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七月第一次周测试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七月 第一次周测试题 第一部分:周前测(宋元文化内容)选择题10道,每题1.5分,共计15分 ‎1.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据上述材料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2.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3.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4.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5.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 A.倡导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  D.主张经世致用 ‎6.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儒家思想的发展 ‎7.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句句是本色語(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元代南戏剧本(  )‎ 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         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 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         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 ‎8.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  )‎ 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      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 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      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 ‎9.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10.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第二部分:巩固测(复习内容)选择题20道,每题3分,主观题25分,共计85分 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12.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13.‎ 表1 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部分)‎ 出嫁者 ‎ 所在国 ‎ 娶入者 ‎ 出嫁者 ‎ 所在国 ‎ 娶入者 ‎ 出嫁者 ‎ 所在国 ‎ 娶入者 ‎ 申姜 ‎ 中国 ‎ 周厉王 ‎ 齐姜 ‎ 齐国 ‎ 周宣王 ‎ 苏改 ‎ 苏国 ‎ 周幽王 ‎ 姜氏 ‎ 齐国 ‎ 陈妫 ‎ 陈国 ‎ ‎?孟姜 ‎ ‎?国 ‎ 番改 ‎ 番国 ‎ 丰妊单 ‎ 丰国 ‎ 褒姒 ‎ 褒国 ‎ 据表1可知,西周晚期(  )‎ A.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          B.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 C.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 ‎14. 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15.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6.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17.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  )‎ 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18.《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      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9.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 (  )‎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20.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21.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2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 A.加强中书省权力             B.协调三省关系 C.强化对三省监督             D.增加文官人数 ‎23.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24.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 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25.宋代把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各路设立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分掌财政、司法、赈济和军事,其长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这说明宋朝的“路” (  )‎ A.导致了不同部门相互推诿 B.可代行中央机构部分职能 C.致使监察机构出现地方化 D.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6.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制度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 ‎27. 《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28.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维护民族团结 ‎29.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30.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25分)‎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15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30.CCDCC DACCC ACBBC CCDCB ABBCD BBCDC ‎31.(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4分) ‎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4分) ‎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6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6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分) ‎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