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河北省2020届高三新时代NT教育模拟自测联考(Ⅰ)试题(解析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时代N丁抗疫爱心卷(1)文科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不仅懂得当时现行的礼,他还注重礼的沿革和本源。“礼”最重大的是祭,推究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类的孝悌之心,推广孝悌之心就是“仁”。由此可推知,孔子主张 A. 统治者应发扬祖先崇拜以维护统治 B. 百姓应接受现实维护政治秩序 C. 把“仁”的精神注入“礼”的躯壳 D. 把诸子百家学说融进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孔子认为礼是最大的祭,认为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的孝悌之心,而孝悌之心与仁相关,由此可知,孔子将仁的精神注入礼的躯壳,C正确;A脱离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体现了孔子将礼和仁结合,未对百姓提出要求,排除B;诸子百家局面是战国时期,排除D。‎ ‎2.下面是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A. 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 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 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D.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制盐和薅秧两幅画像砖都体现了对工具的充分利用,选项B正确;薅秧体现的是一家一户生产,A排除;薅秧和制盐两者之间属于不同行业,不存在结合,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3.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A. 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 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 C. 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 D. 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隋唐以后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士大夫和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门第影响力下降,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途径,而官僚政治内部存在等级,排除B;古代始终存在恩荫制度,这是一种依据血缘关系形成的政治特权,排除C。‎ ‎4.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体现了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理念。据此可知,《三言二拍》‎ A. 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 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异 D. 表明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三言二拍》体现了人情,消解传统文化思想,代表世俗审美,由此可知,这一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B正确;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环境并未改善,依然是重农抑商,排除A;明清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C;D脱离主旨,排除。‎ ‎5.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青各庄,名唐青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A. 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 B. 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C. 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 D. 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这是中国第--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化事业发展,交通运输近代化也在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排除B;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矿业自主,排除C;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仍是传统伦理纲常,材料没有体现其变化,排除D项。‎ ‎6.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B. 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C. 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D. 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效果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改革注定要失败,革命是晚清唯一的选择,由此可知,学者认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历史必然,C正确;新政促进了近代化,排除A;立宪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排除B;材料认为革命是唯一的选择,D排除。‎ ‎7.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推知,西安事变 A. 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 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 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知,“西安事变”--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A项错误;“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矛盾,达成--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B项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8.下表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 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 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 一五计划前,我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材料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初期重工业的长足进步,使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本身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的急躁冒进,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重工业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排除C。‎ ‎9.据历史记载,罗马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确认了某些奴隶解放制度,父亲的主宰权力逐渐受到削弱,家庭因经济因素开始了缓慢但不可逆转的解体,子女、妇女的主体身份也日益受到广泛承认。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A. 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 司法过程主观随意 C. 法律至上观念普及 D. 立法追求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材料“父亲的主宰权力逐渐受到削弱,家庭因经济因素开始了缓慢但不可逆转的解体,子女、妇女的主体身份也日益受到广泛承认”反映出此时的罗马法立法追求公平公正,而不是考虑到家庭父亲的权力与家庭的经济因素,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0.