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2021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 ‎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4.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经过 ‎(1)序幕: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年。‎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2‎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开始标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失败:戊戌政变 ‎①时间:1898年9月21日。‎ ‎②概况 a.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b.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c.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均被废止。‎ ‎3.历史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失败的原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反洋教斗争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清政府政策: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最后下旨铲除。‎ 12‎ ‎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开始: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八国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4)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5)八国联军罪行 ‎①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②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结果: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部署与列强议和。‎ ‎4.东南互保 ‎(1)概况: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2)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 12‎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阅读教材P102“《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 提示:康有为的这两篇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批注:                                    ‎ ‎                                   ‎ ‎                                   ‎ ‎                                   ‎ ‎2.阅读教材P102“历史纵横”: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批注:                                    ‎ ‎                                   ‎ 12‎ ‎                                   ‎ ‎                                   ‎ ‎3.阅读教材P103“学思之窗”: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提示:(1)强调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未根本变革封建政治制度。‎ ‎(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批注:                                    ‎ ‎                                   ‎ ‎4.阅读教材P104“历史纵横”:“克林德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认识: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 批注:                                    ‎ ‎                                   ‎ ‎5.阅读教材P105“史料阅读”: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不惜卖国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批注:                                    ‎ ‎                                   ‎ ‎6.阅读教材P105“思考点”: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提示:(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2‎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批注:                                    ‎ ‎                                   ‎ ‎[思维导图]‎ ‎ 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史料一 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俌,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史料二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纪念戊戌维新100周年》‎ 史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维新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2‎ 史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从史料二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提示:促进民族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提示: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如何认识史料四中两人的观点?‎ 提示:两人都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近代化。‎ 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12‎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C [严复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异族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主张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2.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C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维新运动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史料二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史料三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 12‎ 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谁,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提示: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其性质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2)据史料二概括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提示: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救援;南方各省督抚实行“东南互保”。‎ ‎(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史实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提示:直接影响: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中国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辩证看待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破坏性 ‎(1)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2)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4)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 ‎3.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C [据材料“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该事件指义和团运动,因此这里所说的“匪徒”是义和团,故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4.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D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即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从未出现过被一国完全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 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史料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史料二 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 12‎ 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 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关系密切。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是中华民族屈辱、沉沦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抗争、探索,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程。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的民主与自由精神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爱国主义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斗争。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现了他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爱国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最终战胜列强,赢得民族独立。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5.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从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可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因此,答案为B项。]‎ ‎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维新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12‎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C [戊戌维新运动最后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故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