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2020届高三2月联考(线上)文综试题(解析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2020届高三 ‎2月联考(线上)文综历史试题 第I卷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边界建立关塞,“然禁防疏阔,多不遗兵设防”;战国时期,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的对象,各国除设关驻守外,还建设了亭、障等军事工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兵役制度改革 B. 礼制渐趋瓦解 ‎ C. 军事人力增加 D. 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春秋到战国,各国边界的防卫程度上升,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对象,这些变化说明诸侯争霸战争加剧,而战争频繁加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兵役制度改革和军事人力增加明显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AC项;礼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瓦解的现象,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故选D。‎ ‎2.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 A. 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 B. 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 C. 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 D. 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 ‎【答案】A ‎【解析】‎ 秦人认为自己传承于周,关东诸国都是“蛮”,从而为兼并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秦国此举是在为自己的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而非是为了扩大影响力,排除B;由“夏”、“蛮夏”的称呼上可以看出并不是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排除C项;秦人自称为“夏”,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秦为政治正统,排除D项。故选A。‎ ‎3.在七至八世纪的中国,流行着各种关于人际交往、礼数规则的简约礼仪手册:与此同时,官方和私人所编的有关国家、历史统系、宇宙和一般生活知识的类书也非常流行。形成这一现象是由于 A. 精英阶层的大力倡导 B. 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C. 社会普遍的世俗需求 D. 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 ‎【答案】C ‎【解析】‎ 简约礼仪手册和生活知识类书的流行明显是迎合社会需要,即社会普遍出现的世俗需求,故选C项;精英阶层的倡导与“简约礼仪手册”明显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道思想,无法体现三教合一潮流,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属于技术问题,可以在这一现象的流行提供条件,但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 ‎4.明初“靖难之役”后,留都南京作为“朝廷的备份”,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仍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防御。明朝南北“两京制”的形成有助于 A. 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强化政权忧患意识 C. 降低集权统治成本 D. 化解北方边患危机 ‎【答案】B ‎【解析】‎ 明代南京是“朝廷的备份”,具有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这种制度在有助于在北京官僚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后重建中央官僚体系,从而强化了政权的忧患意识,故选B项;“两京制”是政治官僚体系设置,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格局,对化解北方边患危机没有明显作用,排除AD项;“两京制”是增加了集权统治成本,排除C项。故选B。‎ ‎5.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答案】A ‎【解析】‎ 光绪帝在寻求宫外人士以支持变法时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打击,说明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廷不存在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和开启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项。故选A。‎ ‎6.读图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A. 民族企业照搬了外国的管理模式 B. 西方企业对华的资本输出遭到抵制 C. 传统家庭生产经营模式解体加速 D. 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D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多种企业经营路径,其中西方企业和日本企业的管理层级结构出现在中国和列强的侵略密切相关,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选D项;ABC项由表格内容都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7.1945年,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它描写了遭受地主家庭剥制压迫的婢女喜儿逃入荒野,变成幽灵似的白毛仙姑,后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的故事。喜儿的故事是 A. 对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百态的原始记录 B. 《白毛女》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C. 当时农民苦难命运与反抗精神的艺术再现 D. 重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最直接的证据 ‎【答案】C ‎【解析】‎ 喜儿由婢女变成白毛仙姑体现了农民的苦难命运,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体现了反抗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白毛女》仅仅是当时农民苦难生活的典型反映,“社会百态”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白毛女》是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并不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排除B项;《白毛女》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不是中日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 ‎8.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C. 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 D. 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B ‎【解析】‎ 全国住宅性投资占GDP比重的上升说明社会资本更多的进入房地产领域,国家计划调节的因素减少,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故选B项;住宅性投资比重的变化并不能证明我国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住宅性投资,不能体现民众需求的日益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排除D项。