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5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2. 下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3.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4.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5. 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
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6.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7. 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 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 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8. 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
A.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 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C.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9.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10.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
A.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11.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
A. 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 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 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12.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
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13. 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
A.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14.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防止核扩散条约(1968)以及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1972)等重要协议。这主要反映( )
A.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B.苏联最终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
C.美苏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局面 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成为主流
16.“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7.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洲一体化( )
A.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8.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19.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的基础之上。多极主义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这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 )
A.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B.促进各种文化趋向一致
C.维护世界和平长期发展 D.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
20. 2018年7月13日,世界银行贫困问题专家翟思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过去3年来,世行支持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了40多次学习交流。”世界银行此举( )
A.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发言权 B. 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C. 消除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 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21.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 )
A.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 B.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
C.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 D.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
22. “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23. 阅读《2013~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 )
年份
世界经济
增长率(%)
发达经济
体增长率(%)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
中国家增长率(%)
2013
3.3
1.1
5.0
2014
3.4
1.8
4.6
2015
3.1
1.9
4.0
2016
3.2
1.9
4.1
A. 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 B.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
C.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
24. 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25.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可是,2018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宣布关闭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
A. 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B. 美国霸权日益衰落
C. 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 D. 中国是贸易战赢家
二、非选择题
26.(13分)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城自治?(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2分)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1分)
27.(12分)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1992)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4分)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就中印问题提出什么外交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28. (13分)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遇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变化相似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西欧关系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美欧关系的主要因素。(2分)
29. (12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国际贸易被证明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
——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 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
——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三:努力走自由化坚定拥护者的开放发展之路,除了要竭力维护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多边体制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水平,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树立中国榜样和做出中国表率。
——戴翔、张二震《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发展道路再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和重要推动力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国际贸易体系的名称及宗旨。(5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的理由。(4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的问题。(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B
D
A
A
A
B
A
C
B
D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A
C
D
D
B
C
B
A
二、材料题
26.(1)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治协商制度的容纳性与适应力。(2分)
(2)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2分)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2分)
(3)原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是平等的,有自决权;防止国家分裂。(3分)进步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民主权利。(3分)
(4)原则:符合本国国情。(1分)
27.(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任答3点,3分)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2分)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分)
(3)外交设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分)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分)
(4)启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任答2点,2分)
28.(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共同反苏的需要。(任答2点,2分) 做法: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任答2点,2分)
(2)变化:西欧由从属于美国(或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始推行独立自主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2分) 标志: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分)
(3)特点:美欧矛盾上升,但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2分)
影响: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分)
(4)主要因素:力量对比;国际形势;自身利益等。(任答2点,2分)
29.(1)开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1分)重要推动力:国际贸易。(1分)名称:关贸总协定。(1分)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2分)
(2)原因: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环境状况的恶化;导致全球美国化。(3分)理由:因为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1分)
(3)应对:维护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多边体制;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趋利避害。(任答3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