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练 35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与“双百”方针及现代中国教育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6位。这说明(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现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我国高等教育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故B项错误;现代教育的发展使“两弹一星”元勋们受到了较好的高等教育,为其留学深造直至后来的科技贡献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元勋大多有留学经历,但并不能说“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故D项错误。
2.[2019·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
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9·天津检测]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不能由此说明中国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但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领先,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关于科技论文总数的比较,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中国科技的新突破新发现较少,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
5.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
6.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突飞猛进,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既有科学家也有工农大众”“69项学部论文和报告中劳动模范占据了13项”这些信息可知,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少数劳动模范,并不是工农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故C项错误;“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主要指人民拥有的“选举”“被选举”“参与国家决策”“监督国家机关”等权利,材料没有体现此信息,故D项错误。
7.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此之后我国在工业化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是(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乡镇企业规模和技术有限,工业化水平不会出现突破性创新,故A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是产管分离,推进股份制,优化的是企业管理方式,可以提升企业效益,但与工业化突破性创新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得出创新体现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动力,可以推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行业竞争实现生产力发展,也不属于创新性因素,不能推动突破性发展,故D项错误。
8.[2019·天津河北区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答案:B
解析:1995年中央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项是1964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是从1999年开始的,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正确;C项是“文革”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项是“文革”时期高校招生制度,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9.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 )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
B.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
C.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D.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蔓延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信息“扩大”“自由讨论”“改进文风”等可知,这一时期文艺政策宽松,体现了党对文艺方针的调整,答案为B项。
10.[2019·洛阳统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11.[2019·湖北稳派教育联考]1958年10月,全国文化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
A.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
C.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一目标与当时中国文化落后的情况是不相适应的,超过当时的水平,故C项正确。
12.[2019·衡水月考]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
A.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B.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
C.文化园地里“样板戏”一枝独秀
D.“二为”方向使艺术创作更有生机
答案:B
解析:“采用了歌舞、合唱等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故B项正确。
13.[2019·韶关调研]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三年,其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80年初”
可知,这时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掀起了拨乱反正,“文革”理论被否定了,所以A项、C项说法有误。“……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三年”可知,艺术上还没有达到百花齐放,这也说明了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所以答案选D项。
14.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D.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面向”提出于1983年,故B项错误;由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由于“文革”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左”倾错误思想,故D项错误。
15.[2019·福建厦门质检]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16.[2019·云南昆明测试]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答案:D
解析: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等的接收,不能体现对整个旧教育的彻底改造,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对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等的接收,不能体现教育质量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D项正确。
17.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
时段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他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答案:A
解析: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理工农医”大为增加相符,故A项正确。
18.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教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教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B.从语言上重构意识形态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1954年教育部规定在教授俄语的同时,允许继续教授英语。从材料内容无法推断教授外语的目的,故A项错误;新中国在外交上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语言上重构意识形态,虽然允许继续
教授英语,但在师资安排等方面突出了俄语,故B项正确;中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苏联不可能主导中国,故C项错误;学校教育偏重俄语,不利于外语教学的多元化,故D项错误。
19.[2019·湖南六校联考]《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这种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
C.“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答案:D
解析: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出版于1981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是表述“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76年全国中小学加速发展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的结果,故D项正确。
20.[2019·河南洛阳统考]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只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工科毕业生总体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出具体高校学科建设的均衡性,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1.[2019·四川绵阳模拟]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总体增加,到2016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这反映出(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
C.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
D.髙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对“文革”时期错误政策的纠正,与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不符,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高校录取率逐渐增加的现象,没有涉及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素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高校录取率逐渐增加,可知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反映出高考制度不断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故D项正确。
22.[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
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A项错误;恢复高考是推动教育发展,选拔人才,而非扩大办学自主权,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故D项正确。
23.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B
解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60年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时期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数量较多是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工科毕业生的比较,无法反映出中美教育差距的缩小,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24.[2019·吉林模拟]下表为全国1977~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表格中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这一现象与盲目扩招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文革”导致人才断层,刚刚恢复高考就有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于1978年,无法解释1977年现象,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石家庄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所学知识可知,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2.[2019·郑州一模]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我国( )
A.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995年等信息可知是D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B、C三项与1995年不符。
3.[2019·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科技发展方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和“面向、依靠”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创新”,科技发展理念从重视“工业和军事工业科技”转变为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世界形势发生巨变 D.国际竞争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A项正确。
4.[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注重发展当时先进科技重点项目。据此推断,下列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半导体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因此可以推断材料中的规划是1956年制订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故B项正确。
5.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他不是一位科学家,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但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6.[2019·成都诊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7.[2019·唐山模拟]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8.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C项错误;D是1965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D项错误。
10.从1950年至196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有助于( )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B.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C.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D.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答案:D
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只能说明我国建国初在教育领域向苏联学习得多一些,并不能说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故C项错误;我们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这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故D项正确。
11.[2019·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联考题]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停滞终于结束了,这( )
A.是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体现
B.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科技人才
C.是“211工程”计划的一部分
D.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
答案:B
解析:教育“三个面向”方针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重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可知有利于中国从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故B项正确;“211工程”是1995年正式启动,故C项错误;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故D项错误。
12.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职教”招生的绝对数值和比例都在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在淡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
时间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1840~
1911年
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
辛亥革
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
命后
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
20世纪
30年代
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格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
——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
材料二 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国家
2010年研
发投入占
GDP比重
科技对经
济增长贡
献率
企业
2010年申
请专利
高科技对
企业利润
的贡献率
发达
国家
3%~5%
70%~80%
日本丰田
1 095件
50%~80%
中国
2%
55%
中国奇瑞
169件
约20%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6分)
(3)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6分)
答案:(1)特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说明:鸦片战争后,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后,大力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以发展经济,提倡“实业救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强大的日本,倡导大力发展航空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13分)
(2)差距: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差。(6分)
(3)原因: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可知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是“强国”“以拯吾中国也”“救国”,据此提炼出“特点”
;联系三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说明。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科技投入、科技的贡献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归纳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第(3)问,从科技与生产结合、加快科技转化的角度分析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
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
(江苏卷)品味时尚
2010年
(辽宁卷)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
围绕上表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1: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3分)
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分)1978 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1分)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1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1分)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1分)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1分)。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分)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1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评分说明:论题3分(只写论题,没有论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论题,不给分),论述6分(必须史论结合;没有论题,有论述,不给分);结论——围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3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示例二:
论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3分)
论述:1976“文革”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1分)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分)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1分)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分)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1分)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1分)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1分),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变化(1分),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1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评分说明:论题3分(只写论题,没有论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论题,不给分),论述6分(必须史论结合;没有论题,有论述,不给分);结论——围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3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论题3:高考试题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 。
论题4:高考作文题重视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
论题5:高考作文题呈现对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反思 。
论题6:高考作文题呈现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
论述、结论(略)
解析:论题可以是利用表格得出作文题目具有时代性,结合表格的具体历史阶段去论述“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市场经济等”,结论可以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等;也可以换个思路分历史阶段对比,论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论述则是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等,结论则可以同上;注意结合表格中的作文题目展开论述。或者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价值观”、“价值观的反思”、“时代主旋律”等论题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