“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是继承下来的王室的岁收,这笔款项每年约有70万镑,但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支。这表明 A. 英国国王的收入非常少 B. 英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大权 C. 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 D. 英王没有支配收入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审查政府开支,由此说明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国王支不敷出,而非收入少,排除;B与题无关,排除;根据“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可知,英王有支配权,排除D。‎ ‎11.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政策转变,它要求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 建立独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B.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 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 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这一做法做法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D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而非内容,排除A;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 ‎12.下表1965年-1992年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能够用来说明 A.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全球经济重心转移 D. 经济区域化倾向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高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拉大,结合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可知其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载体是“跨国公司”,其结果造成财富由不发达国家流向高收入国家,由此形成材料所示现象,A项正确;两极格局的瓦解与材料所示现象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而不是经济区域化的倾向,故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但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表现为低级官员入相,难以驾驭朝政,三省长官不专机务,动摇了三省机构的互相制约关系;三省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干扰和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政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节度使出将入相打破了三省分权的政治平衡;专使的设置削弱了六部的行政职能;翰林学士草拟诏敕代行了中书省部分决策权;宦官专权瓦解了三省制的组织原则。‎ ‎——摘编白王素《三省制略论》‎ 材料二 杰斐逊是美国民主政体的创立者,他认为,政府应该是民主的政府,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当一个市民社会刚出现的时候,它便形成了民主传统;当市民社会巩固时,民主传统也得到加强;市民社会占有支配地位,因此美国宪政避免了激进革命。从殖民地、邦联到联邦制,美国是先有社会后有政治国家,这不同于其他国家宪政之路,美国是从限制国家权力开始进行的。从邦联到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利,这也是现实需要。因为松散的邦联体制和中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既保障安全又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要防止英王式的新暴君,防止专制集权,所以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分权制不仅是横向的,杰斐逊又提出纵向分权,从而既保持了中央的权威,也使地方具有更大的自治性。‎ ‎——摘编自信力建《美国宪政精神的源头是什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经历了较长时间酝酿;内涵丰富;三省六部之间分上明确;三省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易受皇帝设置的其它部门制约。‎ 影响:分散了相权,突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发挥分权的效能比较有限。‎ ‎(2)不同:美国三权分立制维护的是民主共和制;纵向分权与横向分权相结合,以防止独裁;建立在联邦制的基础之上。‎ 主要原因:美国深厚的民主政治传统;启蒙思想的践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87年宪法的保障。‎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可知,经历了较长时间酝酿;根据材料“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可知,该制度内涵丰富;根据材料“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可知,三省六部之间分权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根据材料“三省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干扰和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政权”可知,三省六部制易受皇帝设置的其它部门制约。‎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突出了皇权;根据三省六部职能可知,该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效能来看,君主专制体制下,该制度发挥分权的效能比较有限。‎ ‎(2)不同:根据材料“建立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也要防止英王式的新暴君,防止专制集权,所以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可知,美国三权分立制维护的是民主共和制;根据材料“分权制不仅是横向的,杰斐逊又提出纵向分权,从而既保持了中央的权威,也使地方具有更大的自治性”可知,美国的分权是纵向分权与横向分权相结合,以防止独裁;根据材料“松散的邦联体制和中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既保障安全又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可知,美国的分权建立在联邦制的基础之上。‎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当一个市民社会刚出现的时候,它便形成了民主传统;当市民社会巩固时,民主传统也得到加强”可知,美国深厚的民主政治传统;从思想角度看,美国的分权思想是对启蒙思想的践行;根据材料“又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可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787年宪法为三权分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阐述:鸦片战争后,鉴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由此掀起器物之变: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单纯器物之变不能挽救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于是,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民主制度,掀起了“制度之变”,但维新变法如县花-现,辛亥革命也没有真正解决民族危机,于是资产阶级当中的激进派向西方学习民主科学,企图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但也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总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层层深入,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根据题干结构图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由此提出论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阐述过程,可以列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结合,同时对这些史实加以简要评价,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层层深入,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材料 唐玄宗时期,沿边镇兵多达六十余万,宰相张说以时无强敌,奏请精减兵员,罢免二十余万。