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下表为甲骨文字形举例。据此可知甲骨文 A. 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汉字 B. 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商周 C. 是了解商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D. 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骨文中已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字形,由此证明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选项D正确;通过甲骨文字形无法判断其年代,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甲骨文字形和现代汉语的对比,无法得出文明起源,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战国后期至秦代,富商大贾开山治铸、围海煮盐、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者更是多有其人。这反映了 A. “工商食官”制度衰落 B.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 拜金逐利成为时代主流 D. 私营手工业居主导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商人经商规模和经营方式的多样,说明政府垄断商业的情形已经改变,选项A正确;商人经营方式多样,无法证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B;私商兴起不能得出拜金成为时代主流的观点,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秦朝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还在“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的交通路线,这是上述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秦朝的上述措施 A.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 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岭南和西南地区实行的政策使得这些区域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选项B正确;题干主旨强调的是秦朝对西南和岭南的管理,选项A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4.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授田法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A.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 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普及 C. 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D. 沉重打击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田制以及北魏的均田制,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发展,而政府通过收取部分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选项C正确;授田法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而且缴纳的是实物地租,因此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选项A排除;授田法是将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且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推动租佃关系发展,选项B排除;授田的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所授土地原本属于政府,并未损害贵族利益,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授田的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发展,而政府通过收取部分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 ‎5.北朝时期形成四门学、太学和国子学三学并立之制,三学的区别不在于教育程度的深浅,而是取决于学生身份的高低。又逐渐形成了另外三所专科学校,即律学、书学和算学。学制上的这一变化 A. 表明北朝门阀政治鼎盛 B. 导致北朝文学艺术成就有限 C. 促使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 顺应北朝官僚政治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三学的区别不在于教育程度的深浅,而是取决于学生身份的高低”可知,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在官员选拔上采取九品中正制,学制的变化正是适应当时官僚政治发展的需要,选项D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当时门阀政治影响了学制,但无法证明北朝门阀政治鼎盛,选项A排除;文学艺术成就的高低不是由学制决定的,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6.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逐为“仿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理学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后世学者对理学的发展完善 C. 理学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D. 商品经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之所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原因在于其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选项A正确;选项B、C并未站在统治者立场去看待政府行为,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 斗争对象 B. 分配原则 C. 社会性质 D. 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平均分配,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采取“一大二公”,具有平均主义倾向,可见两者的分配原则具有相似之处,选项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在阶级斗争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运动,其没有明确的斗争对象,选项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而太平天国是封建社会,排除选项C;太平天国的思想基础是平均主义、小农意识以及大同思想,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左倾思想下进行的,选项D正确。‎ ‎8.1870前后,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使节,日本“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作根本的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因此,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据此可见当时中日的主要差异是 A. 学习的根本动机 B. 外交的谋略胆识 C. 政府的改革理念 D. 社会的发展程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关注的重点政治原理,而中国关注的是技术,这是两国政府向西方的指导思想所致,选项C正确;两国学习的根本动机是一致的,排除A;中日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和外交谋略无关,排除B;19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的发展程度相近,因此其不构中日学习西方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D。‎ ‎9.下表是近代中国1850—1904年间译著概况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知识界认为西方科学价值下降 B. 译著来源变化受甲午战争影响 C. 学习西方已全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D. 日本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译著主要来源国是日本,而且译著内容侧重社会科学,原因在于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层面,而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通过甲午战争得到了检验,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选项B正确;译著内容倾向人文学科,只能说明知识界关注点的转移,而并不能证明知识界忽视科学的价值,选项A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译著内容和来源地的转变。‎ ‎10.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如《1895年:大梦初醒》,下列书名中的时间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 《1840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B. 《1900年:被轰出中世纪》‎ C. 《1912年:巨痛与自强》‎ D. 《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选项D正确;1840年慈禧太后尚未垂帘听政,排除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但是中国被轰出中世纪是1840年,排除B;1912年辛亥革命,此时中国推翻帝制,因此不属于自强,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特征的掌握。‎ ‎11.1894年张謇参加科举考中状元,却由于父亲之死未任职官,返回故乡致力于地方社会的发展。1897年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张謇在南通建立大生纱厂,张謇弃官经商 A. 说明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削弱 B. 反映民众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 受文化传统和时代感召的影响 D. 顺应实业救国这一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加之张謇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正是受到文化传统和时代感召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与表述错误,张謇弃官从商是个人选择,并不能证明科举制的影响力减弱,排除;张謇的行为不能代表民众的诉求,排除B;实业救国不是社会共识,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时间和张謇个人以及所处时代的分析,即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张謇受到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做出了弃官从商的决定。‎ ‎12.1907年,清政府开始实施女子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决定小学实施男女共学。然而,1915年女子小学生的比例仅占全体学生的百分之四。这主要是因为 A. 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 B. 近代女子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限 D. 尊孔复古逆流导致思想退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07年至1915年,期间有重大的社会变革,近代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女性入学比例较低,说明封建礼教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选项A正确;“1907年,清政府开始实施女子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说明当时建立了女子教育体系,选项B排除;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其影响尚未显现,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近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女子入学比例较低,说明传统思想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阻碍了女性接受教育。