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34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作业)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4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1.(2019·衡水三模)“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2.(2019·昆明检测)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3.(2019·辽宁模拟)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4.(2019·乌鲁木齐一模)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5.(2019·广东模拟)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  )‎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6.(2019·长郡中学三模)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7.(2019·河南质检)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8.(2019·榆林一模)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9.(2019·滨州模拟)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0.(2019·衡水模拟)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11.(2019·河北调研)王阳明 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12.(2019·株洲一模)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 A.强调伦理道德 ‎ 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 ‎ D.践行知行合一 ‎13.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4.(2019·黑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 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D。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D项正确。‎ ‎2.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的需要,A项正确。‎ ‎3.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A项正确。‎ ‎4.B。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深入法律,B项正确。‎ ‎5.B。根据题意可知,汉代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后继无人,但是对儒家经典出现纷纷效仿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所以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6.C。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C项正确。‎ ‎7.A。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A项正确。‎ ‎8.B。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B项正确。‎ ‎9.D。材料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D项正确。‎ ‎10.D。材料中“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说明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D项正确。‎ ‎11.D。“龙场悟道”是内心反省,抛弃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项正确。‎ ‎12.B。根据题目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得出:陆九渊主张向内求,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B项正确。‎ ‎13.(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2)传播对象不同——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不同——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14.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 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 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平等,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