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十四(第5-8单元)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检测卷十四(第 5-8 单元) (时间:7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面是晚清时期上海小校场年画——《湖丝厂放工抢亲图》。此年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主 要反映了 ( ) A.新式婚俗取代旧式婚俗 B.新旧出行方式的并存 C.普通民众服饰的变革 D.西方生活观念的接受 【答案】B 【解析】 A 项“取代”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图片可知既有花轿又有人力 车,这说明新旧出行方式并存,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抢亲的场景,不能体现普通民众 服饰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生活观念,故 D 项错误。 2.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云:“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局更替推动习俗变迁 B.废止缠足法令成效显著 C.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未突出政局更替,并且也未反映出习俗有明显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争 奈人多足似弓”可知,废止缠足法令成效并不显著,故 B 项错误;根据“争奈人多足似 弓”“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废止缠足,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 反映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艰难,未突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项错误。 3.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右图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幅宣 传画,它能够反映( ) 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答案】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和图片中男女交谊舞,并结合改革开放思想、 衣着的开放,可知服饰受到欧美影响,故选 C 项;苏式服装受到中国人民欢迎是在建国初期 中苏关系友好时期,排除 A 项;由材料看不出男女青年反对包办婚姻,排除 B 项;握手开始 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D 项。 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没有出现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 改造的完成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生产力的进步,故 B 项错误;图三和图四是改革开放取 得的重大成就,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图三和图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5.右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一幅,画中诗 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时。壁角电铃微响处, 暂凭一线话相思。”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 D.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话传入中国,反映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故选 D 项;材料中的画与诗反映的是新生事物电话进入人们的生活,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排 除 A 项;电话传入中国但并未普及,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反映传统伦理的变化,且近代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的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6.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 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 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B.要紧跟时代步伐 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D.要坚持行业自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要紧 跟时代步伐,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的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排除 C 项;材料 没有体现出版业要坚持行业自信,排除 D 项。 7.1923 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 123 个工人家庭中 60 个都有汽车,而这 60 个家 庭里面有 26 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 21 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 ) 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 材料“123 个工人家庭中 60 个都有汽车,而这 60 个家庭里面有 26 家住房相当 简陋,其中 21 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 B 项;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排除 A 项;美国是一战最大的受益国,排除 C 项; 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排除 D 项。 8.1933 年 6 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 而英法美也摒弃前嫌,于 1936 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 映出经济危机(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建立法西斯国家,英法美联合,可知经济危机导致民主程度不 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集团,国际关系格局改变,故选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 容,排除 A 项;材料中德意形成法西斯集团,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团体,没有体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发 二战,排除 D 项。 9.据美国官方统计,能见度小于一英里的沙尘暴 1932 年有 14 次,1933 年 38 次,1934 年 22 次,1935 年 40 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 1 000 万英亩。这一状况( ) A.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C.使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 D.表明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 【答案】D 【解析】 沙尘暴引发了经济危机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A 项;B 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罗斯福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通过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实质是以 工代赈,解决经济危机,C 项错误;材料表明环境问题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面临 经济危机,故 D 项正确。 10.1933 年美国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并颁布法令,禁止居民和私人银行拥有黄金,停止美 钞兑换黄金偿还债务。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 A.维护美元霸权 B.防止通货膨胀 C.提升外贸竞争力 D.缓和劳资矛盾 【答案】C 【解析】 在罗斯福金融改革中,废除金本位制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刺 激出口、提升经济竞争力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 C 项;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是在布雷 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与题干提及的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废除金本位制度的目的在于缓解 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防止通货膨胀,排除 B 项;题干涉及的是罗斯福新政中“废除金本位 制度”的内容,与劳资矛盾无关,排除 D 项。 11.1932 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 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 年,罗斯福第二次 竞选,这 25%下降到 4%。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导致罗斯福的支持率大大下降 B.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损害资本家的利益 D.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32 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 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 年…… 下降到 4%”可知,资本家对罗斯福支持减少,说明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资本家的利益,故 选 C 项;资本家支持率下降不是所有人的支持率,排除 A 项;罗斯福新政维护资产阶级的利 益,排除 B 项;国家干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 12.威廉·贝弗里奇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 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 内部的强盗及暴力的威胁一样。”材料中的国家职能是( ) A.保护国民就业 B.提供人身安全 C.实行福利制度 D.保障经济安全 【答案】D 【解析】 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说明国家必须承担起避免国民失业以保障其经济安全 的职能,故选 D 项;保护国民就业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排除 A 项; 提供人身安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实行福利制度是国家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不能 直接体现国家职能,排除 C 项。 