‎ ‎1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己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B.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孙中山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D. 民族主义具有反帝思想内涵 ‎【答案】D ‎【解析】‎ 孙中山认为推翻清政府,但是并未摆脱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应当继续坚持民族主义,可见其思想中具有反帝内涵,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排除B;材料中孙中山并未明确主张学习苏俄,而且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的解读。‎ ‎14.1918年前后,天津规模最大的4家纱厂,其25个大股东竞有23个是民国政府的重量级要员(总统、总理、内阁总长、省长、督军等),这些人以官僚或军阀之身组成利益集团,投注实业。政府要员投注实业主要是因为 A. 民众抵制洋货运动不断高涨 B. 政府命令为参加一战做好物资储备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利润激增 D. 政府要求示范经营以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因此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时期,政府要员投资实业,主要是为了获利,选项C正确;民众抵制洋货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政府要员投资实业的主要原因,排除A;此时一战已经接近尾声,而且中国主要是派遣劳工参加一战,排除B;根据材料“官僚或军阀之身组成利益集团,投注实业”可知,政府要员并不是以政府名义发展实业,因此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时间,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解答。‎ ‎15.1920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了一批新刊物,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夜校,建立工会。这种做法 A.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C.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D.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和刊物名称以及“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夜校,建立工会”可知,这些做法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中国此时进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排除;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材料中涉及的是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结合,与统一战线无关,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时间和刊物名称以及“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夜校,建立工会”的综合分析。‎ ‎16.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宣传:“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宣传口号 A. 配合了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B. 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 C. 体现了八路军的爱国精神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的宣传口号反映出当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而且从“回民”这一称呼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共活动区域在甘肃一带,说明其正在进行长征,这些宣传口号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选项B正确;此时正处于长征,选项A排除;长征期间,中共的部队名称不是八路军,排除C;此时正处于长征阶段,尚未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中宣传口号中的“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等内容分析出这时中共正处于长征阶段,然后解答本题即可。‎ ‎17.1945年10月,《大公报》发表《为江渐人民呼吁》:“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江浙人民“痛苦”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战结束后的江浙地区百废待兴 B. 二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 C. 全面内战爆发后江浙成为主战场 D. 国民政府的腐朽和官僚资本的压迫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浙东是民族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地方,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政府积极准备内战,苛捐杂税增加,官僚资本主义利用“接收敌产”大肆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因此导致江浙人民痛苦,D正确;选项A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此时内战尚未爆发,排除C。‎ ‎18.“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这一中央文件出现的背景是 A. 抗日根据地加强各阶层人民团结 B. 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 C. 新中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平分土地”“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可知,这是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有助于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发展,选项B正确;抗战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并没有平分土地内容,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是将土地所有制由私有转为公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一大二公”,并未平分土地,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平分土地”意味着土地私有,结合中共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解答即可。‎ ‎19.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B. 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画作登载时间1949年10月3日以及旗帜内容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选项C正确;抗战胜利时间是1945年,与漫画登载时间不符,排除A;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旗帜不是五星红旗,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时间是1954‎ 年,与漫画登载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漫画登载时间和旗帜判断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20.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提出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5年国务院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上述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B. 将粮食纳入计划轨道 C. 利用农业反哺工业 D. 减少城镇的人口压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实行三定政策,说明当时粮食供应有限,因此上述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将粮食纳入计划轨道,排除B;材料未体现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排除C;三定政策的目的是保障市镇粮食供应,而非压缩人口,而且当时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人口,排除D。‎ ‎21.长春一汽自1956年建成到1983年,27年间一直只会生产一种车型,它的吨位小、油耗大、车速慢,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各项指标均已远远落后于国际汽车制造水平。究其根本原因是 A. 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苏联专家撤走 B. 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持续加剧 C. 经济体制僵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D. 文革动乱使得经济秩序混乱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长春一汽从1956年建成到1983年,制造的汽车指标与国际汽车制造水平相差甚远,但是一直坚持生产,从时间来看,1983年之前,城市经济体制尚未改革,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可知,根源在于经济体制僵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选项C正确;中苏关系恶化开始时间是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西方对华经济封锁逐渐宽松,但是一汽汽车一直生产至1983年,因此选项C排除;1976年文革结束,与材料中汽车生产至1983年不符,排除D。‎ ‎22.1949—1978年,中国外交呈现的特点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匙 C.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内政外交,因此出现了“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等,而1978年之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因此在外交上更加强调合作、和平,选项C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与材料中外交转变时间不符,排除A;和平与发展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这一判断会影响我国外交,当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3.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 企业的命运将取决于市场 C. 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减政放权以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可知,政府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活力,选项D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选项A排除;此时尚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选项B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90年代国企改革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4.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B. 