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解析:选C。题干材料“嗟我属藩,尚堪敌忾”和“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魏源主张抗敌救国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魏源对其他国家的抗敌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叙述,不是社会发展的近代化,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D项错误。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 ( )
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中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故选C项。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未涉及对外来宗教的态度,且“普遍”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排除B项;传统文化对近代化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排除D项。
3.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 )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1875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禁止《使西纪程》流传的原因在于极力维护“中体”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
故选C项。
4.(2020·广东湛江调研)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主要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战思想,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故D项错误。
5.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 )
A.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解析:选D。A项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孔子……改制……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不符,排除;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即已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以改制为务”不符,排除;由题干中“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可知康有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变法的依据,故选D项。
6.(2020·湖南郴州一模)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梁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体现了其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A、B两项不够全面,排除;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而非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排除D项。
7.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C。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严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
8.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 )
A.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B.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解析:选A。材料“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表明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故选A项;《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旅欧的感想,题中的这一认识不是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排除B项;材料“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说明梁启超并没有对西方文化绝望,排除C项;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D项。
9.(2020·江苏南京三模)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解析:选A。材料“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表明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故选A项;据材料“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可知,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适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没有涉及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而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排除
D项。
10.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
A.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三大政策”的推动
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可知,其受到了1924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影响,故选C项;20世纪初,中国的政党政治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逐渐走向反动、割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发展为“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并未涉及革命领导核心问题,排除D项。
11.(2020·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 (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在这里对中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选C项。
12.(2020·湖南衡阳模拟)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 )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解析:选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13.(2020·广东百校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难保‘不为多数赞成’”可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2020·福建南平一模)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 )
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解析:选C。据材料“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可知,这些内容是过去无法做到的,说明其思想已经开始转变,故选C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排除B项;“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不属于民族扩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0·江苏南京调研)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信息判断;第二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对西方和中国人的认识等方面归纳;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学的影响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从民族国家意识、民权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关系等方面归纳。(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观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之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作用: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中华儿女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围绕“民族精神”这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精神”入手,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回答时首先确定论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符合题意,阐述清楚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阐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全民族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下,密切合作,各族人民也积极投身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去,给予中国民族解放斗争以深刻影响。这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精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