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
2.(2020·肇庆模拟)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社会权势变动,故C项正确。
3.(2020·洛阳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解析:选A。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其主张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4.(2020·德州期末)与孔、孟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选C。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5.(2020·桂林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解析:选B。根据材料“墨家认为‘天与鬼’……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思想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
6.(2020·绵阳二诊)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后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这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
7.(2020·广东六校联考)《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可知,正是因为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才使得儒学在孔子之后出现分歧众多的情况,故选A项。
8.(2020·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解析:选B。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而孔子强调天命论,由此可知墨家与儒家可能相互诘难,故选B项。
9.(2020·滨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是儒法两大传统思想流派的吏治观,据此可知( )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法家吏治观优于儒家吏治观
解析:选A。根据“贤者居位”“出于公心”“主信忠臣”可知,儒家吏治强调个人内在品性,根据“形式主义”“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等信息可知法家吏治更注重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这源于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故选A项。
10.(2020·怀化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解析:选B。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这体现出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
1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B.富有人文精神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D.摆脱宗教束缚
解析:选B。材料“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突出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
12.(2020·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解析:选D。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
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
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答案:(1)相通之处:都倡导贤人治国;都将德、善作为政治的终极目标,试图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都强调社会等级性;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凸显;雅典城邦政局混乱不堪;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上古(商周)时期敬德、重民思想的影响。
(3)启示: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方式;必须法治与德治并用,要将法治的理念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14.(2020·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
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可以拟定论题: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与希腊面对动乱与挑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其次,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与希腊两个角度论证这种不同。最后,就所论证的论题作简要的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学者代表自己阶层的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的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