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核心素养提升练 二十六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潍坊模拟)在统筹兼顾方针下,逐步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措施
( )
A.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B.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
C.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D.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
【解析】选A。该措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故A正确;该措施只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并未改变其性质,故B错误;该措施是关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与调动革命积极性无关,故C错误;该措施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无关,故D错误。
2.“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据此判断,“它” ( )
A.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B.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里讲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原料,故A正确;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错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错误;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非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错误。
【加固训练】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 )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时间不符,故A错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时间不符,故B错误;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正确;国家机构改革的开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D错误。
3.(2019·皖南八校联考)1956 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 这些措施意在 ( )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解析】选A。由材料中“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说明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的总体环境下,也在不断探索承包的模式,当然主流还是合作社,这种承包只是对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探索, 故选A。
4.读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就基本完成了,A错误;在1953-1956年,党中央对农业进行了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这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和发展,B正确;这一时期,农业是单一的公有制且产业结构也很单一和不合理,C错误;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确立,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直至消失,D错误。
5.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1953年
1957年
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
112种
231种
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
115种
301种
A.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
B.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到1957年国家对各种物资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的数量急剧加大,说明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D正确;材料无法反映A、B、C。
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重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解析】选B。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正确;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错误。
7.1956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二五”计划的建议报告,指出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这一建议报告 ( )
A.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与“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符
C.高估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潜力
D.导致“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
【解析】选A。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与材料中“1956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二五’计划”相符,“农业总产值增长35%”没有“左”倾冒进,故A正确。
【加固训练】
(2018·昆明模拟)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出自于 ( )
A.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选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召开,阶级矛盾基本已经结束,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主要任务,故B正确。
8.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 100万剧增至5 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 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 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解析】选C。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城市需要大批工人,推动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与材料中“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相符,故C正确。
9.(2019·黄冈质检)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 )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A。材料信息是反对冒进的倾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正确。
10.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
值中的
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A错误;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B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C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在农业上的表现,D错误。
11.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
时间
从业人员
(万人)
第一产业从
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
业人员比例
1957年
23 771
81.23%
9.01%
1958年
26 660
58.23%
26.60%
1959年
26 173
62.17%
20.64%
1960年
25 882
65.75%
15.89%
1961年
25 590
77.17%
11.16%
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 )
A.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解析】选D。图表中1958年以后,工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结合所学,表明“大跃进”工业发展受挫,故A错误;根据图表从业人员的变化,农业依旧是中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块,故B错误;1958年开始农业从业人员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故C错误;根据材料“1957—1961年”,工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调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体现,故D正确。
12.(2019·长郡中学模拟)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
(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平衡
【解析】选A。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一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1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可得出国家高度重视,着手比较早等。第二问,从中国经济政治现状、经验不足、社会制度、经济好转等方面加以分析。第(2)题从“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五计划”的认识,可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施大仁政;“一五”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是施小仁政。
答案:(1)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着手比较早;不断修改完善;边制订边实施;得到苏联的帮助。(6分)
原因: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巩固新生政权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经验不足;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形势好转促进了编制的进程。(7分)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施大仁政。“一五”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是施小仁政。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1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
项目
工农
业总
产值
生产
资料
消费
资料
钢产
量
煤产
量
发电
量
农业
总产
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7
年比
1952
年增
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19.0
26.0
年均
增长
(%)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钢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中信息从“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或者从中外发展重工业比较等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表格中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分析论证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分)
阐述: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一五”计划期间,不仅国内经济纵向发展迅速,而且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这些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