我国的工业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 C. 欧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信息产业 D. 加入WTO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激增 ‎【答案】A ‎【解析】‎ 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较大,而且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合材料时间,说明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选项A正确;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大不能说明工业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两者之间不是因果联系,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排除C;我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分析饼状图中,中国的工业出口占比较大,结合材料时间判断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就。‎ ‎25.“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据此可知,“梭伦政体”‎ A.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B. 兼顾贵族、平民、奴隶的利益 C. 突出城邦至上与公民政治 D. 体现了自由、平等、法制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分别体现了自由、平等、法制的思想,选项D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制的确立,选项A排除;梭伦改革并未保护奴隶的利益,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6.如图是拉斐尔于1507—1508年创作的《花园中的圣母》,这幅画的人文价值体现在 A. 标志西方人主义精神的起源 B. 否定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C. 抨击欧洲封建社会的腐朽 D. 冲击中世纪宗教神学世界观 ‎【答案】D ‎【解析】‎ 拉斐尔的圣母像充满了人性,这有利于冲击中世纪神学世界观,选项D正确;选项A,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拉斐尔以圣母作为人文主义的载体,其重在通过圣母形象来表达人文主义,并未明确否定天主教会权威,排除B;选项C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排除。‎ ‎27.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这反映了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 国王的任命失去法律效力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英国的现代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中的两党日益达成合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689‎ 年之后,英国议会集会和立法次数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议会代表民意,说明英国的代议制越来越成熟,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国王权力变化以及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选项A、B排除;材料中并未呈现议会中政党的纷争与和解的相关信息,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议会集会和立法次数的上升判断出英国民主政治的成熟。‎ ‎28.有学者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与会的各州代表)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产物 B. 违背了追求天赋人权的革命理想 C. 反映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 顺应了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宪法制定是利益集团和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说明1787年宪法反映了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选项C正确;1787年宪法制定是时期尚未产生垄断,选项A排除;1787年宪法并未违背天赋人权的理想,选项B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9.《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B. 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中国民间贸易繁荣发展 D. 大西洋三角贸易已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以及“环球贸易航线”可知,广州十三行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是欧洲,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世界贸易中的广州十三行,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0.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 A. 政治民主化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B. 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C. 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D. 文化生活取决于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 广告的属性是为商业活动做宣传,根据材料可知,广告在19世纪上半期不断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选项B正确;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广告的发展无关,排除A;材料主体是大众传媒和广告,而非产业结构变化,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1.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这主要是指这四场运动 A. 推动欧洲科技文艺成就显著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 促进人的自立、自觉、自信 D. 确保了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的自立、宗教改革促进了人的自觉意识,而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使得人更加自信,选项C正确;选项A、B、D分别反映了四场运动各自产生的影响,不具有共性,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32.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 ‎ ‎ A. 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B. 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C. 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 D. 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1907年德国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结合所学可知在1德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减,故B正确;据表格中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能说明农业衰退,工业进步、服务业领先,故A、C、D都是错误的。‎ ‎【点睛】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33.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宜布戒严?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布尔什维克已掌控国家政权 C. 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D.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具备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并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政府的权威性以及武装力量方面都已丧失,说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具备,选项D正确;两个政权并立局面是二月革命后出现,到七月流血事件后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根据材料时间以及宣布戒严的主体是临时政府可知,当时无产阶级尚未夺取政权,选项B排除;材料中临时政府宣布戒严,说明当时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获得政权,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解读“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中蕴含的关于临时政府的相关信息。‎ ‎34.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场租赁制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在农村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1919-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后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农场租赁制是苏联在1989年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5.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既鼓励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经济政策 A. 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矛盾激化 B. 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C. 为斯大林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D. 不符合苏俄的基本国情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既鼓励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可知,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主张全面干预经济,否定市场调节,这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不同,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符合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的,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商品货币市场来向社会主义过渡。‎ ‎36.下表反映了1940—1944年苏联农民收入来源的比重变化情况(%)‎ ‎1940年 ‎1942年 ‎1944年 交售粮食类产品所得 ‎1.0‎ ‎0.4‎ ‎0.2‎ 交售畜牧业产品所得 ‎0.6‎ ‎0.4‎ ‎0.7‎ 出售农产品所得 ‎30.9‎ ‎58.8‎ ‎64.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 卫国战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 C. 集体农庄下个人经济有所发展 D. 战时经济管制影响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出售农产品所得占的比重提升,交售粮食类产品所得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集体农庄下个人经济有所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选项A排除;这一时期苏联并未进行改革,选项B排除;表格内容仅体现了农民收入构成因素所占比重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的发展状况,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37.