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3 KB
  • 2021-08-26 发布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C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双百”方针的提出 ‎ 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解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B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故选C项;《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排除D项。‎ ‎2.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C )‎ A.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解析:依据题干“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说明“双百”方针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A、B两项题干没有体现,应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宗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1956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大革命”的精神 ‎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说明毛泽东鼓励学术争论,符合“百家争鸣”的方针,故选A项。“百花齐放”是针对艺术问题的,而材料反映的是学术问题,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受到束缚,不会鼓励争论,排除C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6‎ ‎4.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A )‎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解析:从毛泽东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认为把王蒙划为“右派”是错误的,是一种“左”的做法,这就说明当时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因此选择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央存在“左”的倾向,说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可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绝对化,是错误的。‎ ‎5.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 B )‎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解析:“百花齐放”方针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方针,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总量不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马寅初强调的是人口增殖过快对经济发展的阻滞,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人口再生产,故C项错误;在当时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曾一度受到批判,1960年1月,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故D项错误。‎ ‎6.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C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反映了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我就松了一大口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故选C项。A、B、D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C )‎ A.新中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环境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解析:‎ 6‎ ‎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推动了各地报刊搜集民歌活动。这与当时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材料没有谈科技水平的问题,不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项。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 ‎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D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技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资产阶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科技革命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科技革命也不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资产阶级的需要的确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材料的主旨并非如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均是强调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9.1956年中央提出的“12年科技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旧中国的抱残守缺、支离破碎的状况通过七八年的努力踏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跨进了大门。这一科技规划的主要意义是( B )‎ A.为科技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B.建立了完整齐全的学科门类体系 C.使中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D.现代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经过“12年科技规划”,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发展,建立了完整齐全的学科门类体系,B项正确。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科技研究提供基础,排除A。使中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题干“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跨进了大门”不符,排除C。D项是对题干的过分解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 A )‎ A.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 B.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而中共认为该文章没有问题,这说明艺术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A项正确;在政治问题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排除B、C两项;D项和题意无关,排除。所以选A。‎ ‎1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D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6‎ 解析: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电影表达主体的变化,与“消费市场”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道德”回归恰与材料意思相反,材料强调“个体表达”回归,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运用,故C项错误。‎ ‎12.根据老舍同名经典话剧改编的电视剧版《茶馆》于2010年7月正式登陆中央八套黄金档,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有关《茶馆》的命运,如下图所示。其中《茶馆》的重生主要得益于( B )‎ ‎①“双百”方针的贯彻 ‎②“二为”方向的指导 ‎③政府设立的戏曲艺术方面的奖励措施 ‎④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茶馆》的重生是在新时期。新时期,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同时,原有文学艺术再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设立的一批文化艺术奖也推动了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④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6‎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 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 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8分)‎ 答案:(1)原因:基督教会掌控减弱;私人捐赠办学;国王重视助推。‎ 问题:主要依靠私人捐赠办学;培养社会精英为主;不注重社会科学的教育(或注重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2)成果:建成一批重点大学;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3)共同影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显然可以得出,教育发展原因之一是基督教会掌控减弱;根据材料“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和材料“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可以得出原因。从材料中办学的来源,培养的对象,教学的学科内容可以找出当时办学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等信息得出答案。(3)结合材料一和二,可知,不同时期,两个国家都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些方面考虑,言之成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 6‎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请回答:‎ ‎(1)材料一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1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10分)‎ 答案:(1)说明了“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害。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说明党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经历曲折。‎ 解析:本题时间跨越三个阶段,利用丰富的材料考查“双百”方针从提出到经历曲折,再到世纪之交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双百”方针在建国以来的完整历程,并由此得出对党的政策方针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