13.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 年只有 2 020 个,1920 年末已 经增长到 3 312 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 ) A.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B.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 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农场的数量的增多,不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工业提供原料,故 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故 C 项错误;发展国营农场并不能调动农民个体的积极性,故 D 项错误。 14.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 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 C 项;实行余粮 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A 项;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 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B 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 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 D 项。 15.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 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答案】C 【解析】 题干反映出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 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 C 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 除 A 项;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 B 项;苏俄(联)政策的 调整是形势必然,排除 D 项。 16.1935 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 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 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 品的配售制”可知,苏联为人们提供的生活工业品增多,故选 B 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比例失调,排除 A 项;材料“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只是涉及国内,排除 C 项;材料“陆续取消”说明不是快速发展,排除 D 项。 17.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 会主义”的提法,1967 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答案】D 【解析】 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 A 项错误;赫鲁 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 B 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提出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 D 项正确。 18.1981~1985 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5.1%、3.1%、2.2%、1.8%,因此,戈 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 ( ) 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加强执政党地位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上进行改革,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错误。 19.《漫长的 20 世纪》指出:30 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 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C 【解析】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在战前就采取的措施,故 A 项错误;建立“福利国家” 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故 B 项错误;“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 国的避难所里”表明世界经济的混乱,无序状态,为此,战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 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故 C 项正确;发展“混合经济”是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故 D 项错误。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显著特征是( ) A.以美国为主导 B.以欧洲为中心 C.摒弃社会制度的对抗 D.在联合国框架内运行 【答案】A 【解析】 该经济体系包含以金融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贸易体系的关贸总协 定,两个组织的显著特征是美国占据主导,故 A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当 时的背景是美苏冷战对峙,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2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被誉为“欧洲的出生证”。这里“欧洲”的内在含义主要是 ( ) A.和平的欧洲 B.平等的欧洲 C.联合的欧洲 D.稳定的欧洲 【答案】C 【解析】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是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联邦德国 的煤和铁置于同一运营机构,被誉为“欧洲的出生证”,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开始,所以这里 的“欧洲”的内在含义应该是联合的欧洲,故选 C 项;《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签署有利 于欧洲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排除 A、D 两项;材料未体现欧洲 各国的地位如何,排除 B 项。 22. 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八周年》总结报告:1993~2001 年,区内贸易翻了一番,三 国之间每天的贸易量就有 17 亿多美元。材料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 ) A.三国贫富差距拉大 B.是由美国一国来主导 C.贸易合作卓有成效 D.不与区域外国家贸易 【答案】C 【解析】 材料论述了该组织八年来的成果,未涉及贫富差距问题,故 A 项错误;北美自由 贸易区是由美国倡议,三国共同组建的一个区域性贸易组织,且材料仅论述了该组织八年来 的成果,故 B 项错误;材料“区内贸易翻了一番,三国之间每天的贸易量就有 17 亿多美元” 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八年来在推动了区内经贸发展方面成果显著,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 体现是否与区域外国家贸易,故 D 项错误。 23.20 世纪 60 年代,全球共有 19 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 年代增至 28 个,80 年代增 至 32 个,进入 90 年代,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已达 100 多个。材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到来 B.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C.经济合作发展成为共识 D.政治格局变化影响经济秩序 【答案】C 【解析】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这一趋势表明经济合作发 展已经成为共识,故 C 项正确;A 项中经济全球化“高潮到来”的说法错误;世界区域经济 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说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材料强调的是“经济 合作发展”,故 B 项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24.世界各国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 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过去国家间的经济谈判涉及一些国家行为,而今涉及国家内部制度。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B.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C.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 D.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会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选 C 项;据材料“使民族国 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分析不会带来友好合作,排除 A 项;损害国家的经济主权 不能说明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 B 项;材料主要说明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的现象而 不是现象的结果,排除 D 项。 25.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 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 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 ) A.全球化发展具有两重性 B.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 C.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 D.