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六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六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 对下面三幅图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三幅图反应的时期分别是西周、秦朝、元朝 ②三幅图片反映了三个时期的中枢政权体制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③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④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呈现从东往西转移的趋势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从图片的信息来看,第一幅图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体制,因为图片中有“齐鲁”等地名;图二反应的是郡县制,可以从中看到郡县的设置;图三反应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因而②是正确的。从分封制到行省制反映了我国地方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地加强。因而③正确。故选B。④未体现。‎ 考点: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学生除了要掌握这几个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外,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宋太祖推行的措施也要掌握。‎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 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 分散的小农经济 C.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 王室的日益腐败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王一人私有,贵族没有土地的所有权;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不是小农经济;D选项错误,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型是自西周建立之初即存在的特征,与王室日益腐败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 下列关于该图斜线所示区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能够出现在唐朝前期的疆域图中 ‎ ‎②元朝时,该地区属于岭北行省管辖 ‎ ‎③清朝前期该地区属于黑龙江将军管辖 ‎ ‎④沙俄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割占了该地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由图中“库页岛”和“乌苏里江”知道是东北地区,根据所学,在唐朝,此地属于黑水都督府管辖;在元朝属于辽阳行省管辖;清朝属于吉林将军管辖;沙俄在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该地区。因此答案为D。‎ ‎4.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 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 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等,题干的核心,牵涉到婆媳关系,儿子与宗亲等关系,可知,实际上即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和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核心意思无关,不正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维护家庭和睦的社会责任 ‎5.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 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 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主要阐述了从夏到殷汤再到后来诸侯兼并,诸侯国从三千余国到“千八百国”,再到“千二百国”的历史现象,题干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排除A。也没有提到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题干只是阐述诸侯国数目减少这一事实,与B也无关,诸侯国数目的减少主要和兼并战争有关,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解题关键是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逐一排除。‎ ‎6.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7.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 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奴隶起义频繁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符合题意;A项属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但不是最佳答案;B项反映分封制下的西周等级秩序,C项与史实不符。‎ 点睛:“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原文出自孔子,大意是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8.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 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9. 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 )‎ ‎① 废除“丞相”制度;② 设立“内阁”;③ 设立“军机处”;④ 推行“密折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① 废除“丞相”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实行的,排除;② 设立“内阁”是明成祖朱棣实行,排除;③ 设立“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④ 推行“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0.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最早应设立于汉武帝年间,其当时的职能应是 A.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B. 管理地方行政 C. 管理地方军事 D. 管理地方财政 ‎【答案】A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州最早为地方上的监察单位,汉朝汉武帝时期曾经设立十三州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州官最早应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故A项正确;BCD项均不属于州官最早的职能,排除。‎ 点睛:从““州官”最早应设立于汉武帝年间”中可以分析,“州官”是指刺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的职责,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1.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 A. 行政权 B. 监察权 C. 军权 D. 财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选项B正确;刺史不掌握行政权、军权、财权,选项A、C 、D排除。‎ ‎12. 明清时期民间结社组织勃然兴起,他们“杀大红公鸡、喝鸡血、歃血为盟、占山为王”,扯起“义”字大旗……虚构模仿血缘关系,获得实实在在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排斥力。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B. 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 C. 受宗法制的影响 D. 是闭关锁国政策在民间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凝聚力。根据材料“虚构模仿血缘关系,获得实实在在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排斥力”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A选项排除。礼制强调的是尊卑等级,B选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属于官方政策,D选项排除。‎ ‎13.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秦的政治制度对世卿世禄制的冲击。秦朝建立后,依“贤”和“能”在全国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彻底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故A正确。‎ ‎14. 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对比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的阶级性质相同 B. 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以权谋私 C. 二者的适用对象相同 D. 体现了民主形式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二者的阶级性质相同说法错误,前者代表的是奴隶主利益,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以权谋私,说法绝对,任何制度都有自己的缺陷,不能绝对避免以权谋私;C.二者的适用对象相同,前者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后者适用范围更广泛。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希腊民主 点评:此题为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15.王国维在评论西周取代商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下列最符合该评论解读的是:‎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私学取代官学 C. 权力继承制度发生变化 D.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答案】C ‎【解析】‎ 此题可以使用排除法。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是秦朝出现的,排除A;私学取代官学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夏启,排除D;商朝的权力继承主要是兄终弟及,而西周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答案为C。‎ ‎1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违背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等级秩序,因此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都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项;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显然与此无关,排除含有④的ABC三项。‎ ‎【名师点睛】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时最佳解题方法是使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事件可以排除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因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与题干无关。‎ ‎17.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 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 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 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 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分封制下人们应该各安其份,等级不可僭越。五霸、六国、四豪都是“罪人”,正是因为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称霸现象,破坏了礼乐等级制度,因此AC表述错误。六国抗秦就是发生在战国后期,排除C项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的发展 ‎18.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谊的主张“众建诸侯少其力”实则是削弱诸侯国实力,后来发展为推恩令,规定诸侯的子弟除了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外,其他的儿子可以由中央出名义,割诸侯的地盘封侯。中央出些名义毫发无损,诸侯可被切的七零八落。力分则弱,从此丧失向中央挑战的实力,选项C正确;选项A是加强了诸侯实力,排除;选项B是对爵位的剥夺,而非封地,排除;附益法指的是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也至于弃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19.