误,应排除。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 项明显错误;材料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 项正确;C 项发生的时 间是 1924 年;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虽然主张不同,但是都是中 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主张,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在 行动上脱离群众,这是其阶级局限性导致的,其思想也有这一特征,故选 C。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以得 知,本题考查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 A 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俄的模式, 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 据地,没有提到红军进行长征,故 D 项错误。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通过淸晰划分功绩,凸显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 项正确;此时为 1927 年,中国革命尚未结束,A 项夸大了材料之意;材料未涉及 武装割据,B 项错误;D 项显然与材料主旨不符。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正面战场失利面临困境,针对 中国国民党内部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 部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 的战略,故 C 项正确。1938 年 10 月,武汉、广州沦陷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排除 A 项;1937 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排除 B 项;1945 年 8 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排除 C 项。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指的是中国 在当时不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C 项正确。材料指 的是借鉴俄国的经验,实际上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A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3—1956 年,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1949 年革命胜利前夕,针对即将走向执政岗位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要全党注意警惕 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防止骄傲自满和政治腐败。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体 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指暴力革命,不属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暴力革命,故 A 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 B 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故 C 项错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邓小乎理论,故 D 项错误。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 阐述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 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故 D 项正确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故 A 项错误。新 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故 B 项错 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 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销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 C 项。A、B、D 项不是主要 影响。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A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纲;B 中国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D 中国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故选 C。 点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 略决策。 (2)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1992 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邓小平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报道发表时邓小平刚发表了 “南 方谈话”,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C 项正确。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 D 不对,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应邓小平理论;B 不对,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应毛泽东思想;“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此只有 C 符合题意。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 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治理雾霾,促进一些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正是对此的体现。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以来的大思想理论成果,材料提及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从国情出发,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 A 项符合史实,正确;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无关,B 项排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展观是 21 世纪的理论成果,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理论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D 项排除。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变:中国采用 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 复杂多变;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等。 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掀起轰轰烈烈的护法、护国运动等. 3.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表现: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历史难题。 解析:1."不变”可据材料中“梁启超的理想便是……资产阶级国家”得出,“变”可据材料 “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得出;“原因”应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回答。 2.“策略”据材料可得出是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结合所学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 答。 3.“背景”据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作答;“表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 治经济活动作答。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 互助合作道路。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 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 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 “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 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 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 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 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 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 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2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 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八大会议的 召开。 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奋斗目标:健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 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解析:1.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建国初到中共八大的史 实即可。 2.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 3.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性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