玄宗对裁减三分之一有些犹豫。张说解释说:“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防农务。”玄宗同意并着手对府兵进行了改造。当时诸卫府兵,成丁入伍,六十岁免役,其家又不蠲免杂徭,渐渐贫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虽然有所改革,规定二十五岁入伍,五十岁放免,屡次征镇者,则十年免役。但实际上徒有此令,并未能付诸实施。因此这时府兵之法日渐破坏,番役更替多不按时,卫士逃匿,宿卫之士无法得以保证。鉴于这种情况,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玄宗同意募兵,不过十几天,即得到精兵十三万人,“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军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军事改革的意义。‎ ‎【答案】(1)当时边境无强敌环伺;府兵制弊端日显;张说熟悉边防军事力主改革,得到皇帝支持。‎ ‎(2)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兵源。‎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以时无强敌”、“这时府兵之法日渐破坏”可知,军事改革的背景是当时边境无强敌环伺,府兵制弊端日显;从人物主张来看,当时张说熟悉边防军事力主改革,得到皇帝支持。‎ ‎(2)意义:根据材料“当时诸卫府兵,成丁入伍,六十岁免役,其家又不蠲免杂徭,渐渐贫弱,大都逃亡”可知,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兵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不过十几天,即得到精兵十三万人”可知,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兵源。‎ ‎16.材料一 随着日本的投降,美国和苏联军队源源不断地开入朝鲜。为了军事上的方便起见,他们将北纬38度线定为其军事行动的分界线。同在德国一样,冷战的到来使分割朝鲜的这一临时分界线牢牢地固定下来。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建立了一个由共产主义新人民党控制的政权,美国人则在南方依赖说英语的朝鲜人,这些人通常都是保守的上层阶级的成员。1948年8月,“大韩民国”在南方宣告成立,由李承晚博士任总统。一个月后,北朝鲜人也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首相 ‎——摘编自冯东兴《美国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化政策的演变(1943—1960)》‎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了.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的提案。‎6月27日,安理会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击退武装进攻、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于是,联合国在其短暂的历史上第一次决定使用武力,朝鲜战争很快打响。安理会的决定之所以能获得通过,仅仅是因为苏联为了抗议安理会不准共产党中国取代民族主义中国加入联合国而暂时拒绝参加安理会会议。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停止了,停战谈判开始进行。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协定的条款反映了军事上的僵持状态。南、北朝鲜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仍与战前相同。‎ ‎——摘编自曹普《“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激化;朝鲜在政治上的分裂;朝鲜内战的爆发;联合国受美国控制,干预朝鲜事务。‎ ‎(2)影响:朝鲜半岛形成长期对峙局面;东亚局势长期不稳;给朝鲜民族造成伤害。启示: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只有和平解决才是最好的选择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冷战的到来……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建立了一个由共产主义新人民党控制的政权,美国人则在南方依赖说英语的朝鲜人”可知,二战后美苏矛盾的激化,朝鲜在政治上的分裂;根据材料“‎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了”可知,朝鲜内战的爆发;根据材料“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的提案”可知,联合国受美国控制,干预朝鲜事务。‎ ‎(2)影响:根据材料“南、北朝鲜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仍与战前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形成长期对峙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问题的存在使得东亚局势长期不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搬到分裂给朝鲜民族造成伤害。启示:开放性问题,侧重和平角度回答。如从朝鲜战争的结果来看,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只有和平解决才是最好的选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共早期建党史上,有“北李”与“南陈”之说,“北李”指李大钊,“南陈”指陈独秀,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最早的追求者,但由于思想禀赋与个人喜好的差异,二人的思想样态与信从之途存在一定的不同。就李大钊而论,因为有稍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故能比较快地对十月革命有所反应,并能由此及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迅速地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反观陈独秀,对理论的态度迥乎有别,对此晚年的他曾有清楚的自省,称自己“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世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这种忌“空谈”的禀性既决定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也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从而不但导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也形塑了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样态。‎ ‎——摘编自靳希光《“南陈北李”的协作与分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木同之处。‎ ‎【答案】(1)相同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资产阶级革命及文化运动的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的帮助。‎ ‎(2)不同之处:李大钊侧重理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掌握系统,对十月革命反应迅速,转变快;陈独秀侧重实践,理论研究不足,掌握不系统,不能较快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对十月革命反应较慢,转变也慢。‎ ‎【解析】‎ ‎(1)注意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资产阶级革命及文化运动失败、十月革命、苏俄帮助等角度作答 ‎(2)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研究角度、理论水平、对十月革命的反应及思想转变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