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知全球要携手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生存和发展,故选 C 项;题干中只提及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未提及其积极影响,排除 A 项;题干中提及的 是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将威胁”而不是“已威胁”人类生存,排除 B 项;题干中强调的 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要人类携手解决,不只是告知其趋势而已,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从古到今,交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通的便利、旅行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和驿传制度的方便,都使得汉代的人民 得以免除固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 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建立》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889~1911 年 1889 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同时采取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 政策,由此出现中国近代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1903 年清政府颁布《铁路 简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民办铁路兴起。同时,西方列强大肆掠 夺中国铁路利权。 1912~1949 年 1912 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民族资产阶级和华侨商人投资铁路的要求高 涨,民国初年一度出现了筹办铁路的热潮;1915 年北洋政府几乎完全取缔 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中国铁路利权进一步丧失。中国铁路事业进入 低潮。1928 年国民政府制定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整顿铁路 路务和整理铁路外债,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1937 年以后, 铁路事业陷入低谷。 1949~1957 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路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国家设立铁道部,在对 原有铁路进行修复、改建的同时,着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铁路新线 建设,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1)依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发达的交通有哪些影响?(6 分) (2)阅读材料二,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12 分) 【答案】(1)对于国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对于人民:有助于开阔视野,普及 知识;对于官吏:增强统一观念。 (2)晚清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主动发展铁路事业,官办铁路,借债筑路,中 国出现了第一个铁路建设的高潮。清末新政时期,修路从完全官办到允许民办,吸收民间资 本修路。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的铁路利权,中国丧失 部分路权。辛亥革命之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民间筑路热情高涨。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列强 的支持,取缔民办铁路,借债筑路,导致铁路事业进入低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国民 经济建设运动,采取中外合资筑路政策,中国出现了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1937 年之后, 由于战乱,铁路事业落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收回铁路路权。经济 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大力开展铁路建设。总之,中国的铁路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进 行的,路权也经历了从受列强控制到完全独立自主的过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都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固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 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得出,有助于开阔人民的视野,传播知识;根据材料“汉代的官吏 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 得出,对于官吏来说有利于增强统一观念;对于国家来说,重视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文化 交流。第(2)问,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阶段,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说明, 重点说明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27.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社会保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1933 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 5 亿美元补助各 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 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 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 展很快。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 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 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 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 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 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6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6 分) 【答案】(1)做法:通过紧急救济法;政府拨款,发放救济金;通过社会保障法。 (2)条件: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福利国家”的发展;普遍奉行国家干预。 (3)影响:一方面使穷人(低收入家庭)受惠不少;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 主义统治;另一方面也使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一“1933 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 可得,通过紧急救济法;通过材料一“拨款 5 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可 得,政府拨款,发放救济金;通过“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可 得,通过社会保障法。第(2)问,根据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各种新变化及各种新举措,可以 得出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有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福利国家”的发展、普遍奉行国家干预。 第(3)问,通过西方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出影响。 28. 经济区域合作不仅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由于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 悬殊,决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套差别性的法律制度。……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存在 超国家因素机构的统一立法和司法,但却特别强调法律规则的精确性。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 功运作表明,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一种零和的关系。 ——摘编自王春婕《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的创新价值探析》 材料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 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 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 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特点,并指出其成功运作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北美自由贸 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共同理念。(6 分) 【答案】(1)特点: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悬殊;不存在超国家因素机构;在区域一体化组织 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三国间相互 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2)背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理念:合作 共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 创新价值”得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根据“由于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 悬殊”得出,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悬殊;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存在超国家因素机构的统 一立法和司法”得出,不存在超国家因素机构。第二小问,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 作表明,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一种零和的关系”得出,促进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 哥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互补,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中 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全球化和经 济区域集团化深入发展;根据“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 放新格局”得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 赢而不是一种零和的关系”和材料二“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 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得出,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