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林州一中2019级高一2月调研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
A. 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
B. 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 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
2.《汉书·食货志》记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南宋陈旁旉(fū)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需适时增加肥力
C. 提倡精耕细作
D. 善于积累经验
3.“布谷屋檐唤早耕,农夫惊起多叹声。瓶储无粟准负耒,征税煎迫难逃生……且救眼前贪人手,半供县官半胥吏。耕场磷磷稻芒垂,共道年丰慰宿期。那知获罢未入屋,已被商贾催纳速。”此唐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封闭性
B. 落后性
C. 自足性
D. 脆弱性
4.《吕氏春秋·审分》中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反映了当时( )
A. 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 “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 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5.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 自然经济的产生
B.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集体耕作方式的发展
6.《景德镇陶录》载:“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人陶氏所烧造。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这反映唐朝时期的景德镇( )
A. 以生产白瓷名闻天下
B. 制瓷业以私营为主
C. 瓷器生产的规模较大
D. 制瓷业已具备较高的技艺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只漆杯最有可能出自( )
A. 家庭手工业
B. 田庄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8.下面是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精品文物。这些青铜器在当时( )
A. 来源于分散小作坊
B. 由官府垄断生产
C. 流向市场进行交易
D. 在民间得到使用
9.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D.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10.清顺治二年(1645 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 )
A. 导致工匠收入减少
B. 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D. 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
11.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
A. 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 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明末,民窑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民营手工业发展壮大
B. 民营和官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C. 中国制瓷业领先世界
D. 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14.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之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
①注重商品质量
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
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15.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16.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的人身财产经常面临着威胁。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经营货款存放于柜坊
B. 通过邸店借贷货款
C. 求助于政府开办的市舶使
D. 通过十三行转运货款
17.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北京是经贸中心
B.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区域商帮的发展
18.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出现柜坊和飞钱
C. 政府推行开放的外贸政策
D. 出现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19.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B.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20.明清时期的临清出现“舟车毕集,货财萃上”“十九皆徽商占籍(落户居住)”的现象。此材料可以用来佐证临清( )
A. 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B.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C.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21.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22.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3.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
动机
(1)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
(2)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3)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
A. 文字狱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康熙收复台湾
24.汉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把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使得诸侯、豪强、大商人“訾至巨万”,以至于岀现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的现象。这现象( )
A.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 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5.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 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 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 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26.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下列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 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27.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8.《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的实际目的是(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 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29.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 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D. 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30.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
A. 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 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 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31.继哥伦布西航之后,欧洲许多国家在政府的帮助组织下,纷纷组成探险船队。欧洲国家的上述举动意在( )
A. 完成哥伦布未竟事业
B. 探索未知的辽阔海域
C. 传播神圣的宗教事业
D. 获取海外的黄金白银
32.有学者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33.16 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 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
B.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匮乏
34.“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庶的描述( )
A.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 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C. 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 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
35.据《世界文明史》:1540 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岀现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新航路的开辟
36.16 世纪英国在采矿、治金、制盐、造纸、制硝、啤酒、铜器等工业中都建立了很大的手工工场。例如:在制盐方面,1339 年就岀现了一个投资 4 万英和雇用 3 百人的手工工场:在纺织方面,有一个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商在 16 世纪初就有一个 1 千多人的宏大纺织手工工场。16 世纪法国在纺织、麻织、毛织、地毯、花边、玻璃、治金、金属加工等工业中,也都岀现了手工工场。据此推知( )
A. 英法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早期殖民扩张促进英法手工工场发展
D. 先进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37.1768 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 年后,他已经赚了 7.6 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 新航路的开辟是英国人首先实现的
B. 英国殖民扩张兴起
C. 殖民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D. 英国是“海上霸主”
38.17 世纪初,有荷兰人著书呼吁:所有人依国际法均可自由航行,每个民族均可与另一个民族自由地交往,并可自由地与之从事贸易。当时荷兰人提出该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A. 确立经济交往的全球性原则
B. 促进世界经济有序合作
C. 打破葡、西对航海贸易的垄断
D. 积极开发海洋资源
39.下图反映了 16 世纪初期到 18 世纪中期三角航程,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 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0.“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材料反映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哪一重要的途径( )
A. 奴隶贸易
B. 殖民掠夺
C. “重商主义”
D. 成立殖民公司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41.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 和 18 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早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一直到 18 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的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淸朝的重视。但淸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对外贸易中欧洲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欧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并指出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心态。(12分)
林州一中2019级高一2月调研
历史答案
1.C
2.C
3.D
4.C
5.B
6.D
7.D
8.B
9.C
10.C
11.B
12.C
13.A
14.C
15.D
16.A
17.D
18.D
19.C
20.A
21.B
22.B
23.B
24.C
25.D
26.B
27.C
28.B
29.B
30.B
31.D
32.C
33.C
34.B
35.D
36.C
37.C
38.C
39.B
40.B
41.
(1)地位:欧洲居于主导地位。
根本原因:亚洲以自然经济为主体。
(2)背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心态:天朝上国(夜郎自大)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所说的贸易是指三角贸易,而三角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所以欧洲居于主导地位,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类型上进行解释,即亚洲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抵制西方商品。
(2)从材料三的具体内容来看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既要突出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又要突出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背景,两大背景缺一不可。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不了解世界、闭关锁国、天朝上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