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 “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答案】D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20.宋代各级地方长官,其产生的方式 A. 皆为朝臣兼领,非正官 B. 皆非差遣之官 C. 皆由皇帝亲自策问后派任,此后不再兼朝臣 D. 皆兼都督或将军衔号,故宋代地方政制,军民不分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长官多实行朝臣兼领,非正官,选项A正确;差遣之官指的是实际担任的职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不符合宋代地方长官的产生形式,排除B;宋代地方长官是中央官员兼领,排除C;都督或将军衔号不属于实职,不掌兵权,因此不能认定地方军民不分,选项D排除。‎ ‎21.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 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 ‎ ‎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的“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可知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不符合“宗族和同乡组成的”这一条件,因此③不符合这种社团网络的特点,其他的均符合其特点。因此选择B。‎ ‎22. 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 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 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 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以判定在有关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和作用的评价中A项表述符合史实且表述全面,B C两项表述不够全面,D项表述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体制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重点和常考点,同时也是材料题出题的难点,考查的角度有①各个王朝的政治特征②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 ‎23.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的原因是 A. 公民大会的推动 B.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 雅典有公平、文明的社会氛围 D. 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促使雅典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故B 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故A项排除;公平、文明的社会氛围只是民主政治的影响之一,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天生擅长”。‎ ‎24.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王位世袭制创立于夏代 B. 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是奴隶制确立的重要标志 D.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方式的继承原则是西周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奴隶制的确立,故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中,两者“雷同之处”的是 A. 都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 公民都以商人为主体 C. 都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 都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选项符合题意。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指的是除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本邦全体成年男子,B选项排除。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不属于独立政治单位,依附于封建主,后来通过自治运动独立出来,C选项排除。中世纪的西欧城市自治与直接民主政治无关,是从管载他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D选项排除。‎ 二.综合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律内容庞杂,有关国家事物的,如《内史杂律》规定内史职事;有关职官管理的,如《置吏律》、《除吏律》等。……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和社会治安罪,如扰乱社会秩序、逃避赋税徭役罪、侵犯人身自由罪、侵犯财产罪等严惩不怠。……同时涉及土地、赋税、金融、商业、财政、度量衡制度等方面也有规定。债权债务、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也做了详细规定。‎ 法律(《秦律》)规定的起诉方式主要有:当事人自诉,秦简中称“劾”;官吏公诉;一般人告诉。秦奖励告奸,知奸不告者罪。“先自告,除其罪”,自首者可以减免刑罚。凡司法机关决定受理的案件,由当地里典将被告人姓名、身份、籍贯、曾犯何罪、判何刑,是否经过赦免、曾否逃亡写成书面报告交县司法机关,然后县丞派令史前往调查、勘验,做出笔录“爰书”,如需查封的还要“封守”。‎ ‎“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勿治谅而得人情为上;治(笞)为下;有恐为败”。法官作出判决后向被告宣读,当事人如不服可要求复审。‎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雅典陪审法庭(民众法庭)……它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由于陪审员人数众多,就预防了法官受贿的危险性……陪审员是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作商议。‎ ‎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黑格尔在提到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分为许多小的区域……这个地方大多是山岭、狭窄的平原,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这一切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了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 ‎——摘编自姜继中《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司法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及其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和秦朝在司法机构的设置和司法程序上有何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差异的不同原因。‎ ‎【答案】(1)特点:内容完备、司法程序比较完善;重视证据;防止执法者徇私舞弊;重视被告的权利。(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不同:雅典:民众法庭由抽签选举产生;(2分)按照民主投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判决,具有民主性;(2分)秦朝:司法官员由皇帝任命;(2分)法官按照法律进行判决,轻罪重刑,没有民主。(2分)‎ 原因:雅典:小国寡民;多种经形态并存;地域战胜血缘,血缘亲族被瓦解;形成城邦民主政体。(4分)秦朝:领土面积广阔;以农业经济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和雅典制度理解。‎ ‎(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基础上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结合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材料,结合雅典和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2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来的最美妙的杰作。” ‎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材料一中,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什么不足?有何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格莱斯顿把美国1787年宪法看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美妙的杰作”,请你为他找出依据。‎ ‎(3)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的?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答案】(1)不足: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2分)消极影响:打击了外邦人的积极性。(2分)‎ ‎(2)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否定了君主专制;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原则。(答出3点即可得6分)‎ ‎(3)史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4分)‎ 理解:该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却因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并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2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1)问中的“不足”要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是打击了外邦人的积极性。‎ ‎(2)结合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和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归纳概括。‎ ‎(3)1912年的中华民国是美国的“仿制品”,指的是中华民国采用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第二小问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种政体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在中国却失败了。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回答。‎ ‎(4)新中国初期,开创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回顾相关史实,列举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名称。‎ 考点:政治民主化 点评: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从生产力角度上看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关系上看是从封建主义转入资本主义;从政治制度上看是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8.制度的演进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l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材料三: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有人这样评论此事:“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四: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观察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深刻含义?‎ ‎(4)结合所学和材料四,概括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答案】(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世不断完善发展,一直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2)着眼点: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的转变。‎ ‎(3)含义: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4)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知是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科举制以及三省六部制特点和作用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从社会性质的转变回答。‎ ‎(3)依据所学从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回答。‎ ‎(4)依据所学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主张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