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 ‎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1.5分,共46题,总计69分)‎ ‎1.春秋战国时期,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表明这些诸侯国力图(  )‎ A.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                    B.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 C.表达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                    D.追溯各自国家早期的历史 ‎2.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奴隶制几经风波后重新稳定                B.开始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C.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之中                D.天命神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3.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 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 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4.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 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                B.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 ‎5.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6.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7. ‎ 表1 ‎ 类别 ‎ 士族 ‎ 小姓 ‎ 寒族 ‎ 人数 ‎ 总计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进士 ‎ ‎589 ‎ ‎71.0 ‎ ‎109 ‎ ‎13.1 ‎ ‎132 ‎ ‎15.9 ‎ ‎830 ‎ 明经 ‎ ‎81 ‎ ‎63.3 ‎ ‎18 ‎ ‎14.0 ‎ ‎29 ‎ ‎22.7 ‎ ‎128 ‎ 制举 ‎ ‎88 ‎ ‎65.7 ‎ ‎10 ‎ ‎7.4 ‎ ‎36 ‎ ‎26.9 ‎ ‎134 ‎ 表1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8.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 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9.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 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10.唐初凡“食实封”‎ 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  )‎ 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                            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                            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11.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2.在古代雅典,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正式就职。官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公民参政权                                B.保护了平民利益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D.维护了城邦体制 ‎13.梭伦改革期间制定的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出控告。如果被告被判有罪,受到罚款或财产充公的处罚,原告可获得罚款的一部分作为奖励;如果起诉者在庭审所获得的陪审团支持票数不足1/5,其本人则要被罚款。这一规定表明,在雅典(  )‎ A.全体居民被授予法律规定的公民权    B.受害者才可依法向法庭控告施害者 C.公民发起控告不得损害城邦的利益    D.法庭对被告实行“有罪推定”原则 ‎14.伯里克利时期,自然科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等观点,被以“不敬神”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哲学家普罗塔戈拉也因其言论被控“不敬神灵”,其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驱逐出雅典。这些事例说明当时的雅典(  )‎ A.城邦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力                B.公民价值须在城邦意志中体现 C.政体已难以接纳进步的思想                D.人文精神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5.公元前5—前4世纪中叶,希腊盛行对城邦守护神的崇拜,每个城市都在中心地区或最高的地方修建神庙祭神,能否参加祭祀成为公民权的一种标志。古希腊人的海滩、山岭、城墙、路旁埋葬的英雄骸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所神庙。古希腊对城邦的神化(  )‎ A.成为甄别公民身份的主要标志            B.反映了理性主义发展受到压制 C.促进了抽象化神灵形象的出现            D.目的在于塑造公民的爱国精神 ‎16.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经过两次投票,最终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这次审判(  )‎ A.其过程违背了民主司法程序                B.贯彻罪罚一致原则 C.暴露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D.践行众生平等理念 ‎17.《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说明(  )‎ 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          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8.针对裁判官自由判断的规定和实践,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由此看出哈德良皇帝(  )‎ A.主张去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B.主张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 C.关注司法程序的合理性                        D.认为罗马法不应带有歧视色彩 ‎19.公元前216年,因保卫卡苏里努姆时异常勇敢,元老院拟授予普莱雷斯提士兵罗马公民权,但被普莱雷斯提人断然拒绝。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因接受罗马公民权而舍弃本邦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  )‎ A.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                        B.罗马显贵阶层的相对封闭性 C.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D.罗马公民权的吸引力在减弱 ‎20.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 A.适应了国家统治范围扩展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导致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是继承下来的王室的岁收,这笔款项每年约有70万镑,但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支。这表明(  )‎ A.英国国王的收入非常少                        B.英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大权 C.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                        D.英王没有支配收入的权力 ‎22.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            D.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2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 A.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B.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D.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24.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决是否允许公开所谓的“五角大楼文件”的案子时,站在报纸而不是政府一边。美国最高法院还裁决说,新闻媒体应该受到“第一修正案”的某些保护使之不受诽谤罪威胁,从而避免媒体业主因害怕受到诉讼和财产损失而不愿意对公共事务做充分报导。材料反映了(  )‎ A.最高法院拥有媒体审核权                    B.最高法院拥有较高独立性 C.媒体影响最高法院的审判                    D.新闻自由在美同存在争议 ‎25.美国实行代议制,建国之初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只有拥有财产或纳税的成年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代议民主制具有强烈的贤能政治色彩,属于精英民主的范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了普选,用以界定美国政治体制的关键词已从“自由”与“共和”转换为“民主”。这表明美国(  )‎ A.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演变                B.精英政治岌岌可危 C.民主政治是混合政制的共和版本        D.