故选B。‎ ‎9.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认为:“奴隶绝不比自由人卑劣,因为他有着一个正直的灵魂。”智者阿尔西达马也说:“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这些思想 A. 表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 B. 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C. 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D. 与自然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答案】C ‎【解析】‎ 欧里庇得斯认为奴隶不比自由人卑劣,阿尔西达马认为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说明他们主张人人平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项;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项;两人提出了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想,但并不意味着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然法精神是两码事,排除D项。故选C。‎ ‎10.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 B. 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 C. 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 D. 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答案】A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 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B项;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C项;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D项。故选A。‎ ‎11.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国95%的砂糖生产,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产品的50%~90%,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现象 A. 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主观要求 B. 会导致生产过剩与萧条的产生 C. 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国出现了垄断,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生产的过度发展最终导致了生产过剩和萧条的产生,故选B项;垄断组织的出现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国家意志的主管要求,排除A项;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美国经济发展增速的表现,排除C项;垄断组织并没有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 ‎12.1954年和1958年,西方国家两次缩减战略物资禁运单;20世纪60年代初,东西方之间开始建立了多边支付体系,东欧国家可以利用对一个西方国家的顺差来弥补自己对另一个西方国家的逆差。这些情况反映了 A. 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局面 B. 东西方之间国际贸易保持平衡 C. 经济全球化障碍得以扫清 D. 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协定亟待签订 ‎【答案】A ‎【解析】‎ 西方国家缩减战略物资禁运单,东西方之间开展建立多变支付体系,这些都说明当时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故选A项;东欧国家可以利用对一个西方国家的顺差来弥补自己对另一个西方国家的逆差是利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保持平衡,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两极格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障碍不可能被扫清,也不可能实现贸易的自由化,排除CD项。故选A。‎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 ‎——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或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13年,英国为防止牛羊疫病的传入,禁止病畜皮毛的进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检疫要求。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使其经营的产品顺利地出口到英国,聘请了英国的兽医流得洛克在上海做出口肉类检验,并签发兽医卫生证书。1922年,英国又以中国无国家兽医检查机关为由,禁止中国的肉类出口。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 ‎——摘编自张海确《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1)措施:健全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风险分析,引入专家建议:建立境外防御体系,限定专门检疫口岸;完善动物档案,实行溯源职责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政府加大资金补偿。‎ 原因:国际贸易往来的密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科学的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专家团队。‎ ‎(2)特点:疫情防控适应殖民统治需要;受到西方侵略势力的干涉;被迫设立检疫机构、完善检疫法规;主要涉及肉类产品。‎ ‎(3)趋势:时间上:改革开放以后外来动物种数迅速增加: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江苏等沿海地区。‎ 影响:有利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增强公民预防外来疫情的意识;有利于健全口岸疫情检疫制度;有利于完善外来动物入侵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 ‎(1)欧美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疾病防控措施结合“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实行这些疾病防控措施的原因根据“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国际贸易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专家团队等内容进行总结作答。‎ ‎(2)根据“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等内容可总结概括中国近代外来动物疾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图示内容可知,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外来动物种数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可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增强公民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进行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就谓?谓文王也。