启蒙运动中的两种“中国观”‎ 伏尔泰 孟德斯鸠 不同看法 对政治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路易十四时代》)‎ ‎“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论法的精神》)‎ 对儒家思想 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比较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之处。‎ ‎(2)有观点认为,两人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中国观。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答案】(1)伏尔泰:赞赏守法爱民的中国君主和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孟德斯鸠:批判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示例1:同意。‎ 理由:伏尔泰的政治理念是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所以推崇注重道德教化(或淡化宗教)的儒家思想和勤政爱民的中国君主。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所以他从严格的法制管理和分权制衡角度出发,批判大权独揽于皇帝的中国封建帝制。‎ 示例2:不同意。‎ 理由: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抨击;伏尔泰则通过美化中国为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虽然看上去不同,但二人都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抨击天主教会。他们关注中国的目的实质上殊途同归--为启蒙思想寻找论据和佐证。‎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需要掌握伏尔泰与孟德斯鸠思想主张及其相同点、目的以及实质。‎ ‎(1)不同,依据表格信息“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可以看出伏尔泰赞赏守法爱民的中国君主和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等信息可知,孟德斯鸠批判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可同意,也不同意,如同意,可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如不同意,可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思想相同点及其目的、实质分析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最大特性是“变”,历史分期的目的是在找出“变点”,观察历史的“质变”与“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Modern Chinese history的分期问题,中共史家多从社会经济着眼,也有主张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作为分期标准的……我个人的看法,现代中国,至少在1349年以前,社会经济的变迁小,政治的变迁多:而且许多社会经济的变迁,与政治变迁有关。……故现代中国史似仍以政治变迁为分期的标准较为妥当。‎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 请选用材料中所提及的一种分期标准,对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并说明分期理由。(分期要具体明确,理由说明要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1:‎ 以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变化为标准,可将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1840—1919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由如下:‎ ‎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所以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农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革命力量单一,缺乏成熟政党和成熟革命思想的指导,没能从根本上完成革命任务,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随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依据领导阶级、领导政党、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目标和结果的重大变化,将1840—1919年的中国历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示例2:‎ 依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为,将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如下阶段:‎ ‎1840—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准备条件。‎ ‎1860—189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洋务企业的兴办、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新思潮、戊戌变法、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193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后进入两个黄金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国民革命等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37—1949年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工业艰难发展,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为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作为1840—1949年划分依据。‎ 示例3:可以政治体制的变革或重大事件等标准为依据进行分期,理由略。‎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共史家多从社会经济着眼,也有主张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作为分期标准的”和“现代中国史似仍以政治变迁为分期的标准较为妥当”可知,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历史分期的标准,分别是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迁三个角度,可以选择任一一个角度展开论述,基本原则是选择熟悉知识点,能有效调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以依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为划分标准进行论述为例。观点:依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为,将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如下阶段。论述过程,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入手,描述民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第一、二阶段分别为1840—1860年,1860—1890年代,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描述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成分,侧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背景。第三阶段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侧重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在政治、阶级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可以列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新思潮、戊戌变法、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第四阶段1912—1937年间,这一时期侧重民族资本主义的两个发展期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强调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国民革命等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阶段1937—1949年间,侧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这一时期遭受重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工业艰难发展,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最后总结升华,结合论述内容,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 ‎ 自1978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把数以亿计的农氏从耕田中解放了出来,剩余劳力的出路成为一个“危险的资源”。对此,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1977-1980任职)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一书中建议说:“唯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允许农民,尤其是最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他们也许不一定非要到上海或北京去,但他们必须到某个地方的城市里去。”‎ ‎——摘自《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危险的资源”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帕金斯的建议是否可行,为什么?‎ ‎(3)综上材料,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答案】(1)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措施: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看法:短期内不可行。因为城市里,国营企业的衰落和改革也出现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另外“上山下乡”的回城人口仍需安置。待城市的问题基本解决,长期来看可以推行 ‎(3)必须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实事求是。‎ ‎【解析】‎ ‎(1)变化: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体上是增长的。具体而言,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结合不同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分析原因。50年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下降的原因是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自然灾害加剧了损失;60年代中期恢复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央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2)措施:根据材料“剩余劳力的出路成为一个‘危险的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乡村剩余劳动力。‎ 看法: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中的国营企业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效益差,随后进行了国企改革,使得大量工人下岗。另外,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回城人口工作亟需解决,因此帕金斯的建议短期内不可行。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也能吸纳大量人口,因此帕金斯的建议长期来看是可行的。‎ ‎(3)经验:开放性试题,围绕材料可以得出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