共和政治出现了腐化 ‎26.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的10年中,各州“‎ 选举宜誓对代表的训令、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  )‎ A.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B.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 C.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 D.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 ‎2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 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28.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29.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3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31.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貿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32.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                    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 ‎33.天津城的历史不长,从直沽寨算起,至今不过600余年。然至19世纪末,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也就用了几十年时间。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京畿            B.开埠通商             C.洋务倾斜            D.列强汇集 ‎3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 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35.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36.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37.据统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连篇累牍地报道战争的进展状况、战斗经过、双方死伤人数、俘获战利品、俘虏处置及战地情形等,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有17名西方记者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而清政府则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这一差异突出反映了(  )‎ A.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 C.日本借机宣扬军国主义                        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38.《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3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  )‎ 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0.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                          D.民主共和观念被民众接受 ‎4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临时约法》(  )‎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42.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        B.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C.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        D.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 ‎43.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 ‎44.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45.“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46.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二、材料阅读题(47题19分,48题12分,共计31分)‎ ‎4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 材料一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功宣传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纪的整个意大利民族运动也以复兴命名”。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 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 ‎ ‎——赖海榕 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 材料二 早在孙中山青少年时期,他认为满洲人强加的留发辫是一种耻辱。从兴中会组建到同盟会创立,他一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掌权的政府,重建汉族人掌权的政府。随着孙中山对时局的认识,他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 “要尽灭满洲民族”。 “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同时明确表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孙中山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洲人民加以区别,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他们不是把帝国主义看作是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却极力向外国侵略者表白:反满绝不是排外,力图避免刺激帝国主义强盗,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和支持。 ‎ ‎——丁爱玲《初探孙中山之民族主义》 ‎ (1) 结合材料一,归纳概括19世纪下半期的民族主义发展对欧洲发展的影响?(8分) ‎ (2) 依据材料二,从革命目的上看,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缺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11分)‎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在古代中国,家族的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法和家谱,是社会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基础,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法律并不很细致的情况下,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秩序,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在支持它,组成一个一个的社会单元。 ‎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 材料  反映了学者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认识,对此认识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A 6.B 7.B 8.B 9.B 10.B 11.A12.D13.C 14.B15.D ‎16.C 17.A 18.B 19.A 20.A 21.C 22.C23.D 24.B 25.A 26.B 27.A 28。D ‎ ‎29.B30.D 31.A 32.B 33.B 34.C 35.A 36.C 37.B 38.A 39.D40.B 41.B ‎ ‎42.D 43.A 44.D 45.B 46.D ‎47.【答案】(1)影响:积极方面:推动欧洲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民主政治更为完善(2分);推动了民族统一的潮流(2分);加快部分国家民族独立的步伐(2分)。消极方面:推动了殖民扩张(2分);引发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2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每点2分,共8分。答案须包括积极、消极方面至少1点即可,否则不给分。) ‎ ‎(2)变化过程:由单纯的反满到不专在排满(2分);由废除专制到创造共和(2分);(学生答出1点即可得满分2分。)缺陷: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分)。(学生答出1点即可得满分2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推动了救亡运动的高涨(2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引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实业救国等进步潮流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1点2分,2点4分,3点6分,答出4点可得满分7分;)‎ ‎48.【答案】示例: ‎ 见解:家族稳定是构成国家稳定的基本单位。(2分) ‎ 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家庭一家族一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使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作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的礼乐制度,其森严的等级秩序也被引申到宗族管理之中,这样,家国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10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