昌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进一步将其阐发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华大一统现象”为例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角度多元)‎ ‎【答案】示例:观点:中华大一统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 论述:其一,中国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其二,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的部族,很早就实施婚姻开放的举措,各部族相互通婚,从而有利于部族交往与融合,进而促进大一统的形成。其三,从伏羲画卦、仓额造字,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这种文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而且能够超越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极大地促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共同造就了中华大一统现象。‎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根据“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等内容可知中华大一统的存在是有其必然缘由的。根据此论点可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族融合与交往、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1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要集中主要财力,保障革命战争、经济的重大开支。为了保障供给,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总支出为366.56亿元,军事国防支出为138.49亿元,占总支出的37.78%;经济建设支出为125.70亿元,占总支出的34.29%。1950年3月,国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求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1950年统一财政后,规定所有财政收入全部收归中央,只有极少数地方捐税划归大区和省政府留用;一切开支均需列入预算,地方须按月、按季报中央政府核定执行,并在年度终了报请中央审查;一切财政制度、人员编制和各项开支标准均由中央制定,达到编制有定额,供给有标准,经费有定数,各部门没有丝毫的财力空间。‎ ‎——摘编自叶振鹏、赵云旗《新中国60年财政转型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经济上表现为封锁、禁运;国内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新生的人民政权函待稳固;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特点:兼顾战争供给和经济恢复;财政走向统一,财权趋向集中。‎ ‎(2)影响:保障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国民经济,人民物质生活初步得到改善;但从长远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失去活力,从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50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具体表现可从经济上进行分析;再结合这一时期国内的解放战争仍然还未完全结束的背景以及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分析;特点:根据材料“一切财政制度、人员编制和各项开支标准均由中央制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争和经济恢复的关系以及在财政的问题上分析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目的以及经济发展上分析,也可以从短期影响和长远影响总体分析即可。‎ ‎16.材料 ‎ ‎ 1918年年底,英军占领了南库尔德斯坦大部分地区。但是,英军在占领南库尔德斯坦的初期处境非常艰难。英国政府认为,需要选择一个代理人来管理南库尔德斯坦。后来,南库尔德斯坦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落领导人马哈茂德在英国的支持下,建立了自治政府。但马哈茂德有很强的权力欲与野心,这引起了英国当局的强烈反应。在镇压了马哈茂德领导的伊拉克库尔德人暴动后,英国正式开启对南库尔德斯坦的直接统治。此后,英国与伊拉克库尔德人战时已经确立的友好关系与进一步合作的潜在基础被破坏。在1918~1920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引发了土耳其、法国与波斯的严重关切,地缘政治博奔日趋白热化。未来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大多也处在紧张与混乱之中。‎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统治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原因:维护英国在南库尔德斯坦地区利益的需要;代理人较强的权力欲和野心引发了英国政府的不满。‎ ‎(2)影响:破坏了英国人与伊拉克库尔德人进一步合作的潜在基础;推动了区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给未来动荡的中东局势带来了隐患。‎ ‎【解析】‎ ‎(1)根据“英国政府认为,需要选择一个代理人来管理南库尔德斯坦”、“英国正式开启对南库尔德斯坦的直接统治”可知变化主要是由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原因根据“英军在占领南库尔德斯坦的初期处境非常艰难”、“马哈茂德有很强的权力欲与野心,这引起了英国当局的强烈反应”可知主要是维护英国在该地区利益的需要和代理人的权力欲与野心引发英国政府不满。‎ ‎(2)根据“已经确立友好关系与进一步合作的潜在基础被破坏。……地缘政治博奔日趋白热化。未来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大多也处在紧张与混乱之中”等内容可知影响主要是破坏了英国人与伊拉克库尔德人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地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给中东局势带来了隐患。‎ ‎17.材料 富弼在青州教济安置流民,又称富弱奇州散饥,是宋朝最为成功的一次救济行动,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誉,被后世奉以为法。‎ 庆历八年(1048年),富镇奇州。会河决商胡,北方大水,流民消入京东一带逐食。富弱“劝所抚八州之民出乘以助账给,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明年夏,大稳,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并且“指挥出榜青、淄等州河口晓示,与免流民税渡钱,仍不得邀难住滞”,“道店不得要流民房宿钱事”。‎ 这使流民能够比较顺利地返乡复业。于是,“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五十余万人。其赛为兵者,又万余人。仁宗嘉之”。‎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富弼为解决流民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富弼青州救饥的意义。‎ ‎【答案】(1)措施:筹措粮食,救济流民;措置房屋,安置流民;招募士兵,就地安置与资其还乡。(任意三点即可,照抄材料原文不给分)‎ ‎(2)意义:使大量流民免于因灾而亡,维护了社会安定,对社会风气的转变有积极意义;充实了军队,树立了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和灾民复业,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1)根据“劝所抚八州之民出乘以助账给,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募为兵者,又万余人”等内容可知富弼为解决流民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筹措粮食,救济流民;措置房屋,安置流民;招募士兵,就地安置与资其还乡。‎ ‎(2)根据“流民能够比较顺利地返乡复业”等内容可知富弼青州救饥的意义主要是使大量流民免于因灾而亡,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实了军队,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对后世提供借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