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第1讲素养五 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课件(48张)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素养五 家国情怀 —— 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 第二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第 1 讲 学科培优 五大核心素养引领备考突高分瓶颈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1 .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的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 家国情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 . 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 : 了 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 .家国情怀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更加充分 (1)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承载民族精神、培养合格公民的义务,致力于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2) 高考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家国情怀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2 . 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隐性考查家国情怀 (1) 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的判断: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2) 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1 .家国情怀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化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源于历史文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的简历,涉及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析: B 对:表格里列举的川沙县三位名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后来都经商,由材料 “ 上海招商局 ”“ 朱丽记花米行 ”“ 机器轧棉厂 ” 可知,他们投身工商业等实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A 错: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 C 错: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错: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 B 2 .家国情怀考查近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1915—1918 年, 《 新青年 》 中 “ 革命 ”“ 科学 ”“ 平等 ”“ 民主 ”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 年,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 /10 ,不及 “ 革命 ” 的 1/ 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源于统计资料,以比较的形式说明不同时期 《 新青年 》 中 “ 革命 ”“ 科学 ”“ 平等 ”“ 民主 ” 等词出现的频次,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 解析: A 对:分析材料可知, 1915—1918 年,“民主 ” 与 “ 科学 ”“ 革命 ” 等词在 《 新青年 》 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 1919—1922 年时,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不及 ‘ 革命 ’ 的 1/20 ”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错: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 1924—192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C 错: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错: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 答案: A 3 .家国情怀考查五四运动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命题意图: 本题以 1919 年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切入,旨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解析: B 对: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 A 错: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 “ 趋于一致 ”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错: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 错: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答案: B 4 .家国情怀考查毛泽东思想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 “ 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 解析: C 对:由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在 《 新民主主义论 》 中表述的观点。由材料 “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因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的分析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A 错: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不同点,并未涉及借鉴俄国革命经验的情况。 B 错: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毛泽东的意思不是要吸收资产阶级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是要联合资产阶级。 D 错:材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没有批判右倾错误。 答案: C 一、优良传统 —— 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1 . 从家到国,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1) “ 家国情怀 ” 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是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 家国情怀 ” 也有了新的发展。 (2)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 —— “ 家国情怀 ” ,包括 “ 舍己为家 ” 和 “ 保家卫国 ” 这种 “ 家国同构 ” 的社会传统,包括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2 . 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 家国情怀 ” 这个词听起来很神圣,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中。 (1) 爱岗敬业是 “ 家国情怀 ” :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2) 奉献牺牲是 “ 家国情怀 ” : “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舰载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定要强大 ” ,正是有了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3) 恪守道德是 “ 家国情怀 ” :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磊落坦荡。许多中华儿女正因为能够超越个人私利而关注国家社会和民生,因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优秀分子和重要力量。 何为 “ 家国情怀 ” ,如何践行 “ 家国情怀 ” ,永远记住 “ 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 3 . 家国情怀与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 (1) 目前,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而在德育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事情的时候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志向的青年。 (2) 在 “ 家国情怀 ” 的浸润之下,当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给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和国家息息相关之后, “ 我的传奇 ” 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传奇, “ 我 ” 才可能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 4 . 家国情怀与正确的历史观相一致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 “ 家国 ” 二字。 学习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上的事件来促进自己情感的提升。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对当时的人和事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二、古为今用 —— 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 1 . 感悟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 (1)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每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祖国强大繁荣、文明昌盛,每个民族才能繁荣进步,每一个人才能幸福发展。 (2)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 因此每个公民,不论是何民族,都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各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只有这样,民族才能因国家发展而繁荣,国家才能因民族团结而兴旺。 2 . 链接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 (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① 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 《 离骚 》 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② 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③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④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 (2)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① 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 “ 为联邦统一而战 ” 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 1945 年 8 月,为了 “ 和平民主 ” ,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③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的设想。 ④ 2005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 《 反分裂国家法 》 ,以反对和遏制 “ 台独 ” 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①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② 1895 年, 《 马关条约 》 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③ 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 ④ 1937 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 1839 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② 魏源在 《 海国图志 》 中提出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③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 ④ 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⑤ 1915 年,日本提出签订 “ 二十一条 ” 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⑥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 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 “ 三罢斗争 ” 。 (5) 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① 革命与建设中: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 “ 两弹一星 ”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1 . 《 国语 》 曾记载: “ 故有虞氏禘 ( 音帝,祭祀 ) 黄帝而祖颛顼 …… 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 ……” 《 穆天子传 》 卷二也记载:周穆王 “ 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    ) A .贵族政治逐步形成 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已有民族认同意识 解析: 贵族政治指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故 A 项错误;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有虞氏 ”“ 夏后氏 ”“ 周穆王 ” ,不属于同一王朝,不能体现连续性,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有虞氏 褅 黄帝 ”“ 夏后氏 褅 黄帝 ”“ 周穆王 …… 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 ,黄帝被封为华夏之祖,有虞氏、夏后氏、周穆王 禘 黄帝,体现了对民族身份的 认同,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 “ 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 ” ;元朝马端临强调 “ 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 ”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    ) A .服务统治      B .提高修养 C .传承文化 D .总结历史 解析: 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两人没有从政治角度对文献保存的作用进行论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两人强调文献保存可鉴古今,未体现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总结历史是对材料中二人主张保存文献的表面理解,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 “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 。 1945 年,国内广泛流传着 “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 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    )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 .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 .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解析: 据材料 “ 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 ”“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 延安无土不黄金 ” 可知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引起人们的向往与重视,故 D 项正确;革命重心转移是 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 A 项错误; B 、 C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D 4 .严复的译著 《 天演论 》 ,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 A .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 .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 .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材料强调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 B 项错误;由材料 “ 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 可知要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且表述不切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 “ 讲学复议政 ” ,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这种倾向说明 (    ) A .文化救国方案有一定基础 B .民国建立激发了参政热情 C .军阀争霸拓宽了选才渠道 D .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士阶层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联系材料中 “ 民圆初 ”“ 如胡适一样倾向 ” 等信息及时代背景信息分析可知,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 “ 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 的文化改造模式影响,接受文化救国、学术救国的信念,故选 A 项; “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 ” ,排除 B 项; “ 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 ” 没有涉及军阀割据的内容,排除 C 项; “ 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 ‘ 讲学复议政 ’” 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发起的,排除 D 项。 答案: A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魏源于 1842 年写成 《 海国图志 》 。他讲到写作的目的: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 海国图志 》 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姚莹曾指出 “ 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 ” 谈 《 海国图志 》 成为封建士大夫的禁忌。 《 海国图志 》 在日本社会却深受欢迎。有日本学者将 《 海国图志 》 比作 “ 幕末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 ” 。 —— 据吴兴勇 《 魏源与 〈 海国图志 〉》 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 ( 要求:信息准确,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如:根据材料 “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 ,可以得出 《 海国图志 》 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 ( 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 。可以从魏源 《 海国图志 》 积极面和它的消极面进行评价。如:该书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最后,对所评价信息作简要小结。如:总之,它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答案: 示 例: 信息:魏源的 《 海国图志 》 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 评价: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魏源的 《 海国图志 》 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科技和人文政治法律,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挣脱天朝上国观念,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进步潮流。但是魏源本人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书籍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在当时没有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反映了思想观念改革的艰难和复杂。

相关文档